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825)

作品数:30 被引量:123H指数:6
相关作者:张苏明许康梁燕玲邓晓红方思羽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新华医院襄樊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细胞
  • 11篇缺血
  • 9篇脑缺血
  • 7篇蛋白
  • 7篇再灌注
  • 7篇灌注
  • 7篇大脑
  • 5篇凋亡
  • 5篇再灌流
  • 5篇中动脉
  • 5篇神经元
  • 5篇基因
  • 5篇大脑中动脉
  • 4篇神经细胞
  • 4篇突触
  • 4篇突触蛋白
  • 4篇转基因
  • 4篇转基因小鼠
  • 4篇小鼠
  • 3篇短暂脑缺血

机构

  • 28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湖北省新华医...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湖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襄樊市中心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张苏明
  • 12篇许康
  • 7篇梁燕玲
  • 7篇邓晓红
  • 6篇方思羽
  • 5篇许予明
  • 4篇姜永生
  • 4篇褚倩
  • 4篇肖文伍
  • 4篇王芙蓉
  • 3篇王亚平
  • 3篇江红
  • 3篇殷小平
  • 3篇常丽英
  • 3篇张新江
  • 3篇杨渊
  • 2篇喻志源
  • 2篇傅新巧
  • 2篇梁艳玲
  • 2篇谢敏杰

