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1402-3)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永红胡红青冯磊郑新生王革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污染
  • 2篇土壤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机制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铜污染
  • 1篇膨润土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外排
  • 1篇微生物
  • 1篇污染场地
  • 1篇污染土
  • 1篇污染土壤
  • 1篇离子
  • 1篇磷矿
  • 1篇磷矿粉
  • 1篇锰氧化细菌
  • 1篇解吸

机构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胡红青
  • 3篇刘永红
  • 2篇郑新生
  • 2篇冯磊
  • 2篇王革娇
  • 1篇汤帆
  • 1篇廖水姣
  • 1篇李明顺
  • 1篇姜冠杰
  • 1篇裴媛筠
  • 1篇王惠
  • 1篇李洁
  • 1篇熊丹丹

传媒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磷矿粉和活化磷矿粉修复Cu污染土壤被引量:18
2013年
为了比较磷矿粉和活化磷矿粉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在实验室将实际铜污染土壤和模拟污染土壤与不同质量分数(0、0.1%、0.5%、1%、4%、8%等)的磷矿粉和活化磷矿粉混合培养,运用欧共体标准物质局提出的改进的三步连续提取法(简称BCR法)分析了土壤中铜的各种形态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含磷材料都具有一定的修复土壤铜污染的作用;培养10d后,2种土壤在磷矿粉8%用量下可溶态铜含量降幅分别为25.8%和40.0%,氧化态和还原态变化趋势不同,残渣态含量增幅达到77.1%和41.3%,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铜的活性。而施用经草酸活化的磷矿粉后,实际污染土壤中可溶态铜含量有所增加,模拟污染土壤中可溶态铜含量基本无变化;实际污染的红壤和模拟污染的土壤中残渣态铜含量分别增加了82.6%和17.0%,其他形态铜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该研究可为磷矿的综合利用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原位修复提供参考。
刘永红冯磊胡红青郑新生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BCR法磷矿粉
利用赖氨酸芽孢杆菌产生的生物锰氧化物吸附和回收金离子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了1株从锰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的细菌M14,初步鉴定其为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将Mn(Ⅱ)氧化成不溶于水的以Mn(Ⅳ)为主的生物锰氧化物。再利用这种生物锰氧化物去吸附和解析溶液中的金离子,从而达到了贵重金属回收再利用的目的。该菌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号为CCTCC NO:M2012084。本研究结果在净化和回收采矿等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惠裴媛筠熊丹丹廖水姣王革娇
关键词:锰氧化细菌解吸
微生物对锑的代谢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锑(Sb)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剧毒重金属,随着工业生产的日趋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水体及农产品受到严重的锑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物,锑中毒会导致人类心肌衰竭,肝坏死等疾病。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却可以在极高锑浓度下生长,甚至可以利用这种元素作为能源物质,因此,微生物在锑的地球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物对锑的代谢机制,对于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锑在环境中的分布、污染状况、微生物对锑的代谢以及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建议今后应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筛选更多抗锑微生物或氧化锑的微生物;(2)发掘更多锑抗性基因或氧化基因;(3)开发锑污染土壤及水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李明顺李洁王革娇
关键词:微生物代谢外排
污染场地类型及其风险控制技术被引量:10
2013年
场地污染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安全、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场地污染修复与环境风险控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文章综述了污染场地的产生、类型及污染风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并对几种污染风险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讨论,旨在为控制和治理不同的污染场地选择适宜的技术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汤帆胡红青刘永红姜冠杰
关键词:污染场地
改性膨润土修复铜污染的土壤被引量:2
2016年
在实验室内,以矿区Cu污染的红壤R1,人工污染的红壤R2和黄棕壤R3为供试土壤,选用己二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改性的膨润土为修复材料,以欧共体标准物资局(European Communities Bureau of Reference)改进的三步连续提取法(BCR)分析污染土壤中Cu的形态,并研究矿物材料用量、土壤类型、p H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对土壤中Cu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膨润土对Cu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可使酸溶态和还原态含量大大降低,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大大升高;且其修复效果随矿物用量、p H值的增加而升高,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淹水时不利于土壤修复.
原文丽冯磊刘永红郑新生胡红青
关键词:膨润土改性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