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09A054)
-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王邦宁程源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在心功能基本正常的高龄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年龄≥75岁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为两组,VVI型起搏器23例,DDD型起搏器20例,心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心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了解患者自觉症状、运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试验)、起搏器功能情况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脑利尿钠肽(BNP)水平。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间起搏器功能正常,新发生心房颤动5例;与术前相比,术后6分钟步行距离有改善[(368.58±65.74)mvs(377.47±57.72)m,P<0.01],LVEF无改变[(52.05±4.71)%vs(51.86±4.77)%,P>0.05],血浆BNP升高[(234.93±151.86)ng/Lvs(262.07±122.53)ng/L,P<0.05];术后随访期间,6分钟步行距离、LVEF和全血BNP,VVI组和DDD组相比无差别。结论高龄患者完全RVA起搏改善症状,未观察到加重心功能损害状况。
- 程源王邦宁
-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功能试验
-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115例。所有患者均为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心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VVI型起搏器60例,DDD型起搏器55例。按最终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比(Cum%VP)分为3组:A组Cum%VP〈50%(34例),B组Cum%VP≥50%~〈100%(38例),C组为完全心室起搏,即Cum%VP=100%(43例)。通过询问患者自觉症状,行运动耐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脑利钠肽(BNP)水平的检查,了解各组及不同起搏模式患者术前、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8个月,与术前比较,3组均有心功能恶化趋势,即LVEF、BNP均有降低、升高的改变,但A组的改变幅度最小,C组的改变幅度最大,B组介于两者之间;②VVI与DDD起搏相比,对心功能的影响无差异,VVI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脑栓塞发生率略高。结论:①老年患者在右室心尖部起搏情况下,随着Cum%VP的增加,心功能恶化程度增大;②VVI或DDD起搏模式不是影响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决定因素。
- 程源王邦宁
- 关键词:起搏心功能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