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9LASW-B03)

作品数:3 被引量:81H指数:3
相关作者:戴光丰蒙伟光张艳霞李昊睿李江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华南暴雨
  • 3篇暴雨
  • 3篇值模拟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湿度
  • 1篇高温
  • 1篇高温天气
  • 1篇SM
  • 1篇UCM
  • 1篇WRF
  • 1篇MCS
  • 1篇城市热岛

机构

  • 4篇中国气象局广...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4篇蒙伟光
  • 3篇李昊睿
  • 3篇张艳霞
  • 3篇戴光丰
  • 2篇李江南
  • 1篇黄燕燕
  • 1篇林文实

传媒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华南局地锋生及对流系统发展的模拟分析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2009年3月28日一条东西向的锋面出现在华南25°N附近。伴随着锋面的活动,对流降水回波午后开始在广西的梧州附近发展,并在随后几小时向东移动,组织发展成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为广东中西部及珠三角地区带来了雷暴、暴雨、冰雹等灾害天气。应用地面自动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以及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的模拟结果,对锋面暴雨形成的天气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考察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与局地锋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锋面对流系统形成发展于一个东西向水平尺度约200km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对流起始发展于具有较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较小对流抑制位能(CIN)的区域。伴随着对流的发展,锋面强度增强。锋生函数的计算发现,非绝热项和倾斜项分别在由对流引起的次级环流的上升运动支和下沉运动支起锋生作用,是引发中尺度锋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相对来说,水平辐合项和形变项的作用却比较小。这与大尺度的锋生过程不同,中尺度锋生更主要的是由热力直接触发的非地转环流所驱动。涡度场的演变分析还发现,沿着850hPa锋区大的正涡度区与500hPa的强上升运动区对应良好,对流系统发展与中尺度锋生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第二条件不稳定机制的相互作用,对流增强了锋生过程,锋面则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起组织作用。中尺度锋生对对流组织发展的作用作为此类灾害天气形成的原因值得关注。
蒙伟光戴光丰张艳霞李昊睿
关键词:华南暴雨数值模拟
华南局地锋生及对流系统发展的分析和模拟研究
应用地面自动站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成功的模拟结果,对2009年3月28日发生在华南广东中西部及珠三角地区的一次与局地锋生过程相关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考察了对流发展及...
蒙伟光戴光丰张艳霞李浩睿
关键词:华南暴雨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WRF/UCM在广州高温天气及城市热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0
2010年
应用WRF及其耦合的城市冠层模式(UCM,Urban Canopy Model),对2004年6月底—7月初受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外围气流影响下发生在广州地区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WRF/UCM对"城市热岛"及城市高温天气模拟的应用效果。三个不同设计的模拟试验表明,E-UCM试验(新土地利用资料,耦合UCM模式)比E-BPA试验(新土地利用资料,BPA方法)和E-NOU试验(旧土地利用资料,耦合UCM模式)更好地模拟出了城区2 m高度温度的演变,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尤其在夜间,E-UCM试验成功地再现了夜间热岛的形成及分布。城区及郊区地表能量平衡差异的分析表明,日间城区高温与低反射率引起的短波辐射吸收增加有关,由于城区缺少水汽蒸发蒸腾冷却过程,大部分能量收入被分配为感热加热大气。夜间,地表能量收入来自土壤热通量的向上输送,收入能量除部分用于长波辐射之外,由于城区潜热通量小,其余部分仍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夜间热岛的形成与感热加热的持续有关,有利于夜间高温的维持。
蒙伟光张艳霞李江南林文实戴光丰李昊睿
关键词:高温天气数值模拟
华南暴雨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WRF及其耦合的Noah LSM陆面过程模式,通过对发生在2009年3月28日(个例1)和2010年5月6日(个例2)两次暴雨过程的24 h模拟,研究了华南暴雨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对初始土壤湿度(SM)的敏感性问题。首先采用源自NCEP-FNL和NASA-GLDAS的两种不同SM资料驱动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在此基础上,以NASA-GLDAS资料模拟结果为控制试验,通过不同程度(20%、60%)增减初始SM开展多个敏感性试验。对比试验分析表明,两种资料应用对24 h累积降水分布的模拟结果影响不大,但某种程度上可影响降水量的大小。预报技巧评分结果表明,采用NASA-GLDAS SM资料进行模拟得到的结果比采用NCEP-FNL SM资料的模拟结果有所改进,尤其是50 mm以上的暴雨预报,TS评分最大可提高5%。敏感性试验分析发现,两次暴雨过程降水与SM之间主要呈正反馈作用,但其表现出的特征不完全相同。暴雨过程中MCS的组织发展形式对SM与降水之间的反馈作用有影响,具有午后局地降水性质、对流组织性发展较弱的个例1,SM增大仅引起微弱的降水增多,SM减少则明显导致降水强度减弱,降水对SM的减少更为敏感;而具有持续降水性质、对流组织性发展较强的个例2,降水对SM的增大更为敏感,SM增大可带来更明显的降水增多。此外还发现,对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这种反馈作用也存在差异,MCS组织性发展较弱的个例,强的反馈作用主要出现在对流发展初期阶段,而MCS组织性发展较好的个例,强的反馈作用则主要出现在对流系统发展后期。
蒙伟光张艳霞李江南戴光丰李昊睿黄燕燕
关键词:华南暴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