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208013)

作品数:35 被引量:283H指数:10
相关作者:邹德高谢礼立孔宪京翟长海刘京茂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建筑科学
  • 6篇水利工程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电气工程
  • 3篇核科学技术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19篇地震
  • 11篇核电
  • 9篇地震动
  • 9篇电厂
  • 9篇核电厂
  • 6篇抗震
  • 5篇反应谱
  • 4篇振动
  • 4篇振动台
  • 4篇石坝
  • 3篇地基
  • 3篇堆石
  • 3篇振动台试验
  • 3篇三轴试验
  • 3篇台试
  • 3篇汶川地震
  • 3篇楼层
  • 3篇近场
  • 2篇弹塑性
  • 2篇地震动模型

机构

  • 17篇大连理工大学
  • 16篇中国地震局工...
  • 14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哈尔滨理工大...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水北方勘测...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14篇邹德高
  • 13篇谢礼立
  • 10篇孔宪京
  • 8篇翟长海
  • 5篇李爽
  • 5篇刘京茂
  • 4篇周扬
  • 4篇徐龙军
  • 3篇金波
  • 3篇武钢
  • 3篇高永武
  • 3篇戴君武
  • 3篇周晨光
  • 3篇张争超
  • 2篇卢书楠
  • 2篇张令心
  • 2篇赵国臣
  • 2篇骆巍
  • 2篇余钧陶
  • 2篇付猛

