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AXW001)

作品数:31 被引量:150H指数:8
相关作者:刘宪阁常江李彬黄卫星文家宝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沈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篇新闻
  • 4篇政治
  • 4篇中国电视
  • 3篇电视
  • 3篇新闻联播
  • 3篇张季鸾
  • 3篇联播
  • 3篇记者
  • 2篇电视新闻
  • 2篇调查性
  • 2篇调查性报道
  • 2篇新闻调查
  • 2篇新闻改革
  • 2篇新闻生产
  • 2篇中国新闻
  • 2篇人民
  • 2篇日报
  • 2篇文化
  • 2篇《新闻调查》
  • 2篇《新闻联播》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 7篇沈阳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9篇常江
  • 8篇刘宪阁
  • 3篇李彬
  • 2篇文家宝
  • 2篇黄卫星
  • 1篇吴风
  • 1篇许诺
  • 1篇刘恋
  • 1篇王辰瑶
  • 1篇王晓培
  • 1篇沙垚
  • 1篇彭兴华

传媒

  • 6篇新闻爱好者
  • 4篇现代传播(中...
  • 3篇国际新闻界
  • 2篇新闻记者
  • 2篇青年记者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新闻界
  • 1篇中国出版
  • 1篇中国媒体发展...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渤海二号事故记者述评的两个版本——兼论当代中国新闻史料之辨析
2012年
198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本报记者述评”,题为《从渤海二号事故看石油部的领导作风》。此文在当时和后来都影响很大。关于这篇述评的写作过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依据的主要是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丁济沧的回忆,不过近年来,王黎江以当事人的身份,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供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说法。此事足以提醒我们,面对如此丰富的当代中国新闻史料,运用之时必须加以认真辨析。
刘宪阁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料记者《人民日报》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基于场域理论对央视《新闻调查》(2009-2014)的内容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主要采用场域理论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2009~2014年间播出的全部278期节目进行量化描述和语境分析,尝试厘清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在当下中国的独特生产机制与存在状况,同时在比较的视野中归纳“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在新闻改革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常江文家宝
关键词: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新闻改革场域
初创期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形态探析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对初创期(1958~1966年)中国电视演播室文艺节目的形态展开全面的观察和梳理,并尝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其社会文化意涵加以阐释。初创期的8年里,受限于社会和媒体自身的种种因素,电视文艺节目尚未形成稳健的栏目化思路,却也为中国电视文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理念和人才的储备。
常江
关键词:电视文艺中国电视
萧乾对“采访欧洲战场的惟一中国记者”问题之反思与澄清被引量:1
2014年
由于一再被宣传成"二战期间采访欧洲战场的惟一中国记者",萧乾往往被误认为在生前没有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其实他亦有苦衷。因为涉及国共关系,起初限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恐惧心理,"胆小"的他没有及时出面予以澄清。后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展开与改善,他在私人信件、公开文章以及日常交往中都有所反思,并以"我们是一家"做出过澄清和解释。他还呼吁各方承认和正视两岸的鸿沟,尽力为此做些填补工作。
刘宪阁
关键词:欧洲战场中国记者两岸关系
报人与政争——张季鸾1913年第一次入狱考被引量:3
2014年
1913年七八月间,二次革命紧张之际,张季鸾在北京被捕,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这是其长达三十年报人生涯中的第一次入狱。唯有关此事的前因后果,大多语焉不详。细察当时情势,可以发现其中别有经纬。即不止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创办民立报北京分馆、为宋案仗义执言或披露善后大借款等具体事件。衡诸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情势,他之被捕入狱直接是因戒严令,而根本上则是南北冲突大环境之结果。
刘宪阁
关键词:张季鸾
做宣传,还是写史论?——关于抗战时期新闻遗产之思考
2015年
抗战爆发之初,张季鸾已有"这是做宣传"之战时自觉;而范长江一度仍坚持"写史论"。相关的战时新闻观念,抗战爆发前即早有酝酿,甚至直到今天,仍不无当年抗战时代以及更早的革命时代的影子。因此,这里讨论的话题不仅是后抗日时代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后革命时代的。尤其是新闻武器论的背后,实际上也反映了新闻媒体在近现代中国缺乏独立自主的身份之尴尬。幸运的是,战时新闻学包含丰富的遗产,文人论政等良性因素也得以延续与传承。
刘宪阁
关键词:抗战《大公报》文人论政
如何想象,怎样激活?——1949年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现状、路径及内容被引量:2
2010年
1949年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已经积淀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不过相对于此前百余年的近现代新闻史,六十年来的当代新闻史研究总体上还比较薄弱,有关叙述和评价尤值得重新斟酌与考虑。所以,系统研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新闻史,梳理其脉络,探求其规律,揭示其动因,进而建立和完善中国新闻学学科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李彬刘宪阁
关键词:新闻史新闻事业
范长江为什么离开大公报?——介绍一篇佚文《悼季鸾先生》被引量:4
2014年
《悼季鸾先生》作为范长江的一篇重要佚文,是范长江获悉张季鸾去世后第一时间写就的,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其中谈到一些以往讨论范长江离开《大公报》时,没有得到足够注意的因素;以及虽然注意了,但尚未被恰当理解的因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此文有助于我们从新闻观点和政治分歧方面理解其离开大公报问题。而且这种不同或分歧,相当程度上应该视为在战时环境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为了如何更好地爱国、救国和报国之间的分歧。
刘宪阁
关键词:大公报张季鸾新闻观点政治分歧
新闻连续剧:叙事策略与传播样态探析被引量:15
2013年
《新闻联播》将"新闻连续剧"搬上荧屏,把完整的新闻事件分为2集或2集以上,每天连续播出,注重对议题或人物发展过程的纪实与呈现,在对立冲突关系中设置悬念,延宕叙事过程,吸引受众关注。本文对《新闻联播》一年来播出的"新闻连续剧"做整体样态勾描,并以《曹家巷拆迁记》为典型个案,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其新闻议题的架构选择、分集节目的整体编排、新闻语言的表达叙事等进行分析,并尝试在目前电视新闻生产改革的社会语境下对这一新的节目样态的特征及其出现的社会原因做出阐释。
常江许诺
关键词:新闻联播电视报道新闻生产议题
“走转改”与新闻党性原则被引量:2
2013年
在当下中国新闻界,"走转改"活动正在成为新闻业新的实践路径和行动模式。"走转改"活动对全国新闻工作者起到了思想更新、业务锤炼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已有的成效并不等于完全释放了"走转改"活动所蕴藏的意义空间。从"人民本位"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内涵差异入手,分析新闻业市场化带来的思想逻辑转变,从中凸显新闻党性原则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可见新闻的党性原则并非被动的规定,而是能动的理念,它在当下主要体现在新闻业通过日常实践体现工农群众的主体性意识上。
吴风
关键词:党性原则人民本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