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8B030301346)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刘亚杰施静静刘振华刘鹏靳文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狭窄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病患
  • 1篇蛋白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狭窄程度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刘亚杰
  • 2篇傅强
  • 2篇华经海
  • 2篇陶丹萍
  • 2篇刘振华
  • 2篇靳文
  • 2篇施静静
  • 2篇刘鹏
  • 1篇曹龙兴
  • 1篇李志樑
  • 1篇李剑平
  • 1篇李志梁
  • 1篇谢惠芳
  • 1篇罗丽丽
  • 1篇贺雄军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后纤溶活性变化的初步观察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初步探索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观察组,非脑血管病患者9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按治疗方法不同又分为阿司匹林组(ASP组)、低分子肝素组(LMH组)和PTAS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第7天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观察组第1天和第7天血浆tPA、PAI-1和vWF抗原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TAS组第7天vWF显著高于ASP组和LMH组,三指标水平均较第1天升高,且tPA,vWF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PAI-1水平增加则显著小于ASP组和LMH组。结论PT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纤溶活性方面不差于甚至可能优于单纯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施静静刘振华刘亚杰谢惠芳
关键词:脑梗塞介入治疗纤溶活性
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vWF水平变化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行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与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2月至10月收治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并行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病例组(3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30例)。病例组患者按术前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是否≥70%分为重度狭窄和非重度狭窄两个亚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S-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手术前后血浆vWF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重度狭窄亚组治疗后血浆vWF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量均明显高于非重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0)。结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浆vWF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量均与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有关,狭窄程度越高,术后血管内皮损伤越重。
施静静刘振华刘亚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管狭窄程度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炎性因子(hsCRP、IL-6及TNF-α)的表达情况,探讨炎性因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患者41例。其中观察组(ICVD组)31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对照组10例,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浆IL-6、hsCRP及TNF-α含量。结果对照组、ICVD组血浆hsCRP、IL-6以及TNF-α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sCRP=-3.896、tIL-6=-5.081、tTNF-α=-2.837,均P<0.001)。结论 ICVD患者体内存在着炎症反应和免疫活化,外周血血浆hsCRP、IL-6以及TNF-α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可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剑平傅强华经海靳文李志樑刘亚杰陶丹萍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炎症因子脑血管狭窄
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2011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29例高血压病(HT)患者(实验组)及31例非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比例及数量,评价组间差异,并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与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HT)患者与血压正常患者相比,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比例[(7.917±4.296)‰比(8.18±5.669)‰]及绝对数[(6.971±2.115)×107/L比(7.123±5.387)×107/L]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1.239±0.669)‰比(1.897±0.859)‰]及绝对数[(1.794±2.244)×107/L比(2.819±4.997)×107/L]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pDC数量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成呈正相关关系(r=0.424及0.487,P<0.05),pDC比例与SBP、DBP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炎症反应和免疫活化,树突状细胞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华经海傅强李志梁刘亚杰靳文陶丹萍曹龙兴刘鹏
关键词:高血压病树突细胞
脑梗死相关蛋白与ACI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相关蛋白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2012年在珠江医院因ACI住院的患者,选取脑动脉造影结果狭窄程度>70%及闭塞者为试验组(n=29),≤70%者及正常者为对照组(n=23)。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脑梗死相关蛋白含量。结果试验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前体蛋白(TpP)、脂蛋白α(Lpα)外周血中含量分别为(3.51±2.25)mg/L、(1797.08±162.35)μg/L、(363.81±218.34)mg/L,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DDI)、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凝聚因子(vWF)的含量无明显变化。hs-CRP(P=0.029,OR=2.232)、TpP(P=0.032,OR=1.014)、Lpα(P=0.024,OR=1.009)与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脑血管狭窄程度相关,DDI(P=0.671)、Fg(P=0.248)、vWF(P=0.090)与脑血管的狭窄程度相关性不明显。高血压(P=0.029,OR=4.582)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hs-CRP、TpP、Lpα、高血压是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ACI患者脑血管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血清中hs-CRP、TpP、Lpα含量升高同时伴有高血压的ACI患者脑血管重度狭窄的可能性增大。
刘鹏刘亚杰贺雄军罗丽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