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0DIB50177)

作品数:10 被引量:156H指数:6
相关作者:危起伟杨德国陈细华朱永久刘鉴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中华鲟
  • 4篇繁殖
  • 4篇长江
  • 2篇淡水
  • 2篇人工繁殖
  • 2篇苗种
  • 2篇苗种培育
  • 2篇产卵
  • 1篇淡水养殖
  • 1篇电站
  • 1篇驯化
  • 1篇盐度
  • 1篇养殖
  • 1篇增殖放流
  • 1篇声学多普勒流...
  • 1篇生境
  • 1篇受精
  • 1篇受精卵
  • 1篇水电
  • 1篇水电站

机构

  • 10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危起伟
  • 9篇杨德国
  • 8篇朱永久
  • 8篇陈细华
  • 7篇刘鉴毅
  • 4篇杜浩
  • 4篇王凯
  • 3篇李罗新
  • 2篇张辉
  • 1篇唐国盘
  • 1篇张慧杰
  • 1篇沈丽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淡水渔业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南方水产

年份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被引量:9
2006年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生产运行成本,同等生产规模的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为网箱养殖的2~3倍,不宜大规模推广,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山溪、水库进行自流式流水养殖;网箱养殖投入产出比高,能源消耗少,节约水资源,养殖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成活率、资金投入的效益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中华鲟成鱼养殖方式。池塘养殖中华鲟成鱼虽然投入和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低,效果差,不宜大量采用。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单位面积载鱼量均较低,规格1~3kg的个体,养殖时的有效载鱼量控制在10kg·m^-2左右较适宜,不宜超过15kg·m^-2。
杨德国危起伟王凯朱永久陈细华刘鉴毅
关键词:中华鲟成鱼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
中华鲟苗种的集约化生产系统被引量:2
2008年
以满足中华鲟苗种培育关键生态要素为依据,研制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ray)苗种集约化生产系统,实现了中华鲟幼鲟的批量生产。该系统由生产主设施系统和配套设施系统构成,其中主设施包括4种不同规格养殖池共2534.8m2及授精和孵化设施;配套设施系统包括亲鲟运输车、供水及水处理、增氧、保温升温、饵料供应及其它辅助设施。该系统鱼池采用不同的池型、建筑材料和制作工艺以适应苗种不同发育阶段生态要求,水温可调控,进排水方式可灵活调节,自流式排污,保证了池水的不同流态及良好稳定的水环境。该系统4个月可催产中华鲟亲鲟16尾以上,孵化166.4万粒中华鲟受精卵,抚育235.5万尾1~15日龄仔鱼,培育全长10~15cm稚鱼31.31万尾。该系统的设施具有较好通用性,也适用于其它鱼类特别是珍稀名贵鱼类苗种的集约化批量生产。
杨德国危起伟朱永久刘鉴毅王凯陈细华李罗新
关键词:中华鲟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中华鲟常见病害及其防治被引量:13
2005年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 )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 cm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同时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从1997年开始我们人工养殖了部分后备亲鱼.在中华鲟的幼鲟培育和后备亲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华鲟机体病变.由于中华鲟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中华鲟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中华鲟病害的报道仅见于文献[1]中列举的几例.目前,对多数中华鲟病害的诊治均采用一般水生动物疾病的诊疗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鲟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本文对近几年中华鲟养殖过程中所遇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朱永久危起伟杨德国杨德国陈细华刘鉴毅陈细华
关键词:中华鲟常见病害人工增殖放流水生野生动物后备亲鱼全人工繁殖
淡水人工培育中华鲟亚成体的海水驯化试验被引量:3
2007年
2000年,采用阶段性递增水体盐度,即每5d将水体的盐度逐渐提高5,并不设稳定期的方法,对在淡水环境人工养殖近3年的中华鲟子一代亚成体(全长105~149cm,体重5.8~15.0kg)进行海水驯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d的驯化,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亚成体即可适应盐度为23的海水环境,驯化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3.9%(92.1%~95.7%)。水体盐度增加时没有发现中华鲟有异常的行为表现,而驯化后的中华鲟在海水池塘中也能够正常生长。研究还表明,中华鲟对其栖息水体的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耐盐性和适应能力可能与个体规格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即个体的规格越大,则其对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杨德国朱永久危起伟陈细华刘鉴毅王凯
关键词:中华鲟盐度驯化
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被引量:61
2005年
以1981~2004年间捕获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亲鲟样本为研究材料,研究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繁殖季节中坝下30km范围内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情况。测定与统计结果显示,中华鲟雌雄性比由1981~1983年的1.10∶1降低到1987~1989年的0.63∶1,而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5.86∶1。雌鲟平均体长由1990~1992年的263.1cm增加到1999~2001年的276.7cm,升幅为5.2%(差异极显著);平均体重由1990~1992年的202.4kg增加到2003~2004年的237.4kg,升幅为17.3%(差异显著)。雌鲟年龄的平均值在24年中的前9年里(1981~1989年)波动于19.0~20.7龄,在后15年(1990~2004年)里,雌鲟年龄平均值在21.1~22.7龄之间波动,普遍高于前9年中的年龄平均值。雄鲟群体变化比雌鲟群体变化大。雄鲟平均体长、体重分别由1981~1983年的205.1cm、89.8kg下降到1987~1989年的197.5cm、72.7kg(降幅分别为3.7%、19.0%),然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229.4cm、121.1kg(升幅分别为16.4%、65.2%);平均年龄由1981~1983年的15.4龄下降到1987~1989年的13.3龄(降幅为13.6%),然后上升到1996~1998年的17.6龄(升幅32.3%)。在1993~2004年中华鲟产卵场采集并鉴定了年龄的中华鲟亲鲟中,共发现28尾1981~1989年出生的个体即葛洲坝截流后出生的个体,这证明了在洄游路径缩短622~1166km后,中华鲟的回归本能尚未丧失,同时,由于在葛洲坝截流后的初期并没有实施人工繁殖放流,这佐证了葛洲坝截流后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场的有效性。
