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208009)

作品数:87 被引量:633H指数:13
相关作者:高立新万永革戴勇秦姗兰倪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防灾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8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4篇地震
  • 15篇M
  • 11篇地磁
  • 10篇震源
  • 9篇地壳
  • 9篇应力场
  • 9篇震源机制
  • 7篇地震活动
  • 7篇形变
  • 7篇震源机制解
  • 7篇块体
  • 6篇地震前
  • 6篇震前
  • 6篇鄂尔多斯块体
  • 5篇地磁场
  • 5篇余震
  • 5篇重力场
  • 5篇INSAR
  • 4篇地震前后
  • 4篇构造应力

机构

  • 27篇中国地震局
  • 18篇中国地震局地...
  • 12篇防灾科技学院
  • 9篇长安大学
  • 9篇内蒙古自治区...
  • 8篇中国地震局兰...
  • 6篇云南省地震局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陕西省地震局
  • 5篇宁夏回族自治...
  • 3篇河北省地震局
  • 3篇武汉大学
  • 3篇山西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3篇安徽省地震局
  • 2篇天津市地震局
  • 2篇青海省地震局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高立新
  • 8篇戴勇
  • 8篇万永革
  • 7篇秦姗兰
  • 6篇王庆良
  • 6篇倪喆
  • 6篇房立华
  • 6篇盛书中
  • 5篇崔笃信
  • 5篇袁洁浩
  • 5篇张勤
  • 5篇郝明
  • 4篇谢汝一
  • 4篇曾宪伟
  • 4篇王未来
  • 4篇罗翔飞
  • 4篇陈斌
  • 4篇李煜航
  • 4篇聂兆生
  • 4篇王文萍

