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1A05)

作品数:22 被引量:400H指数:12
相关作者:赵元艺辛洪波曲晓明代晶晶王瑞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班公湖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斑岩
  • 6篇铜矿
  • 6篇斑岩铜
  • 6篇斑岩铜矿
  • 5篇锆石
  • 4篇地质
  • 4篇蚀变
  • 4篇成矿
  • 3篇多金属
  • 3篇洋盆
  • 3篇特提斯
  • 3篇铜多金属
  • 3篇矿床
  • 3篇缝合带
  • 3篇班公湖-怒江...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定年

机构

  • 19篇中国地质科学...
  • 1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湖南省棉花科...
  • 1篇江苏沿海地区...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1篇赵元艺
  • 10篇辛洪波
  • 10篇曲晓明
  • 6篇代晶晶
  • 5篇王瑞江
  • 4篇杜德道
  • 4篇吕立娜
  • 3篇许虹
  • 3篇崔玉斌
  • 2篇李佑国
  • 2篇樊兴涛
  • 1篇汪傲
  • 1篇王润生
  • 1篇吴德新
  • 1篇宋亮
  • 1篇刘妍
  • 1篇定立
  • 1篇田毅
  • 1篇郭硕
  • 1篇宋扬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与勘探
  • 2篇国土资源遥感
  • 2篇地质通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棉花学报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班公湖岛弧带晚白垩世地壳伸展期间碳的壳内循环被引量:7
2013年
班公湖镁质碳酸岩体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在岩浆和流体作用下,含碳物质壳内循环作用的产物。本文利用LA-MC-ICP-MS测试技术对镁质碳酸岩样品中的交代型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分析,其加权平均年龄为80.3±1.2Ma(MSWD=3.8),说明班公湖地区交代型镁质碳酸岩形成于晚白垩世,与这一地区同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岩体中菱镁矿和菱铁矿δ13CV-PDB在0.9‰~1.6‰之间,平均为1.25‰;δ18OV-SMOW值在15.9‰~21.7‰,平均为18.65‰,指示碳来自于围岩中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循环条件研究认为,大量的流体作为碳循环的载体,来自于大气降水,循环温度可能在300~350℃之间,循环范围从地表以下100m到2.1km左右。班公湖岛弧带白垩纪晚期伸展松弛的构造背景为下部岩浆上涌、天水下渗循环、加快CO2气体排放、加速碳的壳内循环提供了重要的驱动条件。
宋扬曲晓明辛洪波王志云杜德道
关键词:班公湖
西藏西部与班公湖特提斯洋盆俯冲相关的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被引量:98
2009年
对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缝合带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区内缝合带至少包含日土和狮泉河-改则两条蛇绿岩带。在两条蛇绿岩带北侧发现各有两期岛弧型岩浆岩发育,且形成时间严格对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班公湖缝合带岛弧型岩浆岩的共同特征是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K和Pb;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Ba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总是相对亏损,这些特征说明班公湖地区存在两条俯冲带。从演化序列看,俯冲初期岩石属中钾钙碱性系列,之后岛弧岩浆作用向高钾钙碱性系列演变。锆石U-Pb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北面的日土俯冲带洋壳俯冲从辉长岩墙开始,时代为(165.5±1.9)Ma(MSWD=1.16),在159Ma时岛弧岩浆作用规模增大,形成小型的花岗岩基;南面的狮泉河-改则俯冲带一开始俯冲((166.4±2.0)Ma,MSWD=3.0)就有较大规模的石英闪长岩体侵入,之后岩浆作用减弱,到159.4Ma时只有一些小体积的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侵入。根据岛弧岩浆作用规模,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的俯冲一开始是以狮泉河俯冲带为主,之后狮泉河俯冲带的俯冲作用逐渐减弱,到晚侏罗世初(159Ma)北面的日土俯冲带成为洋壳俯冲的主体。鉴于两条岛弧火成岩带在空间配置上都位于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的蛇绿岩带北侧,地球化学上显示陆缘弧特征,因此,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应该是在中侏罗世晚期(约166Ma)沿日土和狮泉河两条俯冲带同时向北俯冲,构造属性上可能不是一个统一的大洋,而是包含了多个局限性洋盆。
曲晓明王瑞江辛洪波赵元艺樊兴涛
