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10CB951601)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张祖强彭冲柏颖邵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局合肥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对流层
  • 1篇掩星
  • 1篇探空
  • 1篇平流层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热带
  • 1篇热带海洋
  • 1篇温度误差
  • 1篇流层
  • 1篇高空
  • 1篇高空大气
  • 1篇GPS掩星
  • 1篇UTLS

机构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合肥市气象局

作者

  • 2篇张祖强
  • 1篇邵勰
  • 1篇彭冲
  • 1篇柏颖

传媒

  • 1篇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GPS掩星资料与我国探空温度对比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使用CDAAC(COSMIC Data Analysis and Archival Center)提供的1995—2010年GPS掩星干反演大气温度和我国无线电探空温度资料,选择临近的廓线进行匹配,以掩星资料为基准,分析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200~30 hPa)探空温度与掩星温度之间的偏差。分析多种时空匹配条件下总的温度偏差和标准差的结果表明,匹配条件对偏差平均值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偏差标准差,选择探空和掩星廓线时间差小于3 h、距离小于200 km作为匹配条件。就全国平均而言,探空温度和掩星温度相差很小,其中在上对流层的偏差大于下平流层,偏差的标准差随高度增加而变大。在上对流层昼夜偏差都为正,下平流层白天为正、夜间为负,温度偏差和标准差在白天大于夜间,说明掩星资料具有足够的精度可以识别出太阳辐射对我国探空温度的影响。偏差在低纬较大,随纬度升高逐渐减小,与使用掩星资料计算的大气垂直减温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变化特征与探空滞后误差比较一致,说明使用掩星资料可以辨别滞后误差对探空资料的影响。就全国平均而言,L波段探空仪和59型探空仪的平均温度偏差都相对较小,但在不同纬度表现不同;在低纬地区二者偏差对比明显,59型探空仪具有较大的偏差,L波段探空仪偏差较小,高纬地区二者偏差相对都较小;59型探空仪的偏差标准差始终大于L波段探空仪。结果说明掩星资料可以分辨仪器换型对温度偏差的影响,探空仪的升级使我国探空资料的精准度提高,特别在纬度较抵的区域,偏差的改进更加明显。
彭冲张祖强
关键词:GPS掩星探空温度误差UTLS
MSU/AMSU微波亮温用于海洋高空大气温度气候变化研究的适用性探讨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应用和研究实验室(The Center for Satellite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STAR)提供的MSU/AMSU卫星微波亮温资料V3.0版本,结合三套再分析资料数据集,通过对海洋上空不同高度、不同区域及不同季节的适用性分析,来探讨MSU/AMSU资料在热带海洋区域高空大气的温度变化特征,并通过合成分析揭示亮温资料与海洋的响应关系,从而探讨MSU/AMSU资料在热带海洋区域上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结果表明:(1)MSU/AMSU亮温资料在30°E^70°W,15°S^15°N范围的热带海洋区域适用性较好;(2)热带海洋区域对流层上层和中层大气均呈增温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45 K/(10 a)和0.107 K/(10 a),增温突变现象出现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平流层低层大气呈降温趋势,变化速率为-0.345 K/(10 a),降温突变现象出现在1990年代中期;(3)在热带海洋区域,高空大气温度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相对于中东太平洋而言,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的增、降温趋势变化更显著。对流层的增温幅度随高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平流层低层的降温趋势在季节内变化不大,而对流层则是秋、冬季的增温趋势要明显大于春、夏季,冬季的增温尤为明显;(4)MSU/AMSU亮温资料对热带海洋温度异常有很好的响应关系,能在弥补海洋区域观测资料稀缺的情况下,对海洋区域起着较好的监测作用。
柏颖张祖强邵勰
关键词:热带海洋高空大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