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05-ZDi-03)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李孝建李延仓曾耀英汤文彬沈雁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干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电泳
  • 2篇电泳图谱
  • 2篇双向电泳
  • 2篇双向电泳图谱
  • 2篇表皮
  • 2篇表皮干细胞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异体
  • 1篇愈合
  • 1篇烧伤
  • 1篇排斥
  • 1篇排斥反应
  • 1篇皮肤
  • 1篇皮肤移植
  • 1篇皮片
  • 1篇皮源

机构

  • 4篇暨南大学第四...
  • 3篇广州市红十字...
  • 2篇暨南大学

作者

  • 4篇李孝建
  • 2篇杨小红
  • 2篇沈雁
  • 2篇汤文彬
  • 2篇曾耀英
  • 2篇李延仓
  • 1篇张志
  • 1篇李超霞
  • 1篇梁佩红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皮肤角朊细胞与表皮干细胞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及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皮肤角朊细胞与表皮干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并分析二者表达蛋白质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体外调控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提供线索。方法酶消化法获取单个表皮细胞悬液。Ⅳ型胶原快速贴壁法分选表皮干细胞。利用双向电泳技术(2-DE)建立两种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图谱,并用hnagemaster 2D elite5.0软件分析两种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两种细胞的2-DE蛋白表达谱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比性。皮肤角朊细胞与表皮干细胞的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82±18)个和(930±15)个,匹配点数为(850±13)个和(798±11)个,匹配率是86.56%和85.81%;两种细胞蛋白质间匹配点数是(886±8)个,匹配率是76.98%。找到差异蛋白点11个,其中只在表皮干细胞中表达或高表达的有8个;只在皮肤角朊细胞中表达或高表达的有3个。结论利用双向电泳法得到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好的皮肤角朊细胞与表皮干细胞蛋白质组图谱,且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李孝建李延仓曾耀英沈雁杨小红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角朊细胞蛋白质组
几丁质膜作为表皮干细胞培养支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大鼠表皮干细胞(ESC)与几丁质膜共同构建皮肤组织工程覆盖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冷消化法和Ⅳ型胶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ES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DNA和RNA表达,澳玛蓝比色法测定ESC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ESC表面标志物CD29、CD71、CD49d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细胞角蛋白15(CK15)、CK19和P63阳性表达。检测不同倍比稀释几丁质膜浸出液对细胞的影响,并设常规培养为对照组;观察ESC在载体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经鉴定确认为ESC,细胞倍增时间为48h。其表面标志物CD29、CD49d为阳性,CD71、CD34为阴性;CK15、CK19、P63为阳性。几丁质膜浸出液培养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在1:8~1:512等比稀释时,有轻微的促细胞增殖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C在几丁质膜上培养2~4周时,肉眼可见棋盘样细胞集落,显微镜下见大量ESC在纤维上增殖。结论几丁质膜可以作为ESC的培养载体,两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沈雁李孝建梁蓉李延仓张琰梁佩红戴丽冰杨小红谭见容李叶扬黄粤
关键词:皮肤仿生材料几丁质
混合皮肤移植诱导的免疫耐受
2010年
汤文彬李孝建
关键词:混合皮肤移植免疫耐受大面积烧伤自体皮源存活时间排斥反应
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创面,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混合移植后的创面愈合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于创面。并与自体小皮片、异体小皮片移植组对照,观察术后1、2、3、4周各组创面移植皮片的生长情况;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PCR技术对异体移植以及自、异体混合移植后异体皮片进行示踪。结果 (1)皮片生长情况:移植后2周始,自体移植组皮片逐渐相互融合;混合移植组异体皮片表面有黄色干痂或皮屑脱落,少数创面表面溃破;异体移植组移植的皮片逐渐坏死脱落。至移植后4周,自体移植组与混合移植组创面基本上皮化,异体移植组皮片消失,肉芽创面形成。(2)创面愈合率:整个愈合过程中,混合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2、3、4周混合移植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异体移植组(P<0.05,P<0.01)。(3)创面收缩率:移植后3组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织学观察:移植后第2周,异体移植组可见表皮细胞大片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剧烈排斥反应,到第4周,仍有炎性细胞浸润,而混合移植组移植的异体皮片排斥反应始终轻微,到第3~4周,创面基本由增生的上皮覆盖。(5)异体皮示踪:异体移植组移植后第21天始皮肤移植供体Sry基因片段为阴性,混合移植组至移植后42 d此基因片段为阳性。结论该模型模拟临床实践,较好地展现了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其愈合、转归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及改进此方法奠定了基础。
汤文彬李孝建张志梁佩红李超霞
关键词:创面愈合聚合酶链反应
角质形成细胞与表皮干细胞双向电泳图谱差异分析
2009年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pH同相梯度干胶条(IPGstrip pH3~10,长17cm)购自广州威佳公司,dispaseⅡ、表皮干细胞(ESC)培养基、FBS和DMEM培养基购自美国Gibco公司,角蛋白19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等电聚焦仪、垂直电泳系统、
李孝建李延仓曾耀英沈雁杨小红
关键词:双向电泳图谱表皮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DMEM培养基角蛋白19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