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060)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胡健康贻军单君何芳殷士学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硝化
  • 1篇氧化氮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指标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头孢
  • 1篇头孢噻肟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土壤细菌
  • 1篇区系
  • 1篇区系特征
  • 1篇株高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区系
  • 1篇污染
  • 1篇污染条件
  • 1篇硝化菌
  • 1篇硝化细菌

机构

  • 3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省滩涂生...

作者

  • 3篇胡健
  • 2篇何芳
  • 2篇单君
  • 2篇康贻军
  • 1篇殷士学
  • 1篇杨连新
  • 1篇刘红江
  • 1篇梅丽娟
  • 1篇魏松林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Pedosp...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8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头孢噻肟污染条件下土壤呼吸、部分酶活性的短期响应及土壤细菌PCR-DGGE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常规土壤酶活力测定方法、平板菌落计数法以及PCR-DGGE技术,分析头孢噻肟污染对土壤呼吸作用、部分酶活性、细菌数量以及细菌多样性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①头孢噻肟明显刺激处理后1~14d土壤呼吸强度,处理21d后刺激作用消失;头孢噻肟明显提高处理后1、18d土壤脲酶活性,处理后3、7d抑制作用明显;不同浓度头孢噻肟处理初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力均受到抑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抑制率下降,并且低、中浓度头孢噻肟处理分别在处理后3、7d开始表现出对过氧化氢酶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②培养1~3d,各处理对土壤细菌数量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7d后中、高浓度处理对土壤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而18d后各浓度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③采用Quantity One 4.6(Bio-Rad)软件,对PCR-DGGE图谱中各处理1、18d条带进行分析,发现头孢噻肟处理对样品可检测条带数没有影响,但对处理初期细菌优势种群丰度产生影响,此后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总之,头孢噻肟污染对供试土壤微生物活性、细菌数量以及优势种群的丰度具有不同程度的短期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影响逐渐消失。
姚振飞魏松林梅丽娟胡健
关键词:头孢噻肟土壤呼吸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座落于江都市小纪镇良种场的FACE平台,研究了FACE条件下,不同氮素水平水稻土壤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高N水平下,FACE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化作用及放线菌数量都比对照高,而低N水平下,除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氨化作用外,其他指标均比对照低。FACE条件下,高氮处理与低氮处理相比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化作用以及细菌数量分别提高610.57%、56.55%、24.32%、9.43%、1.09%和225%,供氮水平对FACE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微生物群落有调节作用。
康贻军何芳单君刘红江杨连新胡健
关键词:水稻土微生物区系
一株高耐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反硝化产物确定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浅层振荡培养和连续通气培养方法,获得一株高耐氧反硝化细菌H1。分别利用NO报告克隆nntS-gfp和乙炔抑制-气相色谱测得菌株H1能够在反硝化条件下产生NO和N_2O,不能产生N_2,因此其反硝化途径为NO_3^-→NO_2^-→NO→N_2O。在初始O_2浓度为0%~21%范围内,该菌株能将98%以上的NO_3^-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在150 mL的培养液中,连续以2 L/min的速率通气,H1依然能够反硝化,但是更高的通气速率则反硝化停止。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H1与Ralstonia taiwanensis相似性达98%。
何芳康贻军单君胡健殷士学
关键词:反硝化菌
Nitrous Oxide Production in a Sequence Batch Reactor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Using Synthetic Wastewater被引量:5
2006年
The rate of nitrous oxide emission from a laboratory sequence batch reactor (SBR)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using synthetic wastewater was measur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The SBR was operated in the mode of 4 h for aeration, 3.5 h for stirring without aeration, 0.5 h for settling and drainage, and 4 h of idle. The sludge was acclimated by running the system to achieve a stable running state as indicated by rhythmic changes of total N, dissolved oxygen, chemical oxygen demand, NO^-_2, NO^-_3, NH^+_4, pH, and N2O. Under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measured nitrous oxide emitted from the off-gas in the aerobic and anaerobic phases,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8.6%-16.1% and 0-0.05% of N removed, indicating that the aerobic phase was the main source of N2O emission from the system. N2O dissolved in discharged water was considerable in term of concentration. Thus, measures to be developed for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N2O emission from the system should be effective in the aeration phase.
MAO JianJIANG Xiao-QinYANG Lin-ZhangZHANG JianQIAO Qing-YunHE Chen-DaYIN Shi-Xue
关键词:硝化作用氧化氮间歇反应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