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140)

作品数:8 被引量:82H指数:6
相关作者:黄族豪刘迺发侯鹏卫明文陇英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陇东学院井冈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石鸡
  • 3篇鸟类
  • 3篇大石鸡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2篇MTDNA
  • 1篇单倍型
  • 1篇新亚种
  • 1篇兴隆山自然保...
  • 1篇亚种
  • 1篇亚种分化
  • 1篇演替
  • 1篇英文
  • 1篇杂交
  • 1篇森林演替
  • 1篇鸟类群落
  • 1篇鸟类群落结构
  • 1篇鸟类新记录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机构

  • 8篇兰州大学
  • 2篇陇东学院
  • 1篇井冈山学院

作者

  • 6篇黄族豪
  • 5篇刘迺发
  • 3篇侯鹏
  • 2篇周天林
  • 2篇刘发
  • 2篇张立勋
  • 2篇卫明
  • 2篇文陇英
  • 1篇刘廼发
  • 1篇邵明勤
  • 1篇龙进
  • 1篇安蓓
  • 1篇张继增

传媒

  • 3篇Curren...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Zoolog...

年份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六盘山地区石鸡和大石鸡间的渐渗杂交(英文)被引量:4
2006年
在六盘山地区发现鹑类的两种鸟类石鸡和大石鸡进行杂交,本实验采用PCR和RFLP的方法,分析了六盘山西侧20个大石鸡和东侧36个石鸡的mtDNA基因,发现宁夏海原5个和甘肃庄浪8个的大石鸡具有石鸡的基因型,说明这可能是雌性石鸡与雄性大石鸡杂交的结果,在六盘山东侧石鸡种群中没有发现大石鸡的基因型,其基因是从石鸡到大石鸡的单向流动。杂交后代的形态与大石鸡相似且体型比双亲都大。这种渐渗杂交可能是杂交个体与雄性大石鸡回交的结果。根据分子钟推测,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动,可能是由于冰期隔离后次级相遇形成的。杂交种可与雄性大石鸡回交。虽然还需要加大样本量来进一步研究这种不对称基因流动。
刘发文陇英黄族豪侯鹏
关键词:大石鸡石鸡PCRRFLPMTDNA渐渗杂交
大石鸡边缘种群的遗传结构被引量:14
2002年
大石鸡 (Alectorismagna)分布于青海西部、东部 ,甘肃中部和宁夏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区 ,由于环境变化 ,其种群向甘肃南部森林被砍伐的地区扩散 ,形成边缘种群。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采自甘肃的大石鸡一个边缘种群和两个中心地理种群共 3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mtDNA)控制区基因 (D loop) 4 5 6~ 45 7个核苷酸的基因序列 ,16个变异位点 (占整个序列的 3 5 % )有 15个单倍型。边缘扩散种群有 3种单倍型 ,M6与另两个种群共有 ,单倍型频率为 0 10 8,而M4和M5为其特有 ,单倍型频率分别为 0 0 81和 0 0 2 7。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分别为 37 5 %和 0 5 49。中心地理种群 1和种群2各有 7个单倍型 ,除M 6为两个种群共有 ,其余为各自所特有。单倍型比率分别为 46 7%和 5 0 0 % ,遗传多样性分别是 0 72 9和 0 786。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均低于中心地理种群。
侯鹏卫明张立勋刘迺发
关键词:大石鸡线粒体DNA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对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7
2005年
运用固定面积法调查了青林三个主要演替阶段森林(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的鸟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混交林中鸟类物种数、鸟类物种多样性和种团多样性最高,阔叶林最低。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均表明,三种演替阶段森林的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所记录到的35种鸟类中有11种差异显著。其中,山雀科和科在阔叶林中占优势,而柳莺亚科在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占优势。食性种团中,阔叶林以食虫鸟和食果食虫鸟为主;混交林和针叶林均以食虫鸟、食果食虫鸟、食谷鸟和食果鸟为主。鉴于阔叶林和混交林有向顶级群落(针叶林)演替的趋势,建议采取人为干扰来维持三种演替阶段森林的面积,以便从景观水平上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
邵明勤刘廼发张继增黄族豪康发功
关键词:鸟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种团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
大石鸡兰州亚种的mtDNA种群遗传结构、单倍型分布和遗传多样性(英文)被引量:9
2006年
大石鸡(Alectorismagna)是中国西北部的特有种。我们测定了大石鸡兰州亚种(A.m.lanzhouensis)8个地理种群106个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5′端458bp序列,研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27个变异位点共确定2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M2广泛分布,而许多单倍型为一些地方种群特有。单倍型分布沿着南北方向变化,存在明显的地理结构。8个种群中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是定西种群,0.0069,最低的是海原种群,0.0028;单倍型多样性最高的是武山种群,0.86,最低的是北道种群,0.52。北方种群比南方种群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单倍型分布表明,大石鸡兰州亚种存在两个明显的分支。溯祖理论、更新世冰期和花粉支持兰州亚种起源于兰州盆地,这个盆地是其遗传多样性的中心。