危起伟陈细华杨德国刘鉴毅朱永久郑卫东
关键词:中华鲟长江
基于流速梯度的河流生境多样性分析--以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江段为例被引量:10
2008年
选取量化断面沿水平方向和沿测流垂线方向流速变化的8个流速梯度指标,并根据这8个指标和2005年12月2—10日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在长江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走航观测所获得的285个断面的原型数据,对长江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生境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水深以4.71~12.04m居多;据断面平均流速和8个流速梯度指标采用矗均值分类法分析,整个江段以第7类、第8类和第2类区域占主要优势,这3类区域面积共占整个江段面积的88.66%,葛洲坝至庙咀江段为整个研究江段各类区域相间分布最多样化的江段;采用尺型聚类方法分析,断面平均流速与断面8个流速梯度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具有相同流速的区域不一定具有相似的流速梯度特征,有必要用这些流速梯度指标描绘水流的特性。ADCP在河流水流生境多样性评估、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能,但在数据采集规范、后期数据处理等方面还需作进一步探讨。
张辉危起伟杨德国杜浩张慧杰陈细华
关键词:长江生境流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中华鲟胚胎的耗氧率被引量:20
2004年
应用密闭定容装置 ,对中华鲟胚胎耗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对尾部接近心脏时期胚胎 ,在不同水温条件下耗氧率测定表明 ,随水温的升高胚胎耗氧率有上升的趋势。在 1 4℃时 ,耗氧率为 0 69mg 1 0 0eggs·min ;而 2 6℃时 ,耗氧率为 1 63mg 1 0 0eggs·min。中华鲟胚胎耗氧率随发育的进程而增大 ,在水源pH为 6 4、水温为 1 9℃条件下 ,受精卵的耗氧率为 0 2 8mg 1 0 0eggs·min ,而到胚胎心脏形成、搏动期开始耗氧率显著升高 ,为 0 87mg 1 0 0eggs·min,到胚体滚动、出膜期时又是一个高峰期 ,为 1 5 4mg 1 0 0eggs·min。
唐国盘刘鉴毅危起伟陈细华杨德国朱永久杜浩
关键词:耗氧率中华鲟胚胎水温受精卵胎心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的水文状况及其与繁殖活动的关系被引量:46
2007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为江海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1981年即葛洲坝截流前,其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的约600km江段。葛洲坝水电工程阻断了其产卵洄游通道,调查发现自1982年以来,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江段的狭小范围成功产卵。对中华鲟繁殖季节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水温、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水位等水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中华鲟产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葛洲坝截流后,宜昌中华鲟产卵场江段10~11月份的月平均流速及11月份的月平均含沙量发生明显变化(P〈0.001),而月平均水位、流量及水温的变化不明显。多年观察结果显示,中华鲟产卵时,5种水文因子的参数均有一定的变动范围。1983~2004年期问,37次中华鲟产卵时的日平均水温范围为16.10~20.60℃,平均为18.63℃;日平均水位范围为40.69~47.32m(黄海高程),平均为43.91m;日平均流量范围为7170~26000m^3/s,平均为13908m^3/s;1983~2000年31次中华鲟产卵时的日平均含沙量范围为0.10~1.32kg/m。,平均为0.46kg/m。;日平均流速为0.81~1.98m/s,平均为1.30m/s。分析得到较适宜中华鲟产卵的水温是18.0~20.0℃,流量是14100m^3/s,水位是42.0~45.0m,含沙量是0.2~0.3kg/m^3,底层流速是1.0~1.7m/s。水温是中华鲟产卵的必备条件,水温适宜的情况下,水位、流速和含沙量出现逐渐从高位下降的趋势、而且各水文要素值均达到其适宜范围时,中华鲟即产卵繁殖。三峡工程运行后,下游江段水温的变化可能会对中华鲟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繁殖产生不利影响,而江水含沙量下降对其产卵繁殖较有利。
杨德国危起伟陈细华刘鉴毅朱永久王凯
关键词:中华鲟产卵水文条件水电站长江
中华鲟苗种工厂化养殖系统设计与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根据中华鲟苗种的特殊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设计出一套中华鲟苗种大规模批量培育的养殖系统。系统包括养殖容器、供水及水处理、水温调节、增氧、饵料供应等配套设施。通过多池型、多处理措施的综合协调处理方案,实现中华鲟苗种培育对养殖容器物理和水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生产效果,使中华鲟批量苗种培育成活率达到80%以上。
杨德国危起伟朱永久杜浩李罗新
关键词:中华鲟苗种培育
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与气象状况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对中华鲟历史及现存产卵场共55次自然繁殖活动发生起始日的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包括风、降水量、气温、气压、日照时数、湿度和云)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对阴雨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对多云天气则具有一定的回避性;产卵起始日前后天气类型的剧烈变化是诱导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现存产卵场内连续晴天天气也较容易诱发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除现存产卵场产卵起始日平均气温在第1批和第2批产卵活动之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外,产卵起始日其余气象要素在第1批产卵活动、第2批产卵活动和产卵起始日时间窗(最早和最晚产卵起始日的时间跨度范围)范围内,三者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第1批和第2批产卵活动产卵起始日的气压变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反趋势;与历史产卵场不同,现存产卵场产卵起始日的日照时数与水位和含沙量之间并不具有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关系。结果显示气象状况也是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张辉危起伟杜浩沈丽
关键词:中华鲟自然繁殖产卵长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