传媒

  • 4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14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的改良被引量:32
2003年
目的 进一步改良大鼠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方法 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I、TTC染色、墨汁染色和病理观察 ,对改良血栓和普通血栓的栓塞效果进行比较 ,同时对不同体重大鼠对血栓直径的要求进行了观察。结果  6个改良血栓可形成与 12个普通血栓相同的MCAO ,两组之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改良后保证了Willis环后半部的完整 ;动物不需两次手术 ,使操作时间明显缩短 ,使模型推广成为可能。
张新江常丽英张苏明方思羽
关键词: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栓塞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突触蛋白-I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变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于缺血 10min后再灌流 1h、3h、6h、12h、2 4h和 72h分别观察尾壳核区 (caudateputamen ,CPU)及额顶叶皮质区 (frontparietalcortex,FPC)突触蛋白I(synapsinI)及磷酸化突触蛋白I(P synapsinI)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 10min后再灌流 12h内CPU区和FPC区synapsinI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再灌流 2 4h后降低 ,至 72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缺血 10min再灌流后synapsinI的磷酸化一直处于低下水平。结论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 ,同时还存在着突触传递阻断的现象。
梁燕玲张苏明许康
关键词:短暂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磷酸化突触传递
大鼠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方法 用自体血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在栓塞后 30、6 0、90、12 0、180min(A、B、C、D、E组 )经静脉注射尿激酶 (5万U/kg)溶栓 ,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梗死体积、核磁共振 (MRI)及病理学观察 ,比较不同时间点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MCAO后 90min内溶栓 (A、B、C组 )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 ,缩小梗死体积 (P <0 .0 5 ) ,12 0min以后溶栓组 (D、E组 )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并发脑出血率高 (31.3% )。结论 本研究提示大鼠脑梗死溶栓治疗最佳时间窗为栓塞后 90min内 ,溶栓治疗时间越早 ,疗效及安全性越高。
常丽英张新江张苏明易黎方思羽殷小平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脑梗死血栓溶解尿激酶
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蛋白I表达与细胞凋亡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对与神经元的早期发育和再生相关的突触蛋白I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实验于2003年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75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1)、假手术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6)3组。假手术组18只和模型组18只分为再灌注1,3,6,12,24和72h6个亚组,进行突触蛋白I检测;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剩余的33只大鼠(分为再灌注1,3,6,12,24,48和72h7个亚组)分别进行TUNEL阳性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需获取数据时至少检测2只大鼠。②造模: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10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步骤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③观察指标:于相应时间点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I表达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I的表达:模型组再灌注12h内无明显变化,再灌注24h低于假手术组(0.199±0.006,0.238±0.008,P<0.01),至72h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②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再灌注24,48和72h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2.57±9.83)%,(13.56±2.28)%,(16.68±0.66)%,(4.65±0.03)%,P<0.05]。③TUNEL阳性细胞率: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再灌注0~24h均未见阳性细胞,再灌注48和72h分别为(47.50±3.85)%和(62.66±13.06)%。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着突触蛋白I表达的短暂降低,且与凋亡细胞的出现在时间上非常吻合,提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这可能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有关。
梁燕玲张苏明许康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突触蛋白类细胞凋亡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ATP含量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能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10min后于再灌流后0h、1h、3h、6h、12h、24h和72h应用毛细血管电泳法分别测定额顶叶皮质的ATP含量,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10min后额顶叶皮质ATP的含量急剧下降至对照组的20%。再灌流后ATP的含量逐渐恢复,于再灌流后1h、3h、6h和12h恢复至对照组的70.5%、65.7%、84.8%和86.9%。再灌流后24hATP含量再次下降,再灌流后24h和72hATP含量仅为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5)。缺血10min再灌流24h额顶叶皮质开始出现细胞凋亡现象,并随着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逐渐增加。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额顶叶皮质存在细胞能量系统功能恢复滞后的现象和继发性细胞能量系统功能衰竭的现象,其中继发性细胞能量系统功能衰竭现象与细胞凋亡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梁燕玲张苏明许康谢敏杰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流ATP凋亡
bcl-xl基因过表达在脑梗死中的保护作用及细胞色素C与caspase-3的表达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转基因小鼠中bcl-xl的过表达对脑缺血后再灌流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bcl-xl过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将该模型小鼠与同种系野生型小鼠同时行线栓永久性阻塞大脑中动脉,在缺血24 h时测其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的差别。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两种小鼠梗死体积及其动态变化、脑组织中bcl-xl的表达量的差异、再灌流时凋亡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脑中细胞色素C及caspase-3的表达量及分布情况。结果转基因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野生型小鼠。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转基因小鼠的梗死体积小于并且皮质缺血区内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且保护作用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较长。梗死前后转基因小鼠的皮质细胞bcl-xl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且梗死后两种小鼠体内的bcl-xl的表达量均有所增加,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后再灌流后不同时间点,转基因小鼠缺血局部细胞色素C的表达及caspase-3的活化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结论在规范化的标准条件下,转基因小鼠中bcl-xl基因的过表达能够降低脑梗死的体积并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过表达bcl-xl基因的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实现的,其机制可能是bcl-xl基因的过表达抑制了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caspase-3的活化。
王芙蓉姜永生刘艳肖文伍张苏明
关键词:转基因小鼠脑梗死细胞色素C
实验性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换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研究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后并发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自然发生率、特点及溶栓治疗对其影响,探讨HT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单一血栓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通过伊文(氏)蓝、红四氮唑染色、病理观察以及动态MR扫描比较HT组和非HT组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范围、梗死体积、出血类型和部位以及栓塞后30、90 min开始溶栓对其影响。结果 HT自然发生率为27.27%,30 min溶栓组为9.09%,有降低趋势。晚期溶栓不增加其发生率,但多发性血肿增多。HT组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范围、梗死体积[(207.33±15.42)和(178.00±54.91)mm3]均大于非HT组[(141.22±48.88)和(113.25±43.08)mm3,均P<0.05]。结论 血栓栓塞性脑梗死HT发生率高,早期溶栓不增加其发生率,但溶栓治疗使多发性血肿的发生率增加。大面积梗死后血栓迁移、延迟再通与栓塞性脑梗死并发HT有关。
常丽英张新江张苏明易黎殷小平李罗清
关键词:出血性转换血-脑脊液屏障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
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条件下细胞凋亡与坏死动态变化的特异性评价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DNA聚合酶I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dATP)缺口平移PANT在检测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与坏死方面的特异性。方法:采用TUNEL,PANT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检测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前囟水平冠状平面组织切片DNA损伤,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核DNA的损伤。结果: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以及再灌注2h,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缺血侧呈细胞坏死特征性条带;苏木精-伊红染色证实纹状体有坏死细胞;但在缺血30min,TUNEL和PANT检测不到阳性细胞。再灌注2h,出现PANT阳性细胞,但邻片TUNEL阳性细胞无增加。再灌注24h,TUNEL,PANT阳性细胞都呈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条件下,①再灌注早期,TUNEL和PANT都不标记坏死细胞。②再灌注早期TUNEL不标记DNA单链断裂。③再灌注24h,PANT可标记发生凋亡的单链损伤细胞。④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TUNEL检测细胞凋亡以及PANT检测细胞核DNA单链断裂特异性高。
许康许予明张苏明郭珍立邓晓红梁艳玲张宇红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坏死细胞凋亡
凋亡敏感基因在短暂性缺氧再复氧复注血清后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一种新发现的抗氧化蛋白质——凋亡敏感基因(SAG)在短暂性缺氧再复氧复注血清诱导的细胞坏死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短暂性缺氧再复氧复注血清来诱导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凋亡敏感基因的表达,并作图像分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胶质细胞在短暂缺氧再复氧复注血清后不同时间点的凋亡率。结果 凋亡敏感基因在缺氧15 min再复氧复注血清5 h后表达最高,在复氧复注血清16 h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细胞凋亡率在缺氧15 min再复氧复注血清1h时达到最高,而在再复氧复注血清5 h后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凋亡敏感基因具有抗凋亡的作用,可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王亚平褚倩张苏明
关键词:血清星形胶质细胞再灌注损伤缺血性脑血管病
人bcl-xL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和表达
2006年
目的研究人bcl-xL基因在显微注射所产生的子代小鼠中的整合、转录和表达情况。方法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人bcl-xL基因在小鼠体内的整合;RT-PCR方法检测它们的bcl-xL 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显微注射所产生的转基因小鼠中,有4只为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并且在这4只小鼠及其子代中均检测到人bcl-xL的mRNA和过表达的目的蛋白。结论由于在这些小鼠中既有外源基因的整合,又有其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所以,它们是真正的转基因动物。
王芙蓉姜永生肖文伍张苏明袁慧赵浩斌郑新民魏庆信
关键词:转基因小鼠基因整合基因表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