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DZ0032)

作品数:9 被引量:141H指数:9
相关作者:邓大才王元成林冠徐勇周青年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社会化小农
  • 3篇小农
  • 2篇农户
  • 2篇农民
  • 2篇农业
  • 2篇农政
  • 2篇惠农政策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信息传递
  • 1篇行为逻辑
  • 1篇中国农村研究
  • 1篇社会化
  • 1篇社会化大生产
  • 1篇身份
  • 1篇身体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农村
  • 1篇农户生产
  • 1篇农民视角

机构

  • 9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邓大才
  • 1篇徐勇
  • 1篇周青年
  • 1篇林冠
  • 1篇王元成

传媒

  • 2篇东南学术
  • 2篇中州学刊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社会化小农:一个尝试的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框架被引量:13
2012年
国家与社会、政治经济学、制度主义是中国乡村研究的三大分析框架。文章通过对三大分析框架下的中国农村研究进行梳理,认为三大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横向上看,三大分析框架缺少治理主体,未能从农民个体的角度深入研究乡村治理问题;从纵向上看,缺少时间变量,未能从动态的视角解释乡村治理的变迁问题。针对三大分析框架所面临的解释难题,文章试图从农民个体出发,从经济与社会视角出发,建构一个能够包含农民、村庄、社会(包括市场)、国家的分析框架———社会化小农分析框架,以此来解释中国乡村治理及其转型。
邓大才
关键词:社会化小农
改造传统农业:经典理论与中国经验被引量:24
2013年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目前关于此项研究主要有三条进路:一是在理论上坚持以社会化大生产改造传统农业,在实践中又转化成以集体化为载体改造传统农业。二是以农户、村社为基础发展合作社及纵向一体化改造传统农业。三是通过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及人力资本投资来改造传统农业。虽然这三种研究进路都有助于中国传统农业的改造,但当今中国小农已进入到社会化小农时期。他们既面临着全方位的市场化、社会化,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兼顾农民能力提升、削减风险和农民增收目标,就需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服务网络对社会化小农进行改造。对于有合作需求的农民和地区,可以通过以合作化为基础的纵向一体化方式进行改造;对于尚没有合作需求且不愿意进行合作的农民,则可以通过内外两个方面共同给力——内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的核心竞争能力,外部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既有别于集体化改造,也充分尊重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对于政府而言,还是一种积极的、操之在我的改造方式和方法。
邓大才
粮食安全的模型、类型与选择被引量:18
2012年
粮食安全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学术界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缺乏类型学研究和模型建构,更没有将粮食安全置于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研究。粮食安全作为一个综合性问题,主要受耕地数量、农民种植行为以及技术这三大因素约束,根据三大因素的不同组合及粮食安全的性质,可以将粮食安全分为四类:战术性粮食安全、战备性粮食安全、战略性粮食安全及贸易性粮食安全。同时三大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工业化、城市化初期一般以战术性粮食安全为主导,在工业化、城市化中期以战备性粮食安全为主导,在工业化、城市化后期以战略性粮食安全为主导,在后工业化、城市化成熟时期可以选择贸易性粮食安全为主导。前三个时期也可以将贸易性粮食安全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安全保障。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资源条件和农民的种植动机,目前应该选择安全成本最低的战略性粮食安全。
邓大才
关键词:粮食安全
惠农政策的成效评价:农民视角——基于全国245村3641户农民的调查与思考被引量:16
2012年
本文以农民为视角,通过分析全国245个村、364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了解农民对国家持续推出的惠农政策的反响与评价。经过调研发现:整体而言,农民热切关注惠农政策,理性参与政策评价,对惠农政策整体"比较满意"。农村高龄人群、高学历人群、高收入人群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更高、实惠感更强。具体而言,从惠农政策内容来看,税费改革和粮食补贴饱受农民好评,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评价一般;从惠农政策的时效性来看,农民对推出时间早、实施时间长、受惠面积广的惠农政策评价最高;从惠农政策属性来看,农民对制度基础性惠农政策评价最高,对经济刺激性惠农政策评价最低。因此,政府应该在坚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分类推进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惠农政策地位,完善惠农政策体系、调整惠农政策结构与转变惠农政策信息传播方式,以确保其顺利运转,发挥最大效用。
王元成
关键词:惠农政策农民视角实证研究
信息传递视角下的国家惠农政策农民接受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调查”为分析基础被引量:9
2012年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多样化与密集化,惠农政策研究趋向多元。惠农政策研究有众多视角,如微观、宏观及类型等视角。本文认为国家政策与农民之间有一定空间距离,也有许多层级,管道过长、环节过多,政策信息传递就会存在损失、政策执行就会偏向、政策接受就会不完全。本文从政策信息传递视角来观察国家惠农政策,特别是农民接受政策的环节。农民对政策的认知、评价、预期存在的问题与特征,有重要研究意义。
周青年
关键词:信息传递国家惠农政策
农户的市场约束与行为逻辑——社会化小农视角的考察被引量:11
2012年
当今中国小农不同于传统小农,也不同于社会化大农,它是介入传统小农与社会化大农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小农,即社会化小农。因为它已经从传统的"为买而卖"逐渐转向"为卖而买"、从"以业为商"转向"以农为市"、从"小农的市场"转向"市场的小农",货币与市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农与家庭是"无人不商"、"无物不市"。面临市场化、社会化的货币支出压力,社会化的小农行为已经从依靠熟人关系、道德市场转向求助货币武器和紧缩性的保守选择应对市场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邓大才
关键词:社会化小农行为逻辑
新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类型与发展趋势被引量:25
2013年
从农民进城程度这一角度来考察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城镇化可分为身体城镇化、身份城镇化、生活城镇化三种模式。农民的自由选择程度和身份强制程度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类型。身体城镇化是一种农民工式的城镇化,是落后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与现有的城镇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城镇化程度最低;身份城镇化是一种征地与社区建设式的城镇化,是农民被迫的城镇化,这两种城镇化均是外生型城镇化方式;而生活城镇化是一种非迁移式的城镇化,它是内生型城镇化方式,是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城镇化,可能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首选道路。
邓大才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传统及新的尝试被引量:15
2012年
结构主义、理性主义、文化理论是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范式,已有的众多研究视角都衍生于这三个研究范式。三大研究范式及其不同视角对中国乡村治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许多问题作出了合理而有效的解释,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已有的研究没有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市场化、社会化、货币化问题纳入研究范畴,没有把小农社会化作为一个视角。而这一视角有利于将农户、市场、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将动态变化融于静态结构之中,是研究乡村治理的一个新的尝试。
邓大才
关键词:理性主义结构主义文化理论
论农业生产能力与农户生产能力提高的非均衡性——以社会化小农为分析视角被引量:13
2011年
19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减一增"的状况,即耕地减少和务农人口减少与农业产量增加,其重要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家庭经营,但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愈来愈多的社会化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当今的农业生产已改变传统格局,成为一个跨产业、跨地域、跨家庭的行业。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性成为农业生产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但这种外部性对于农民经营的实力没有带来实质性变化。农民经营能力与农业生产能力的增长不是呈正比的,与农业生产能力增长相比,农民经营能力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家庭经营的脆弱性日益明显。农业生产能力与农户生产能力的不同步,给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即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解决农业生产能力问题,而且要解决农民生产能力问题。
徐勇林冠
关键词:农业农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