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XZS031)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林移刚龚义龙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清代
  • 5篇信仰
  • 5篇民间信仰
  • 3篇移民
  • 2篇移民社会
  • 2篇社会
  • 2篇社会整合
  • 2篇民社
  • 1篇大姓
  • 1篇地方经济
  • 1篇源流
  • 1篇源流考
  • 1篇人口迁移
  • 1篇社会功能
  • 1篇社会研究
  • 1篇土司
  • 1篇土司制
  • 1篇土司制度
  • 1篇州郡
  • 1篇祖先

机构

  • 5篇四川外国语大...
  • 3篇长江师范学院
  • 2篇重庆中国三峡...

作者

  • 5篇龚义龙
  • 5篇林移刚

传媒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长江文明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铜仁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巴蜀场镇社会功能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场镇社会是清代巴蜀移民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场镇是居民买卖活动的集散地,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地,还是官方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地方。农村基层社会的许多功能大多能通过集市得到反映。
龚义龙
关键词:清代社会功能
论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特征
2017年
四川是清代中国变革最深刻、最复杂的省份之一。战争、疾病、虎患、疫病等种种天灾人祸使"天府之国"原有"土著"消亡殆尽,经济、政治、文化几近摧毁。清初以来,延续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重新构建了四川人口结构和新四川的地方性文化。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变革的双重作用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神祇崇祀的人格化、务实性、世俗化、商业化倾向明显,神祇来源以本土神灵为主,兼容并蓄,信仰体系的本土性与开放性同时存在。
林移刚
关键词:民间信仰清代
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
2017年
清代四川并不存在明显的祭祀圈和信仰圈。作为四川"地方性"文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民间信仰与综合文化的分区基本一致。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可分为川西平原民间信仰区、川东北民间信仰区及川南民间信仰区等三个大区。川西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遗留较多,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拜及民间信仰较为兴盛,民间信仰的娱乐化特征非常明显;川东北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等信仰遗存较多,质朴而有古韵,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祀虔诚而质朴,尚巫传统突出,鬼巫信仰兴盛,各亚区存在较大差异;川南民间信仰区古老信仰保留最多,最为古朴,特色民间信仰较多,受少数民族影响更为明显,民间信仰更加古朴和原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是四川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的一种适应性结果。
林移刚
关键词:民间信仰清代
族群融合与社会整合:清代武陵山区移民社会研究
2017年
武陵山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历来倍受民族学研究者关注。武陵山区的汉族移民群体、旧籍居民群体、旧籍居民与移民的融合、武陵山区的社会整合是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族群融合与社会整合角度,分析武陵山区旧籍居民、清代武陵山区移民社会形成、武陵山区"方言岛"、旧籍居民与移民土地占有与分解、围绕土地资源占有发生的纠纷等问题。
龚义龙
关键词:社会整合清代移民社会
武陵山区蛮酋大姓与羁縻州郡、土司制度被引量:1
2017年
秦汉以降,廪君蛮、板楯蛮、盘瓠蛮一直活动在武陵山区,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为武陵山区的著姓望族。唐宋时期是中原王朝实质性经略武陵山区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主要表现在唐宋王朝在武陵山区设置羁縻州郡,利用当地土著大姓首领管理当地,元代将羁縻州郡制度发展为土司制度。
龚义龙
关键词:土司制度
民间信仰与清代四川移民社会整合被引量:8
2014年
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要素,祠庙、会馆所体现的民间信仰在清代四川移民社会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移民入川之初以会馆为舞台、以神灵为媒介而进行的对抗与融合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对等交流和移民试图融入新的家乡的愿望,清代中期之后会馆祀神出现的分祀、兼祀、合祀甚至改祀等情形体现了移民和土著通过神灵信仰实现社会整合的努力,而清代后期会馆、祠庙纷纷改祀、兼祀关羽的情形则充分说明了移民社会走出狭隘乡土的局限和移民社会整合的实现,同时反映了巴蜀文化的开放性和试图融入全国的努力。
林移刚
关键词:社会整合民间信仰移民
清代四川坛神信仰源流考被引量:3
2015年
坛神信仰盛行于清代的四川地区,直至今天坛神信仰还广泛存在于四川地区的土家族聚居区以及汉族的广大地区。四川地区的坛神信仰并非土家族祖先崇拜的遗留,而是在中原古老巫文化背景下荆楚巫傩信仰在巴蜀大地的变异和区域化。坛神信仰在与四川接壤的鄂西地区也广泛存在,四川地区的坛神信仰是川楚文化交流的结果。四川地区的坛神不是祖先神,也不仅仅是傩神,而是具有巫傩色彩的家庭保护神。
林移刚
关键词:民间信仰祖先神
分裂、人口迁移与资源挤压:清代巴蜀移民家族分家的影响与后果探析被引量:3
2016年
在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延续上千年的分家制度已有较多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对清代巴蜀移民家族分家的影响与后果展开研究。随着家族人口增多,周期性的分家成为家族分裂的起点。对分家后的"二次创业"进行分析,可见中国解决人口压力的方式既有向心式的、内敛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外延式的不断膨胀、扩大的人口向外迁移及对资源的外延式拓展。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解决人口压力,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压力,以及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龚义龙
关键词:人口迁移分家
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7年
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发展促成了祠庙、会馆等信仰中心的大量兴建和兴盛;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神、水神、财神等神灵被大量崇祀;手工业的繁荣使行业神崇拜尤为兴盛。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会以各种形式反作用于清代地方经济。祠庙、会馆的兴建促进场镇的形成和繁荣;不断积累的祠庙经济日益成为地方经济体系的重要补充;异常突出和活跃的庙会、迎神赛会对于地区经济交流和商业的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开发格局也同样是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林移刚
关键词:民间信仰地方经济民俗
清代巴蜀移民社会的时空考察
2020年
本文在既有研究认为乾隆中期(或嘉庆中期)巴蜀移民社会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对巴蜀各个区域包括盆地内部(川西平原区、川北浅丘区、川南微褶区)、盆地边部(盆地内部川东山地区,盆地边部北部边缘、西南边缘峨马雷地区、南部边缘,包含南山老林、巴山老林、荆襄地区、官山老林)、盆地外部(东南边区、西北边区、武陵大山区)移民社会的形成时间作了进一步研究。
龚义龙
关键词:清代移民社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