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603)

作品数:11 被引量:117H指数:5
相关作者:刘秀梅刘益仁冀建华侯红乾刘光荣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红壤
  • 4篇氮肥
  • 3篇氮素
  • 3篇施肥
  • 3篇水稻
  • 3篇控释
  • 3篇控释肥
  • 3篇硅基
  • 2篇氮肥利用
  • 2篇氮肥利用率
  • 2篇稻田
  • 2篇稻田土
  • 2篇稻田土壤
  • 2篇有机碳
  • 2篇双季稻
  • 2篇土壤肥力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利用率

机构

  • 12篇江西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江西省超级水...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金正大生态工...

作者

  • 10篇侯红乾
  • 10篇冀建华
  • 10篇刘益仁
  • 10篇刘秀梅
  • 8篇刘光荣
  • 7篇冯兆滨
  • 5篇王萍
  • 3篇吕真真
  • 3篇夏文建
  • 2篇张建峰
  • 2篇程正新
  • 2篇张夫道
  • 2篇张树清
  • 2篇陈先茂
  • 2篇王少先
  • 1篇文石林
  • 1篇张民
  • 1篇唐先干
  • 1篇李瑶
  • 1篇李文娟

传媒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54
2016年
为明确缓/控释肥(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连续2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了不施氮肥(CK)、推荐分3次施肥(OF)、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条件下,双季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2年4季产量平均表现为80CRF>100CRF>OF>CK,其中80CRF、100CRF和OF分别比CK增产25.32%、23.93%和22.54%(P<0.05),而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年籽粒平均吸氮量中,早稻100CRF、80CRF处理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晚稻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F处理(P<0.05),但80CRF处理与OF无显著差异,秸秆吸氮量与籽粒一致。100CRF、80CRF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80CRF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和OF处理(P<0.05);2012年晚季80CRF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013年早晚稻均以O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年定位试验中的80CRF处理与OF处理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产量水平与推荐分次施肥水平相当,但施用缓/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含量。全量施缓/控释肥虽能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但氮素生理利用率降低;在推荐施肥的基础上减量20%施用缓/控释肥的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艺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氮肥生理利用率与推荐施肥无差异;即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了氮素的利用效果,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侯红乾黄永兰冀建华刘益仁刘秀梅胡兆平
关键词:吸氮量氮肥利用率水稻
硅基材料包膜肥对红壤区双季稻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选择了高肥力田、低肥力田,通过早、晚双季稻连续2年4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硅基材料包膜肥对双季稻动态生长、产量、土壤肥力、微生物量、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高肥力田还是低肥力田,与传统施肥相比,一次性基施硅基材料包膜肥能提高双季稻的最大分蘖数3~6枝·兜^(-1),提高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成熟期双季稻的生物产量7.8%~22.4%,提高年均产量3.0%~14.7%,并且在低肥力田上效果显著。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较,施硅基材料包膜肥可以显著提高双季稻成熟期土壤中的矿质态氮含量,提高幅度为28.3%~37.7%。包膜肥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没有影响,在低肥力田施用80%的包膜肥其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最高。由此可见,施用硅基材料包膜肥在南方水稻上完全可以替代分次施用常规肥料,并且在高肥力田减少20%肥料用量的情况下仍然等效,达到了减肥增效和节本省工的目的。
冯兆滨刘秀梅冀建华侯红乾王萍刘益仁刘光荣张树清张建峰张夫道
关键词:包膜肥双季稻土壤肥力
稻草覆盖下配方肥对桉树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缓解桉树干旱胁迫、促进桉树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该文采用稻草覆盖下施配方肥处理研究桉树生长、土壤养分和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单施配方肥和在配方肥基础上稻草覆盖处理分别提高桉树地径19%和20%,胸径13%和21%;2在配方肥基础上稻草覆盖处理可以降低土壤温度,有效保蓄土壤水分含量,提高桉树叶片水势,缓解干旱胁迫下桉树水分需要,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起到抗旱和培肥作用。
冀建华杨涛刘秀梅侯红乾刘益仁刘光荣冯兆滨
关键词:桉树稻草覆盖土壤水分
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通过土壤培养法和饱和盐溶液蒸汽压法,研究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不同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条件下的氮素释放特性,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因素对其氮素释放的影响,阐述其在红壤中的控释机制。结果表明: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速率均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水蒸汽压升高而明显提高,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条件下,包膜肥料的氮素释放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包膜尿素在15、25、40和60℃的红壤中,氮素累积释放率达80%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40、110、25和10 d。土壤含水量为10%时,养分释放受抑制;当土壤含水量由20%上升至40%,养分释放速率加快,释放期缩短20 d。养分释放速率常数k随水蒸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加;相同培养时间内,氮素累积释放率H_(2)O>KH_(2)PO_(4)饱和溶液>KCl饱和溶液。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通过改变包膜内外水蒸汽压而影响养分释放速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致使硅基膜材缓控释肥膜内外水蒸汽压变化的因素,均对其养分释放速率产生影响。
