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5129)

作品数:4 被引量:82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勤耕宋媛媛张艳燕翟一然陆燕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排放清单
  • 3篇长江
  • 3篇长江三角
  • 3篇长江三角洲
  • 1篇地区植被
  • 1篇遥感资料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植被
  • 1篇能源
  • 1篇能源消费
  • 1篇排放特征
  • 1篇自然源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黑碳
  • 1篇长江三角洲城...
  • 1篇长江三角洲城...
  • 1篇城市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王勤耕
  • 3篇张艳燕
  • 3篇宋媛媛
  • 2篇陆燕
  • 2篇翟一然
  • 1篇安俊岭
  • 1篇孙平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为热排放特征研究被引量:23
2014年
基于常规可获取的能源、交通、人口等统计资料,利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清单法,研究了2010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各类人为热排放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人为热排放总量为1.4x10^(19)J/a其中工业、交通、建筑、新陈代谢分别占75.1%、12.5%、9.9%和2.5%.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和南京五个城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约占研究区域总量的71%.长三角城市群的人为热年平均排放通量为5.3、W/m2,大部分mix介于5-30W/m2,城市高值区一般介于20~70W/m2,上海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为方便有关环境气候模式的输入,本文提供了人为热排放的网格化空间分布和简单的时间变化廓线.
陆燕王勤耕翟一然宋媛媛张艳燕孙平
关键词:排放清单城市热岛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被引量:26
2012年
针对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16个主要地区,基于常规可获取的统计资料确定污染源活动水平,结合最新的污染源调查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污染物排放因子,以2008年为基准年,研究了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建立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且便于滚动更新的网格化动态排放清单.结果表明:长三角16个地区2008年能源消费过程中SO2、NOx、PM10、PM2.5、CO的排放量分别为3158.58,3154.96,979.76,632.34,5258.08kt.其中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和宁波6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占长三角地区排放总量的60%左右.SO2和NOx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和火电部门,颗粒物和CO排放则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机动车对于CO也有较大的排放贡献率.火电部门污染排放具有较强的月变化特征;道路机动车排放受居民出行规律影响,具有明显的周变化和日变化特征.
翟一然王勤耕宋媛媛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能源消费排放清单
长江三角洲黑碳排放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常规可获取的能源、交通、人口等统计资料,利用排放因子法,研究了2012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火电、一般工业、交通、居民燃煤及生物质燃烧的黑碳排放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黑碳排放总量为4.89×10^4 t·a^-1,其中火电、一般工业、交通、居民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分别占5.0%、54.8%、17.9%、0.5%和21.8%.苏州、上海、无锡、南通和杭州五个城市的排放量最高,总贡献率为53.0%.煤炭燃烧是黑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贡献率为58.4%),其次是生物质.该地区黑碳的平均排放强度为0.44t·km^-2·a^-1.本文还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给出了长三角地区黑碳排放强度的网格化分布,多数城市高值区介于2.0~5.0t·km^-2·a^-1.
陆燕王勤耕张艳燕
关键词:黑碳排放清单长江三角洲
基于遥感资料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排放强度研究被引量:26
2012年
本研究充分基于遥感资料获取中国东部地区叶面积指数和叶生物量的最新信息,并广泛调研了植被VOCs排放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以2008—2010年的植被和气象的平均状态为背景,基于MEGAN排放模型,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BVOCs)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BVOCs年排放总量为11.3×106t(以C计,下同),其中异戊二烯(ISOP)、单萜烯(MON)和其它VOC(OVOC)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44.9%、31.5%、23.6%.BVOCs排放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占全年的11.2%、71.8%、14.1%和3.0%.空间分布上,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秦岭大巴山脉、东南丘陵、海南等植被茂密的区域,年均排放强度一般在1500~6000kg·km-·2a-1之间,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份BVOCs的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强度均较高.本研究所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的BVOCs排放清单,可以为区域环境与气候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
宋媛媛张艳燕王勤耕安俊岭
关键词:排放清单叶面积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