传媒

  • 14篇大地测量与地...
  • 13篇地震工程学报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震研究
  • 6篇地震地质
  • 5篇地震地磁观测...
  • 4篇地震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地震学报
  • 3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华南地震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价值工程
  • 1篇测绘学报
  • 1篇工程勘察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内陆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23篇2015
  • 26篇2014
  • 18篇2013
  • 5篇2012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缘重力观测及对芦山M7.0地震的反映被引量:13
2013年
介绍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相对重力与绝对重力的观测情况,系统分析了该区域2010以来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芦山7.0级地震前青藏高原东缘重力变化剧烈,芦山地震发生在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转弯部位;(2)芦山地震距2008年汶川地震不到100km,芦山震中及汶川地震震中均处于重力变化四象限中心,表明汶川地震震后恢复调整变化对芦山地震具有促进作用;(3)基于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
梁伟锋刘芳徐云马祝意青郭树松赵云峰刘练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
汶川Ms8.0地震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陆态网络"2009、2011年两期GPS观测数据,计算得到川滇地区296个测站的速度场。根据水平速度场,基于连续变形假说,运用三角形法给出了该地区的水平应变场分布图像。初步分析表明:1)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以菱形块体为主顺时针旋转的特征;2)主压应变轴和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向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较长时间段内该地区地壳构造应力场是相对稳定的;3)主应变和最大剪应变率的高值区主要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此外鲜水河断裂带的南段和红河断裂带的西北段也表现出明显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特性。
党学会乔学军赵斌吕健王恒信张昀龙
关键词:应变率场GPS三角形法地壳形变
利用GPS数据反演阿尔金断裂现今滑动速率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2009—2013年的GPS水平速度场,使用三维线性球面弹性块体模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阿尔金断裂及其邻区的三维块体几何模型,反演得到阿尔金断裂不同断层段和其邻区主要活动断裂的现今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以南段左旋走滑速率为(7.8±0.2)mm/a,该段向北至肃北左旋走滑速率为(7.5±0.1)mm/a,肃北—昌马段左旋走滑速率为5.3-5.5mm/a,昌马以北段的左旋走滑速率仅有(1.0±0.4)mm/a。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总体表现出从南向北减小的趋势,衰减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地区,并转换为这一地区明显的地壳挤压作用。
李煜航王庆良崔笃信郝明王文萍秦姗兰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GPS测量断层滑动速率
基于GOCE卫星数据的重力场模型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从重力场模型的大地水准面起伏误差阶方差以及位系数差阶方差角度,对近几年已经公布的基于GOCE卫星数据建立的重力场模型的精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GO_CONS_GCF_2_TIM_R3、GO_CONS_GCF_2_DIR_R2、GO_CONS_GCF_2_SPW_R2等GOCE-only模型在150~180阶之间每阶的精度较ITG-GRACE2010S等GRACE-only模型提高了一个数量级;2)基于直接法解算的重力场模型精度最高,时域法次之,空域法最低;3)目前,GOCE卫星恢复地球重力场模型的最大能力为250阶次,在250阶处的累计大地水准面精度约为14.7 cm。
郑增记曹建平范丽红韩美涛
关键词:GOCEGRACE重力场模型位系数
固体介质中孤立波的传播及演化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由于地球介质中广泛存在断裂、微裂缝等地质现象,实际地震资料中会出现形似孤立波的非线性地震现象。因此,对固体介质中孤立波的研究有利于解释这些非线性地震现象的形成机制。本文基于KdV方程,以雷克子波作为初始条件,采用伸缩子机理构建体力模型,利用有限差分的方法模拟了孤立波的演化过程。理论结果表明,非线性地震纵波可以从雷克子波逐渐演化成孤立波,而且地震波的初始振幅和频散系数对模拟结果也有重要影响。通过与实际资料的对比也能说明这种演化的可能性。同时根据方程系数矩阵中元素带状分布的特征,采用稀疏矩阵的存取方法,可以减小计算内存,提高计算效率。
周聪王庆良王双绪
关键词:孤立波KDV方程有限差分
利用sPn震相测定玉树Ms7.1级地震的震源深度
2015年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利用sPn震相的特点分析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而计算出该地震的震源深度。这种分析和测定方法简捷准确,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的地震震源深度。
白占孝李国佑沙成宁
关键词:玉树7.1级地震SPN震相震源深度
关于2011年3月东日本M_W9.0地震与M_W7.3地震关系的讨论
2015年
2011年3月日本MW7.3地震51h之后,发生了东日本MW9.0地震并引发巨大灾难。地震学家多角度、多方法探讨了两次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判断日本MW7.3地震是东日本9.0级地震的前震。本文计算了MW7.3前震和2005~2011年沿日本海沟一系列7级左右地震对MW9.0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结果显示其并未直接触发MW9.0主震,但对主震震中位置及周边区域的应力加载效应是明确的。利用Suito等(2011)基于GPS数据计算的板间地震滑移速率,分析了一般地震与有广义前震的地震在震后和同震释放能量的不同来分析2005年以来日本海沟发生的5次7级左右地震与MW9.0地震的关系。总的来说,日本MW7.3地震是东日本MW9.0地震的前震,从长时间尺度的GPS时间序列分析来看,2005~2011年日本海沟一系列7级左右地震可能是东日本MW9.0地震的广义前震。
李晓帆孟令媛闫伟
关键词:前震库仑应力变化GPS
2010年玉树M_S 7.1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被引量:17
2014年
本研究将利用余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大震断层面参数的方法应用于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获得了本次地震断层面参数为:走向294.6°,倾角78.0°,滑动角7.5°,属于左旋走滑型地震和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性质相一致.主震前后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应力场为:中间主应力轴近直立,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近水平,且发现玉树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场存在偏转现象,最大主压应力轴由震前的NEE向逆时针旋转至震后的NNE向,震后最大主压应力轴与断层走向近垂直,表明主震对震源区应力释放较为充分.
盛书中万永革王未来郑爽石砚斌李迎秋
关键词:玉树地震余震应力场
渭河盆地口镇-关山断裂活动性成因被引量:7
2016年
分析了渭河盆地新生代构造及演化特征。结合秦岭北缘断裂的断层分段性研究发现,口镇-关山断裂与秦岭北缘断裂强烈活动的断层段具有很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利用有限元模拟研究作为渭河盆地主控断裂的秦岭北缘断裂和华山山前断裂在伸展作用下对口镇-关山断裂和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带其他断层的影响。结果显示,口镇-关山断裂的断层活动是秦岭北缘断裂东段作为秦岭北缘断裂中活动性较强的断层段伸展作用的构造响应,同时口镇-关山断裂作为先存构造加剧了上述影响,使其成为渭河北缘断裂带中活动强烈的断层。
李煜航王庆良崔笃信郝明
关键词:渭河盆地断层活动性有限元模拟
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面波反演研究被引量:31
2012年
双平面波拟合法是一种新的面波成像方法,反演中考虑地震波场中的非平面波成分,提高反演的分辨率.本文利用双平面波拟合法,反演获得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结构.所用资料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69个宽频带地震仪和北京大学3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观测到的地震波面波资料.首先从面波记录中提取了研究区域20~125s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而得到各个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结果显示,短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与地表的构造特征吻合较好,中长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可以反映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异常分布以及构造特征.由研究区20~125s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可以反演得到地表到地下200km范围内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稳定均一,活化或改造的痕迹不明显;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受到青藏高原的强烈作用,有大量地幔物质流动的痕迹存在;中央转换带下超过200km深度存在地幔物质上涌,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青藏高原板块的挤压有关.
李多周仕勇陈永顺冯永革李鹏
关键词:岩石圈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