西藏班戈县多巴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含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及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选择西藏班戈县多巴区梭沙矽卡岩型矿化点与再阿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相和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含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分析、主量与微量元素测试,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梭沙地区主要矿化岩体为细粒斑状花岗闪长岩,再阿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细粒斑状花岗闪长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77.37±0.55 Ma和79.78±0.99 Ma,均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区内花岗岩的A/CNK值变化于0.78~1.29之间,A/NK值变化在0.88~1.51之间,为准铝质系列。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贫Nb,总体与班公湖成矿带的同期花岗岩相一致,∑REE=199.82×10^-6-274.64×10^-6,LREE/HREE=3.552-7.199,δEu=0.20~0.82,Eu呈中等负异常,揭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梭沙和再阿岩体的成矿作用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结束后的碰撞闭合作用有关,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之后岩浆活动及相关热液作用的产物。梭沙和再阿地区具有良好的铁铋等多金属成矿地质、地球化学条件,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应加强该区的找矿评价工作。
定立赵元艺杨永强崔玉斌吕立娜
关键词:LA-ICP-MS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基于蚀变信息提取的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斑岩铜矿找矿预测被引量:15
2012年
本文选取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斑岩铜矿为已知矿床,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的分析,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目前主要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彩色增强、比值算法及光谱角制图算法,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开展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圈定研究,预测了一处成矿前景区域。通过对此预测区域的野外查证,发现大量的孔雀石露头,室内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得出铜品位在0.18%~1.95%之间,平均为0.51%。对该区域进行了激电测量工作,测量结果和遥感结果相互印证,表明此区域为一处斑岩铜矿成矿前景区。
代晶晶王瑞江王润生曲晓明赵元艺辛洪波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斑岩铜矿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找矿靶区
TerraSpec波谱仪在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区蚀变信息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矿区为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大型斑岩铜矿区,对这一典型矿床的研究有助于对整个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提出更好的找矿认识。使用美国TerraSpec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对从多不杂矿区采集的地物样品进行波谱测试及镜下鉴定,确定矿区主要蚀变为绢英岩化及绿帘石化,地表矿化主要有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和蓝铜矿化。矿区出露的2套花岗闪长斑岩的波谱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成矿斑岩绢英岩化蚀变较为严重;而不成矿斑岩基本无蚀变,主要零星分布在成矿斑岩的外围。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与其在ASTER图像上的波谱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最后基于采样样品波谱特征,圈定了与成矿相关的绢英岩化区域,并建议绢英岩化区域为今后矿产勘察重点区域。
代晶晶王瑞江曲晓明辛洪波
关键词:斑岩铜矿蚀变波谱
视立体地质图制作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具有正立体视觉效果的人工光源图像;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地质图和人工光源图像,生成视立体地质图。这种新型地质图不仅具有原地质图的完整地质信息,还具有直观的地形地貌特征,立体感强;同时,数字视立体地质图具有地理编码信息,在通用图像处理软件支持下,可以确定图上任意位置的地理坐标,便于野外地质调查、地理定位及图面测量等工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齐泽荣曾朝铭
关键词:地质图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碰撞后A型花岗岩的时代及其对洋盆闭合时间的约束被引量:69
2012年