冯兆滨冀建华冀建华侯红乾刘秀梅蓝贤瑾侯红乾夏文建吕真真张建峰张夫道刘益仁杨越超
关键词:硅基缓控释肥氮素释放红壤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产量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被引量:30
2015年
研究长期施肥对双季稻产量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稳定性方差和可持续性指数等方法对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获取的双季稻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偏施化肥处理相比,均衡施NPK化肥处理提高了双季稻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等氮量条件下配施30%、50%和70%有机肥较NPK处理进一步提高产量6.15%、3.88%和7.75%,稳定性25.91%、59.78%和29.31%,配施30%有机肥较NPK处理提高可持续指数8.57%;(2)处理间整体表现出初始产量越高,产量的年变化量越小。施NK处理产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其他处理均为上升趋势,其中不施肥和施PK处理变化显著,年变化量最大,分别为108.0和142.3 kg hm-2 a-1,NPK处理最小,为23.74 kg hm-2 a-1,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间表现为随有机肥配施比例增加而产量年变化量显著增大的变化趋势。综上可见,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双季稻高产稳产,可有效维持系统可持续性,以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效果最佳。
冀建华侯红乾刘益仁刘秀梅冯兆滨刘光荣杨涛李文娟
关键词:双季稻有机肥长期施肥
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连续2年早、晚双季稻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和秸秆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水稻产量、含氮量、吸氮量和氮素收获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硅基包膜控释肥的效果较好,特别是施用80%量控释肥处理的水稻年均产量最高,达到16661 kg/hm^2,与分次施肥(优化施肥和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的表观氮素利用率;水稻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籽粒含氮量与产量无相关性,氮收获指数随着秸秆产量、秸秆吸氮量、总吸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
冯兆滨冀建华侯红乾王萍刘益仁刘光荣刘秀梅
关键词:控释肥水稻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
我国红壤改良利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2017年
从红壤酸化现状及改良技术、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技术模式、肥力下降现状及沃土技术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红壤改良利用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红壤改良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冯兆滨王萍刘秀梅陈先茂冀建华侯红乾刘益仁夏文建吕真真刘光荣
关键词:红壤
南方红壤区稻-稻连作体系下氮肥减施模式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进行了连续3年6季的定位试验,比较了不施氮(N0)、常规施氮(NNL)2个对照处理与6个氮肥减施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经济效益、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传统施氮量20%的条件下,30%常规氮肥用量+50%厩肥有机氮肥用量(30F+50M)、30%常规氮肥用量+50%缓释氮肥用量(30F+50S)产量与NNL持平,比80%传统氮肥用量(80F)分别增产4.7%和5.2%;其余减施氮肥处理与80F产量基本持平。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施氮处理之间有明显差异,其中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负相关。经过3年6季水稻种植,土壤肥力除有效钾外,处理30F+50M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分别比NNL处理提高了21.3%、7.0%、34.7%、4.9%、4.1%。其中,有机质、有效磷含量、pH值均显著高于80F处理。其余各减施氮肥处理与80F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南方双季稻连作区,在减少施氮20%的条件下,30F+50M、30F+50S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措施。
侯红乾冀建华刘光荣刘益仁刘秀梅程正新杨俊诚文石林
关键词:施肥模式土壤肥力
稻田湿地土壤碳固定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稻田湿地土壤由于淹水时间长,具有积累更多有机碳潜能,其积累的有机碳呈现明显表层聚集趋势。介绍了稻田湿地土壤有机碳固定现象、原因,并从微团聚体、杂草及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及展望。
王萍王少先夏文建唐先干李瑶杨成春漆林香胡启峰阿布都艾尼·阿布都西提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施肥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
田间试验为研究施肥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固定的影响提供良好条件.本研究以中国亚热带区域长期稻田定位试验(25年)为材料,试验设8个处理:(1)CK(不施肥);(2)PK(P、K化肥...
王少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