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216011)

作品数:14 被引量:68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志明解慧琪李秀群秦廷武黄富国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骨细胞
  • 3篇成骨
  • 3篇成骨细胞
  • 2篇动物
  • 2篇冻伤
  • 2篇心肌
  • 2篇生物相容
  • 2篇生物相容性
  • 2篇生物医学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组织工程骨
  • 2篇肌腱
  • 2篇干细胞
  • 2篇成肌细胞
  • 1篇碘化
  • 1篇碘化丙啶
  • 1篇动脉
  • 1篇动物模型
  • 1篇端粒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泸州医学院附...
  • 2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作者

  • 10篇杨志明
  • 5篇解慧琪
  • 4篇李秀群
  • 3篇黄富国
  • 3篇戚超
  • 3篇秦廷武
  • 2篇魏继承
  • 2篇王晓斌
  • 2篇匡红英
  • 2篇罗静聪
  • 2篇廖斌
  • 2篇张斌
  • 1篇项舟
  • 1篇吴元琼
  • 1篇李裕标
  • 1篇廖文波
  • 1篇张峻梅
  • 1篇朱肖奇
  • 1篇税敏
  • 1篇方跃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建端粒酶活性延长ptsA58H质粒转染的人胚肌腱细胞寿命被引量:17
2002年
目的探讨以重建细胞端粒酶活性,达到延长经ptsA58H质粒转化的人胚肌腱细胞系(THETC)寿命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含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DNA的质粒pGRN145,体外转染THETC;通过形态学观察、平板克隆形成率检测、软琼脂培养、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免疫组化法染色分析胶原分泌类型,hTERTmRNA表达及端粒重复序列扩增-PCR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等,对转染前后的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结果经pGRN145质粒体外转染的THETC(telT)有端粒酶活性表达,并继续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寿命延长。telT保持原有的温度依赖性及血清营养依赖性生长的特点,并正常分泌I型胶原,无恶性转化趋向。结论重建端粒酶活性可以延长THETC寿命,为建立组织工程标准细胞系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解慧琪屈艺李秀群秦廷武杨志明
关键词:细胞寿命肌腱细胞基因转染端粒酶
羊心肌缺血模型手术配合体会
2005年
匡红英吴元琼税敏
关键词:心肌缺血模型手术心血管研究骨髓干细胞
可塑形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用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生物衍生颗粒骨复合构建可塑形组织工程骨及其修补兔颅骨缺损的体内成骨。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用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生物衍生颗粒骨和藻酸钙凝胶-生物衍生颗粒骨分别填补修复A组(16只)兔颅骨左右两侧直径1cm的圆形骨膜-全层颅骨缺损(左侧为A1组,右侧为A2组),B组(8只)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X线、钙磷含量测定评估其体内成骨状况。结果材料植入后,局部未见异常反应。(1)A1组手术后12周时颅骨缺损已基本被硬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已大多被骨组织替代,颗粒骨被吸收,成骨面积百分比为(40.92±19.36)%,明显高于A2组(P<0.05)和B组(P<0.01)。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布满整个缺损区。缺损修复组织的钙、磷含量分别为(7.30±0.93)mg、(3.11±0.42)mg,明显高于A2组和B组。(2)A2组手术后12周,颅骨缺损部分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材料部分转变成骨组织和纤维组织,成骨面积百分比为(18.51±6.01)%,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高密度骨痂影主要分布在缺损区的边缘部位。缺损修复组织的钙、磷含量分别为(5.29±0.17)mg、(2.34±0.35)mg,明显高于B组。(3)B组骨缺损主要被膜样组织修复,在紧邻骨缺损处有硬组织形成,镜下见修复组织边缘有骨组织存在,中央大部为膜状致密纤维组织,成骨面积百分比为(12.72±9.46)%,X线片仅见靠近骨缺损边缘的部位存在致密骨痂影。缺损修复组织的钙、磷含量分别为(3.54±0.45)mg、(1.78±0.53)mg。结论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生物衍生颗粒骨构建的可塑形组织工程骨可根据颅骨缺损的形态进行塑形填补,在体内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基本达到对兔颅骨缺损的骨性修复。
廖文波杨志明邓力李秀群戚超王珍罗静聪解慧琪
关键词:藻酸盐成骨细胞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兔颅骨缺损藻酸钙凝胶
大鼠胫前肌深度冻伤模型建立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建立大鼠胫前肌深度冻伤模型了解其病理变化特点,探索组织工程化成肌细胞移植的适宜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修复重建实验室完成。选择5月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10组,正常对照组、术后1,3,5,7,10d,2,4,8,12周组,每组3只,6个样本。采用液氮冷冻后的金属条按一定时间放置于大鼠胫前肌表面,造成胫前肌深度冻伤,测定大鼠胫前肌冻伤前后肌重、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的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骼肌受冻伤后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Ⅳ型胶原染色观察受冻肌组织基膜损伤及再生情况;采用Mallory三色染色法观察冻伤组织修复时胶原增生情况,以了解其纤维化愈合的程度。