近年来地质调查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发现了一批A型花岗岩,岩体呈面积不大(<1 km2)的岩株产出,岩性上分为钾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两种,侵入白垩系地层中。岩石化学上这些A型花岗岩相对富硅,SiO2含量在68.62%~75.36%之间,全碱含量(K2O+Na2O=8.03%~9.37%)和全铁含量(FeOT=0.86%~5.39%)偏高,Al2O3含量(12.76%~15.54%)偏低,显示弱过铝质和亚铝质特征。微量元素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和Pb,但Ba和Sr相对亏损;同样在高场强元素(HFSE)中,Nb、Ta和Ti亏损明显,Zr和Hf相对富集。这些岩石化学特征与岛弧型花岗岩是明显不同的,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稀土元素含量总体较高(∑REE=122.37~291.19μg/g,平均201.31μg/g),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4.89~9.58,平均为5.93),Eu负异常明显(δEu=0.14~0.54,平均0.34),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呈向右缓倾的V型。三个岩体的锆石U-Pb LA-ICP-MS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9.6±1.4)Ma(MSWD=3.7)、(112.2±0.9)Ma(MSWD=0.06)和(113.7±0.5)Ma(MSWD=0.21),表明这些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从岩石的碰撞后A2型花岗岩特征推测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间至少应该在白垩纪初。
曲晓明辛洪波杜德道陈华
关键词: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基于Hapke和Shkuratov模型的斑岩铜矿蚀变带混合波谱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矿物光谱混合模型研究对于蚀变带蚀变矿物的信息提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目前两种主流的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Hapke和Shkuratov模型,通过对两者特性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这两种模型进行矿物或岩石光谱混合模拟的思路,并针对斑岩型铜矿典型蚀变分带现象,进行钾化带、绢英岩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等典型蚀变带矿物组合光谱的模拟实验。本研究提取结果可以为斑岩铜矿蚀变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代晶晶李庆亭
关键词:斑岩铜矿蚀变带
棉花多重PCR技术及其对杂交棉纯度鉴定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8
2011年
选取在湘杂棉系列品种间表现出多态性稳定的部分SSR引物,基于其扩增片段大小的不同来组合引物,进行棉花多重PCR扩增。结果表明,在与单一PCR扩增相同反应条件下,仅根据扩增片段大小不同的原则,可使80%的两重PCR组合获得正常扩增。利用两重PCR组合正常扩增的引物进行三重、四重PCR反应时,均可获得正常扩增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提出棉花上简化的多重PCR优化程序。并将多重PCR技术应用于杂交棉种子纯度检测,清楚地鉴定出母本种子混杂和其它杂交棉种子的混杂,从而为棉花杂交种的快速准确鉴定奠定了技术基础。
陈浩东刘方王为肖才升李庠王琳李育强王坤波
关键词:棉花SSR多重PCR纯度检测
西藏多龙矿集区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14年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继玉龙铜矿带和冈底斯铜矿带之后的又一成矿带,以多龙矿集区为典型代表,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为了研究多龙矿集区内花岗闪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物质来源等问题,对矿集区内北东向构造带上分布的拿顿、波龙、多不杂、拿若、铁格龙以及尕尔勤6个矿床的花岗闪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主微量元素以及Pb-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K2O含量介于2.03%~6.07%之间,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等),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REE介于48.95×10-6~249.02×10-6之间,LREE/HREE为4.09~21.47,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δEu为0.56~1.03,平均值为0.78;208Pb/204Pb在38.554~39.419之间,平均值为38.835,207Pb/204Pb在15.534~15.665之间,平均值为15.615,206Pb/204Pb在18.465~19.161之间,平均值为18.659,较为富集放射性成因铅,在铅同位素图解上位于造山铅演化线附近;(87Sr/86Sr)i在0.705 79~0.711 12之间,平均值为0.707 74;εNd(t)值介于-15.3^-1.7之间,平均值为-4.5。铅锶钕同位素显示壳幔混合特征。认为多龙矿集区形成于增生造山背景中,成矿背景为增生杂岩上发育的岛弧环境;含矿岩浆由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及熔体交代地幔并在上涌过程中得到地壳物质的加入而形成。多龙矿集区内矿床以及青草山和雄梅矿床等一系列成矿时代相近矿床的发现,表明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有望发现更多斑岩型铜矿床。
符家骏赵元艺郭硕
关键词: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