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5044)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艾仕云时伟杰殷焕顺李金焕杜红霞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分子
  • 5篇感器
  • 5篇传感
  • 5篇传感器
  • 4篇电化学
  • 4篇生物传感
  • 4篇生物传感器
  • 4篇树状高分子
  • 4篇高分子
  • 3篇电化学生物传...
  • 3篇电极
  • 2篇电化学传感
  • 2篇电化学传感器
  • 2篇修饰
  • 2篇修饰电极
  • 2篇杂交
  • 2篇化学传感器
  • 2篇基因
  • 2篇光谱
  • 2篇DNA

机构

  • 10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艾仕云
  • 7篇时伟杰
  • 4篇李金焕
  • 4篇殷焕顺
  • 3篇杜红霞
  • 2篇马永飞
  • 2篇曲祥金
  • 2篇蔡军
  • 1篇朱鲁生
  • 1篇韩瑞霞
  • 1篇邱岩岩
  • 1篇陈全鹏
  • 1篇朱向彬
  • 1篇刘珍珍
  • 1篇赵晶晶
  • 1篇刘春秀
  • 1篇王萍

传媒

  • 2篇应用化学
  • 2篇化学传感器
  • 2篇Chemic...
  • 1篇分析化学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化学学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属钴树状高分子自组装电极制备及对鸟嘌呤电催化氧化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乙二醛、氯化钴和第5代聚酰胺.胺型树状高分子反应得到了金属钴树状高分子。通过共价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巯基丙酸单分子层修饰金电极,利用修饰电极表面的羧酸基与金属钴树状高分子末端氨基共价作用实现金属钴树状高分子固定化,制备成巯基丙酸.金属钴树状高分子修饰电极。用于鸟嘌呤的催化氧化,研究了溶液pH值、扫速、鸟嘌呤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组装电极对鸟嘌呤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并且降低了鸟嘌呤氧化电位。在pH=5.8的醋酸盐缓冲液中检测鸟嘌呤,其氧化峰电流在1.32×10^-6~46.3×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n(uA)=0.2943c+0.8029,R^2=0.9959,检测限为6.6×10^-7mol/L。修饰电极可以很好地用于鸟嘌呤的分析检测。
李金焕艾仕云时伟杰杜红霞马永飞
关键词:鸟嘌呤电催化
金属钴树状高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氯化钴、乙二醛和第五代树状高分子反应合成了金属钴树状高分子配合物。并以亚甲基蓝为荧光探针,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方法研究了金属钴树状高分子配合物与鲱鱼精DNA(hs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此配合物与hsDNA作用时,其紫外吸收产生明显增色效应,荧光强度增强。NaCl不同程度抑制金属钴树状高分子与hsDNA的结合。配合物也以竞争方式抑制亚甲基蓝与hsDNA作用,而亚甲基蓝可以插入金属钴树状高分子配合物的内部。这些结果证明,配合物主要通过与hsDNA链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静电相吸形式结合而堆积在双螺旋hsDNA分子表面,减弱了结合位点附近亚甲基蓝分子与hsDNA的静电作用,而钠离子中和了hsDNA上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削弱了该配合物与hsDNA的静电结合。
李金焕艾仕云时伟杰殷焕顺杜红霞
关键词:DNA相互作用光谱法
氨基化镁铝类水滑石修饰电极及电化学杀菌被引量:1
2011年
以层间插入十二烷基磺酸钠的镁铝类水滑石(Mg/Al-SDS-HTLc),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缩合反应制备了氨基化镁铝类水滑石(Mg/Al-NH2-HTLc)。然后以Mg/Al-NH2-HTLc修饰热解石墨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探讨了该电极对吸附在其表面的大肠杆菌的杀灭作用。结果表明,被吸附的大肠杆菌在经过循环伏安扫描后死亡率达到98.68%,大肠杆菌的死亡可能是由于细胞膜中易氧化物质(如鸟嘌呤)被氧化所致。
刘春秀王萍赵晶晶陈全鹏艾仕云
关键词:修饰电极大肠杆菌杀灭作用
L-色氨酸的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以2-巯基苯并咪唑为聚合单体,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在pH值为9.37的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直接在金电极表面聚合制得L-色氨酸的分子印迹膜,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用以检测L-色氨酸。由于L-色氨酸本身无电化学活性,实验中以铁氰化钾作为探针分子,采用恒电位计时安培法对L-色氨酸进行快速检测,响应在100s内达到稳定,并且有良好的选择识别性和重现性。测定的线性范围为3.10×10^-5~8.83×10^-4mol/L。本文还测定了2-巯基苯并咪唑与L-色氨酸络合物的结合常数,讨论了该传感器的最佳检测条件。
马永飞曲祥金殷焕顺杜红霞
关键词:电聚合分子印迹L-色氨酸
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与稀土离子络合的荧光光谱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合成了4.0代聚酰胺-胺(PAMAM)树状分子,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4.0代PAMAM树状分子与Sm3+、Dy3+、Ce3+的络合作用。结果表明,反应时间、PAMAM物质的量、反应体系pH都会影响PAMAM对Ce(Ⅲ)、Sm(Ⅲ)及Dy(Ⅲ)离子的配位作用,对端氨基树状高分子主要存在RE-N4和RE-N2两种配位方式;随着稀土离子的加入,各种配位方式的相对比例会发生变化;pH对配位方式也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为制备尺寸可控的PAMAM树状高分子封闭的稀土原子簇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金焕艾仕云曲祥金时伟杰