结果:纳入动物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重变化:冻伤前,冻伤后1,3,5,7,10d,2,4,8,12周肌重平均值分别为0.5889,0.7066,0.7302,0.6735,0.5929,0.5687,0.5496,0.4099,0.3493,0.3036g。术后1,3,5d组肌重均增高(P<0.05);术后7,10d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2,4,8,12周组均降低(P<0.05)。即冻伤后的胫前肌经历最初5d肌肉肿胀,肌重增加,2周开始肌重呈明显下降的过程。②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MM含量:术后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MM较冻伤前明显下降,术后3d呈逐渐降低趋势。③组织学观察:大鼠胫前肌经深度冻伤后,肌组织变性、坏死,肌纤维的基膜保持较完整,深度冻伤局部缺乏成肌细胞,修复以脂肪性变和纤维增生为主,后期肌肉明显萎缩。结论:大鼠胫前肌深度冻伤模型适合作为成肌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
张斌黄富国杨志明李万里戚超
关键词:冻伤免疫组织化学
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测定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对人胚胎原代及传代成肌细胞生长周期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促成肌细胞增殖作用明显,低浓度水平就有活性,但是对于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应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PⅠ法)检测成肌细胞生长周期,拟探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对原代及传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以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流式细胞室完成。在产妇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取孕8-12周水囊引产胎儿,性别不限,切取部分小腿腓肠肌与股四头肌组织后,采用文献的方法进行成肌细胞分离、纯化与传代培养,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原代、第2、4、6代成肌细胞以1×105/孔密度接种于24孔板,每3孔为1组计7组。1-7组细胞以无血清F12培养基同步化后分别予以含0,1,2,4,8,16,32μ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培养基,运用核素掺入法确定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促增殖的适宜浓度用于实验。同步化后其中一板的生长培养基不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加入适宜浓度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作为实验组。每组每天取3孔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推算成肌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作为细胞增殖周期TC。运用流式细胞技术PI法分别测定细胞生长周期和各亚周期时相时间。结果:4-8μ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具有良好促进成肌细胞增殖的能力。各代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肌细胞在2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各实验组细胞生长曲线明显左移。6代以内成肌细胞的增殖周期、各亚周期细胞百分比、各亚周期所占时相以及各代细胞对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反应一致,生长模式与能力一致,细胞倍增时间平均从4.8d缩短到3.3d。结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能促进成肌细胞体外增殖,成肌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提高�
张峻梅岑石强杨志明解慧琪唐方
关键词:成肌细胞流式细胞术细胞移植
体外构建与体内构建组织工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内、体外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能力,以探讨修复缺损最佳途径。方法制备山羊胫骨中段20mm的骨骨膜缺损,分别植入体内、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自体骨及单纯生物衍生骨,分别行组织学、X线观察、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体外构建组材料降解较快,成骨迅速,16周时已可见髓腔再通;体内构建组以上各变化较前者慢2~4周;而单纯生物衍生骨对照组材料降解、新骨形成均较慢;6周时,各组弯曲应力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12、16周时体外构建组高于体内构建组(P<0.05),体内构建组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对照组(P<0.05)。结论体内、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成骨迅速、量大,排斥反应小;但是体内构建方式成骨较体外构建慢。
戚超杨志明黄富国秦廷武罗静聪蔡琰
关键词: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骨髓基质干细胞
异种脱钙骨基质复合成骨细胞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异种冻干脱钙骨基质(xenogeneic demineralized freeze-dried bone matrix XDBM)与骨膜成骨细胞复合移植的新骨形成能力。方法:将XDBM与成骨细胞复合后的组织工程骨和单纯XDBM分别植入24只新西兰兔双侧后腿肌袋内,术后2、4、6、8周取植入材料作组织学和骨矿物含量测定。结果:XDBM与成骨细胞复合体植入后2周有软骨和新生骨形成,4周时发育成编织骨并形成髓腔,术后6、8周,新生骨进一步成熟、骨量增多;移植物钙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整个观察过程,单纯植入XDBM组肌袋内无新生骨或软骨形成,移植物被纤维组织包裹?浸润,钙含量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结论:XDBM单独移植无异位成骨能力;XDBM与成骨细胞复合后具有很好的异位成骨能力,XDBM是组织工程骨研究较理想的支架材料。