黄族豪刘发龙进
关键词:线粒体DNA控制区
陇东黄土高原石鸡的遗传多样性与保护被引量:7
2003年
石鸡 (Alectorischukar)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猎鸟 ,由于栖息地片断化和人类狩猎 ,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石鸡数量正日益减少。本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 ,测定了陇东黄土高原 8个石鸡种群mtDNA控制区I区和部分II区的4 91个碱基 ,探讨其遗传多样性。 78个样本共发现 2 4个变异位点 (占所测序列的 4 .89% )和 2 5种单倍型 (占所测样本的 32 .0 5 % )。 8个种群中 ,铜川种群的序列变异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都最高 ,分别是 0 .4 7、0 .82和 0 .0 0 2 9;而红回种群的最低 ,仅分别为 0 .10、0 .2 8和 0 .0 0 0 8,这与红回种群受奠基者效应、遗传隔离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有关。 8个种群共享 1种单倍型C1,说明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是 1个单系群 ,属于 1个进化显著单元 ,但它们聚成两个集群。两集群间单倍型相似性指数仅 0 .15 ,遗传距离达 0 .4 3%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变异差异显著 (F =5 .0 2 >F0 .0 5(14 ,1) =4 .0 6 ) ,分别有 13种和 10种单倍型为两个集群所特有。基于遗传差异性 ,陇东黄土高原的石鸡应分为两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尤其对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最高的铜川种群应进行重点保护。
黄族豪刘迺发周天林
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石鸡单倍型
环境因子对大石鸡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7
2002年
大石鸡是我国特有种 ,仅分布于青海东部 ,甘肃中部 ,宁夏六盘山以西 ,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荒漠环境指示鸟类。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不仅是生态遗传学的前沿领域 ,而且在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 ,测定了甘肃境内由北向南的 5个大石鸡 ( Alectorismagna)种群 (兰州、榆中、定西、武山和礼县 )的线粒体 DNA( mt DNA)控制区 ( D-loop) 4 5 7~ 4 5 8个碱基长度的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兰州、榆中、定西、武山和礼县种群的平均碱基含量中 A( F=0 .30 F0 .0 1( 4 ,32 ) =3.97)、T( F=6 .4 4>F0 .0 1( 4 ,32 ) =3.97)差异极显著。 5个种群的基因变异率分别为 0 .32± 0 .2 7%、0 .4 8± 0 .4 5 %、0 .6 2± 0 .4 3%、0 .4 4± 0 .2 4 %、0 .1 7± 0 .1 4 % ,种群内的平均基因变异率为 0 .4 1± 0 .1 7% ,种群间的平均基因变异率为 0 .4 6± 0 .1 0 % ,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平均基因变异率差异不明显( F=2 .5 90 .0 5 )和无霜期 ( r=-0 .81
卫明侯鹏黄族豪刘迺发
关键词:环境因子线粒体DNA鸟类
甘肃省10种鸟类新记录被引量:2
2006年
近几年我们在甘肃省境内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的过程中采集和见到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 talus、小鸨Otis tetrax、红胸田鸡Porzana fusca、中贼鸥Stercorarius pomarinus、西藏毛腿沙鸡Syrr- haptes tibetanus、雪鹗Nyctea scandiaca、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攀雀Remiz pendulinus、红额金翅雀Carduelis ambigus、红翅鵙鹛Ptesottius flaviscapis等10种鸟类,均为甘肃省首次记录.其中采集到标本的种类有中贼鸥、红胸田鸡、西藏毛腿沙鸡、雪鹗、长尾地鸫、红翅鹏鹛,野外观察到的种类有白鹈鹕、小鸨、攀雀和红额金翅雀.
张立勋安蓓周天林刘迺发
关键词:鸟类
大石鸡亚种分化及一新亚种描述(鸡形目,雉科)被引量:14
2004年
通过地理分布、形态差异、分子进化证明了我国特有种大石鸡Alectorismagna分化为两个亚种 ,指名亚种A .magnamagna和兰州亚种新亚种A .magnalanzhouensissubsp .nov .。对新亚种与指名亚种的形态进行了比较。测新亚种 1 2个和指名亚种 7个样本的mtDNA控制区 4 86个碱基 ,两个亚种间无共享单倍型 ,其间基因交流受到限制 ;新亚种各取样种群间共享一种单倍型 ,说明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新亚种序列变异 0 2 7% ,而指名亚种为0 91 % ,其间差异显著 (t=1 77,p =0 0 4 6 <0 0 5 ) ;两个亚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 1 0 3,约 5 0万年前它们分歧进化。
刘迺发黄族豪文陇英
关键词:鸡形目雉科大石鸡分子进化亚种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