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00178)

作品数:6 被引量:99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国强张国清林涛李杨唐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网络
  • 2篇拓扑
  • 2篇网络拓扑
  • 1篇低成本信息化
  • 1篇信息化
  • 1篇能效
  • 1篇网络编码
  • 1篇未来互联网
  • 1篇位置感知
  • 1篇下一代
  • 1篇下一代网
  • 1篇下一代网络
  • 1篇效费比
  • 1篇联网
  • 1篇路由
  • 1篇节能路由
  • 1篇可扩展
  • 1篇可扩展性
  • 1篇扩展性
  • 1篇互联

机构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工业和信息化...
  • 1篇华为技术有限...
  • 1篇中国移动通信...

作者

  • 4篇张国强
  • 3篇张国清
  • 2篇林涛
  • 1篇唐晖
  • 1篇李杨
  • 1篇宋海滨
  • 1篇林森
  • 1篇唐明董
  • 1篇李幼平
  • 1篇程苏琦
  • 1篇刘真
  • 1篇曹蓟光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信...
  • 1篇通信学报
  • 1篇软件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通信网络设计:传输容量、设计代价和可扩展性
2012年
虽然目前围绕复杂网络的流量动力学研究日益增多,但这类研究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所采用的网络流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网络设计的代价和可扩展性.本文建立在一个更为真实的网络流模型之上,同时为网络设计问题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本文在广为研究的传输容量之外又引入了另外两个设计目标:网络设计代价和可扩展性.通过引入笛卡尔坐标系统,本文量化分析了不同的网络设计因素是如何独立地影响以及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这些网络设计目标的.结果表明,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网络设计可行解空间形状,并在实现高效费比和可扩展的网络设计目标上表现出不同的能力.特别地,文章指出现有的经验性网络设计背后隐藏的理念不能满足高效费比和可扩展的网络设计需求,并提出了针对BA网络的一种高效费比和可扩展的设计方案,即有效路由结合基于有效介数的链路带宽分配方案.而如果从头开始设计一个全新的网络,则随机网络是达成上述目标的最佳选择.
张国强张国清
关键词:网络拓扑低成本信息化下一代网络
高能效互联网传输技术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从实现网络传输过程中的能耗比例计算理念以及降低网络中数据的重复传输2个角度综述了降低网络能耗的方法。实现能耗比例计算理念的技术包括边缘网络的网络存在性代理技术、以太网节能技术和核心网络的节能路由技术。人类对数据访问的异步性需求以及对数据访问呈现重尾分布的规律从宏观上为减少数据的重复传输提供了前提。比较了互联网上现有的和处于实验阶段的多种内容分发方式,包括CDN、P2P、CCN和双结构互联网,探讨了它们对提高网络传输能效的作用。
张国强林森刘真林涛张国清李幼平
关键词:节能路由未来互联网
P2P流量优化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peer-to-peer(P2P)技术的内容分发系统已成为互联网内容分发的重要形式,它能大幅减轻P2P内容提供商的分发代价,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但是,覆盖网络和底层网络的失配导致了网络资源的浪费,产生了大量的冗余流量,激化了P2P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ISP)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底层网络的带宽资源,降低P2P内容分发系统对ISP网络的流量压力,是P2P系统得以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综述了P2P内容分发系统流量优化的相关技术研究现状.从P2Pcache、位置感知技术和数据调度算法3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了不同的技术在P2P流量优化中的作用,对各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和对比分析,探讨了各种技术的适用环境,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内容分发的发展方向.
张国强唐明董程苏琦张国清宋海滨曹蓟光杨景
关键词:位置感知网络编码网络拓扑
信息中心网络中的内置缓存技术研究被引量:80
2014年
互联网的应用方式正从以面向主机的点对点通信为主转向以海量内容获取为主.为适应这一转变,研究界提出了多种以信息/内容为中心的新型网络架构.这类网络架构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利用网络内置缓存提高接收者驱动的内容获取的传输效率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与传统的Web缓存、CDN缓存等相比,ICN缓存系统呈现了缓存透明化、泛在化和细粒度化等新特征,对缓存系统的建模、行为理解和优化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介绍了ICN缓存系统的新特征及带来的挑战后,首先从多方面着重阐述和比较了缓存网络的优化方法,之后对缓存网络系统的理论模型研究现状加以阐述,然后分析了仍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国强李杨林涛唐晖
关键词:缓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