李裕标杨志明秦廷武李秀群
关键词:异位成骨成骨细胞
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麻醉方法及血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制作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麻醉方法;观察结扎左冠状动脉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方法选用成年羊共16只,经剑突下入路结扎左冠状动脉。麻醉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内全麻及机械通气。术中连续监测ECG、MAP、CVP等。结扎前、结扎后1、3、6、12、24h分别抽取静脉血,以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CK-MB浓度。结果麻醉时间76—145(100.83±16.18)min。异丙酚用量9—23(16.79±3.16)mg,Kg,阿曲库铵用量0.8—1.4(1.07±0.39)mg/Kg。拔管时间为12—25(15.63±9.75)min。死亡4只,存活12只,存活率为75%。左冠状动脉结扎后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为主,常伴有MAP下降及CVP升高。术中需用利多卡因的为7例,需用阿托品的5例,需用升压药的6例,使用肾上腺素的5例,心内除颤的4例。存活动物模型中,LAD结扎后1、3、6、12h的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浓度均明显升高。结扎后3、6、12、24h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浓度均明显升高ECG复查结果显示所有存活模型均有心肌缺血及梗死的表现。心导管检查示结扎部位血流完全中断,梗死区心肌运动均明显异常(收缩与舒张运动减弱),3例模型中存在室壁瘤。组织病检示典型心肌坏死表现。结论气管插管及异丙酚,阿曲库铵静脉全麻用于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简便、有效、安全。术中积极处理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魏继承廖斌王晓斌石恒林匡红英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麻醉心肌酶学
经剑突结扎羊左冠状动脉致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羊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建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用剑突结扎法制备羊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观察心肌梗死前及梗死后即刻、30min、1h和2h心电图(ECG)ST段、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心率的变化。结果术前描记ECG均正常。心肌梗死后即刻有8只、30min有10只、2h有18只羊可见ST段抬高;2只羊术中死亡。术后4周18只羊ECG描记均可见胸导联有病理性Q波;MAP、CVP和心率变化较心肌梗死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有6只羊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均经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后消除。结论羊小范围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建立对循环功能影响轻微,形成梗死可靠,术后动物可长期存活,为临床冠心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王晓斌解慧琪廖斌魏继承唐显玲
关键词: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
改良载体提高大鼠成肌细胞移植效率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能否提高成肌细胞移植效率和促进组织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9/20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修复重建实验室完成。①选取5月龄SD大鼠84只,建立胫前肌的深度冻伤的动物模型。②术后第10天,再次手术暴露冻伤肌组织。随机分为4组:取42只,左侧胫前肌注射以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为载体的成肌细胞为左侧成肌细胞组;右侧胫前肌注射以F12培养基为载体的成肌细胞为右侧成肌细胞组;另42只,左侧注射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溶液为培养液组;右侧不予注射为空白组。③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5,9天,2,4,8,12周取材观察肌质量变化及组织学改变;于术后第2,5,9天进行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测试。结果:8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胫前肌肌质量变化:术后第2天和第5天,空白组肌质量最轻(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9天及第2,4,8,12周,左、右侧成肌细胞组肌质量明显高于培养液组和空白组(P<0.05),而左、右侧成肌细胞组之间、培养液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组织学观察:两组移植细胞均分化形成肌纤维,参与组织修复。透明质酸钠还促进早期小血管的再生。③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运用两种载体的成肌细胞移植,冻伤组织中的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明显增高(P<0.05),显示移植细胞在冻伤局部增殖、分化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以含透明质酸钠溶液为载体的移植组成肌细胞参与修复的总体活性较高。结论:成肌细胞移植对冻伤的肌肉组织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以透明质酸钠的溶液为载体可以提高成肌细胞移植效率。
黄富国张斌杨志明张姝江解慧琪
关键词:透明质酸成肌细胞冻伤疾病模型动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