传媒

  • 5篇土木工程学报
  • 4篇地震工程与工...
  • 3篇水电能源科学
  • 3篇工程力学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低温建筑技术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振动与冲击
  • 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篇世界地震工程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工业建筑
  • 1篇核动力工程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第六届全国防...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能力谱的建筑物抗震能力研究——以汶川地震两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分析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建筑物抗震能力是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和地震风险评估的基础,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建筑物震害预测,而非着意于它们的抗震能力,更不能给出定量指标以衡量抗震能力。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得到的能力谱进行抗震能力研究,基于性态设计的思想给出建筑物相对抗震能力的定义,建立能力谱与抗震能力指数的关系,采用定量指标评定建筑物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相对抗震能力,并获得定性的性态描述;再根据建筑物达到预期设防水平的能力给出建筑物绝对抗震能力的定义,对能力谱进行等面积双线性化形成滞回模型,建立滞回面积与建筑物绝对抗震能力的关系,可以不依赖于地震作用评估建筑物的绝对抗震能力,不仅能够比较不同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差异,还能估计建筑物实现预期设防水平的能力。以汶川地震中一栋倒塌、一栋严重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分析为例,通过抗震能力分析结果和实际震害的对比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林世镔谢礼立
关键词:抗震能力能力谱汶川地震
广义塑性模型在海洋砂土中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研究广义塑性模型在海洋砂土中的适应性,采用静、动三轴仪对海洋砂土进行了固结排水剪切及固结不排水循环剪切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出砂土的广义塑性模型参数,并利用此参数对动模量和阻尼比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试验结果与模型拟合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测定的动模量、阻尼比与动应变的变化规律一致,该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砂土单调加载的应力-应变特性及小应变阶段的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变形特性。
邹德高杨依民刘京茂周晨光
关键词:三轴试验适应性
汶川地震中强震持时的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基于汶川地震断层距150 km内56个台站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分析地震动重要持时的特征,并建立了持时与断层距的拟合关系。与已建立的持时公式比较,以往分析结果都大大低估了汶川地震动持时。近断层特征对地震动持时有显著影响。断层距小于30 km,上盘和下盘场点的持时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断层距大于30 km,地震动持时受到下盘效应的影响,持时较长。破裂方向性效应引起地震动持时在垂直断层方向与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同时断层破裂前方向场点的地震动持时较短,比破裂后方向场点的持时小近一倍。
卢书楠翟长海谢礼立
关键词:持时上盘效应
筋土接触面直剪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为研究筋材与砂土接触面剪切特性,在改造的直剪仪上进行了筋材与砂土界面的直剪试验。结果表明:筋土接触面摩擦关系曲线符合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在本次试验的含水率范围内,筋土接触面的粘聚力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摩擦角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含水率为4%,筋土接触面的粘聚力和摩擦角随着砂土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余钧陶周扬李永胜
关键词:接触面剪切特性直剪试验
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近场脉冲型地震反应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分析了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动力特性,对比了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近-远场地震反应,研究了大跨越塔-线体系的近场脉冲地震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同幅值的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动力反应远大于其在一般地震动下的反应,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近场脉冲型地震反应幅值随地震动脉冲周期增大而增大。将等效脉冲模型引入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近场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塔-线体系在等效脉冲作用下的响应与实际地震动相近,将等效脉冲用于分析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地震响应能够弥补实际近场脉冲型地震动数目过少的不足。
武钢翟长海李爽谢礼立
关键词:输电塔大跨越近场地震反应
汶川地震中SDOF体系地震输入能量需求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基于汶川地震断层距150km内112条水平分量加速度记录,分析断层距、场地类型、地震动持时、上盘和下盘效应、方向性效应对SDOF(single degree of freedom)体系弹性地震输入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断层断层距30km范围应考虑加速度峰值增大对输入能显著提高的影响;场地越软输入能越大,输入能谱的特征周期并不随着场地越软而向右移动;地震动持时对输入能谱峰值相应周期的结构影响显著,持时越长,输入能谱峰值越大。近断层下盘效应和方向性效应对地震输入能有显著影响,断层距大于30km范围内,下盘效应使中、长周期结构的地震输入能显著提高。
卢书楠翟长海谢礼立
关键词:持时上盘效应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结构碰撞反应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结构由于不同动力特性的差异,并且没有足够的间距,容易遭受碰撞破坏。相邻结构间的碰撞作用是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将相邻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楼层处碰撞模型,采用简化的Hertz-Damp模型,以相邻15层与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反应,分析两相邻结构间不设置防震缝及按规范设置防震缝时,在不同加速度峰值情况下,碰撞作用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碰撞作用显著放大较高结构碰撞层及以上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和剪力,对较低结构具有总体抑制作用,但对顶层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按规范设置防震缝时,7度设防结构在遭受7度罕遇地震时无碰撞发生,但遭遇8度和9度罕遇地震时发生碰撞,碰撞作用对结构反映的抑制作用比结构间无防震缝时明显降低。
翟长海蒋姗李爽吴迎强谢礼立
关键词:多自由度防震缝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
某核级一次水事故泵抗震性能评估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由于一次水事故泵运行条件下的振动台试验可评估抗震性能,用钢丝橡胶波纹管连接进出口水管、沙堆支撑橡胶管提供柔性约束。合理模拟水泵在试验过程中所受接管荷载,保证试验过程中水泵与循环水箱变形协调。对正常运行的事故泵进行5次OBE、1次SSE人造地震动输入振动台试验,并据动应变曲线判断仍处于弹性状态。试验表明,经5次OBE、1次SSE人造地震动输入后的一次水事故泵仍能保证压力边界完整性及功能可运行性。较试验前各项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抗震性能良好。
高永武戴君武金波聂桂波
关键词:完整性振动台试验
平稳随机激励下耦合Newmark滑移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随机激励的离散形式,对耦合Newmark系统的动力可靠度问题进行解析分析。平稳随机激励下,耦合Newmark系统初始滑移极限状态方程可以写成n个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显式线性函数,并能给出可靠度指标的理论解。对于以相对滑移量为临界状态的情况,极限状态方程是n个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隐式函数,可借助静力可靠度方法进行求解。算例表明,系统初始滑移的设计点激励是以潜在滑动体自振频率为主频,振幅渐增的谐振时程;后者的失效概率与摩擦系数成非线性关系,存在合适的摩擦系数使失效概率最小。
邓学晶林倩亓玉成邹德高
关键词:动力可靠度
混凝土面板坝面板动力损伤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联合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和堆石料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了面板堆石坝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混凝土面板的损伤发生和发展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地震时,在0.65H(H为坝高)附近顺坡向拉应力最大,面板首先在该部位出现损伤,同时由于鞭稍效应,0.85H面板附近也出现损伤;采用损伤模型,损伤部位的面板出现软化,应力得到释放,计算结果比线弹性模型更加合理;采用塑性损伤模型可以反映混凝土面板渐进破坏过程,通过损伤变量可以清晰地了解面板的损伤分布和薄弱环节。此研究成果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及抗震措施分析提供有效手段。
孔宪京徐斌邹德高单其宽胡志强
关键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弹塑性分析本构模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