关键词:荧光分光光度法稀土络合作用
铁氰化钴/树状高分子修饰电极免标记法检测基因突变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铁氰化钴/树状高分子(CoHCF/PAMAM)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制备了免标记检测基因突变的新型DNA电化学传感器.传感器中树状高分子层明显增加了单链DNA探针的固定量,铁氰化钴层增大了鸟嘌呤的氧化信号,该传感器可以灵敏识别单碱基错配的基因序列,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在7.6×10-11~3.05×10-8mol/L浓度范围内,鸟嘌呤(G)的氧化峰电流差值与突变基因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11mol/L(S/N=3).
朱向彬艾仕云殷焕顺时伟杰刘珍珍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树状高分子基因突变
基于树状高分子的DNA电化学传感器对禽流感病毒的检测被引量:4
2009年
将G4PAMAM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然后通过共价作用固定禽流感病毒探针ssDNA-1,以[Co(phen)3]3+为指示剂,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通过与双链dsDNA作用的[Co(phen)3]3+的峰电流信号的变化,可以识别和定量检测溶液中互补的禽流感病毒DNA片段。经过条件优化,该法测定DNA的浓度线性范围为1.3×10-9~6.5×10-8mol/L,最低检测限为9.2×10-10mol/L。
时伟杰蔡军艾仕云
关键词:树状高分子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禽流感病毒杂交
基于PAMAM/聚2,6-吡啶二甲酸膜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对禽病毒基因检测的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以铂电极上聚合的2,6-吡啶二甲酸(PDC)膜组装G5.0树状高分子(PAMAM)固定ssDNA探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Fe(CN)6]3-/4-作氧化还原指示剂,以电化学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技术对探针ssDNA的固定和杂交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当ssDNA在复合膜上固定及与其互补序列杂交后,电极表面的传递电阻(Ret)依次增大.因此,可以利用Ret的明显差异,以此固定探针的修饰电极,对互补序列DNA进行无标记交流阻抗检测.基于该生物传感器结合交流阻抗技术对禽病毒基因进行检测,在优化实验条件下,靶基因ssDNA-2在2.0×10-11~1.0×10-8mol·L-1线性范围内,其浓度与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电阻(Ret)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6×10-12mol·L-1.表明该方法为病毒灵敏地检测提供了一个有益的传感平台.
蔡军艾仕云殷焕顺时伟杰
关键词: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2,6-吡啶二甲酸
基于树状高分子固定DNA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用电化学氧化法使玻碳电极表面氧化生成羧基,利用偶联活化试剂将1.0G树状高分子(PAMAM)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并通过共价结合固定ssDNA。以亚甲基蓝为指示剂,采用循环伏安法、示差脉冲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对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通过亚甲基蓝与双链dsDNA作用的氧化还原电流的变化,可以识别和定量检测溶液中互补的ssDNA片段。经过条件优化,本法测定DNA的浓度线性范围为2×10-9~2×10-7mol/L,检出限为1×10-9mol/L。
时伟杰艾仕云李金焕朱鲁生
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杂交亚甲基蓝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e/Silk Fibroin Colloids
2011年
A solution-phase approach to the synthesis of nano-Se/silk fibroin colloids(NSeSFC) by reducing selenious acid solution with silk fibroin(SF) was proposed, and the composites were in situ prepared by macrowave method. The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ultraviolet-visible(UV-Vis)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RRS) spectrometr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The nano-Se(0) solution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at 579 rim. Through the RRS discussion, we found the best preparation and conservation condition of NSeSFC. The TEM image shows the sizes of the Se(0) particles were about 50 nm and dispersed equably. The resulted NSeSFC exhibited good stability, and it can be kept for a long period.
HOU Ju-ying AI Shi-yun SHI Wei-ji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