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10)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邢建昌李卫华吴晓霞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邢台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文学
  • 2篇文学本
  • 2篇文学本质
  • 2篇家族相似性
  • 2篇本质主义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播
  • 1篇读解
  • 1篇形象思维
  • 1篇演进
  • 1篇伊格尔顿
  • 1篇艺术生产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娱乐
  • 1篇思维
  • 1篇文化产业
  • 1篇文化研究
  • 1篇文学本质观
  • 1篇文学本质论
  • 1篇文学边界

机构

  • 9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邢台学院

作者

  • 5篇李卫华
  • 4篇邢建昌
  • 1篇吴晓霞

传媒

  • 2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沧州师范学院...
  • 1篇石家庄学院学...
  • 1篇阅江学刊
  • 1篇中外文论
  • 1篇中国中外文艺...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与清理被引量:1
2011年
要真正弄清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首先必须弄清"现代"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现代"首先是一种认知范式,它以"进步"为核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作为历史分期的"现代"只不过是这种认知范式的应用,因而学术界对其开端和终点都有不同的定位。"现代主义"是指以"审美现代性"对资产阶级"市侩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社会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是在作为一种认知范式的"现代"、以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现代主义"丧失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颠覆资本主义神话的一种新的尝试。
李卫华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文学的边界问题被引量:2
2009年
文学的边界,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提出的一个问题。讨论文学的边界,不是要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定一个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要在讨论中反思我们关于文学问题的提问方式。讨论文学的问题,需要秉持一种理解个别、尊重差异的精神,区分常识中的文学与理论中的文学。而用"文学性"的描述替代对文学边界的追问,实际是在这个读图时代、信息媒体时代文学遭受冲击乃至被边缘化的又一见证。
邢建昌
关键词:文学边界常识
“文学性”:应当解构还是建构?——与马大康先生商榷被引量:2
2010年
马大康先生在《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从"文学性"到"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略》值得商榷。首先",文学性"概念的提出,并非如马文所说的那样,是"循环论证的结果";它是人类言说文学本质的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人类对于文学本质提问方式的改变。其次,马文对伊格尔顿的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反本质主义"并非意味着必须将"文学"的概念随意化,甚至取消这个概念,而是意味着将"文学"这一概念作历史的、具体的理解。第三,不能用"娱乐性"代替"文学性"来界定文学活动的本质,因为文学活动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是超越娱乐之上的"忘情之乐",即人获得解放、自由之乐。在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低层次的娱乐,以至"娱乐至死"的今天,更应提倡这种超越感官享乐的"忘情之乐"。
李卫华
关键词:本质主义娱乐
文学性:从“唯一特性”到“家族相似性”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性"日益成为文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而研究"文学性"所无法绕过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当然是"什么是文学性"。但这也恰恰是当前"文学性"研究中一个争议最大的问题,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是因为,"文学性...
李卫华
文献传递
文学艺术作为生产被引量:2
2014年
艺术生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界一个重要的理论主张或理论思潮。艺术生产理论是从读解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论述开始,而走向自觉的理论建构的。艺术生产理论的核心是回答文学艺术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问题,从而超越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艺术解释的反映论与意识形态的视角。在新形势下,艺术生产论应着力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的商品属性及其生产规律,解决文化艺术作为产业生产与艺术创造之间的矛盾问题。而马克思经典艺术生产理论,也需要吸纳它的后继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从而形成更加开放的理论视角以迎纳各种现实文化问题的挑战。
邢建昌吴晓霞
关键词:艺术生产非生产劳动文化产业
从形象思维到审美文论再到文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理论演进被引量:1
2014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理论演变,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事件,而是人文实践的过程。追问文学本质,看似一种纯思的热情,是抽象的思维演绎或不切实务的逻辑癖好,实际却承载着人的观念与文学观念双重建构的任务。从这一判断出发,反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间的文学本质论,可以清晰理出一条从形象思维到审美文论再到文化研究论域下文学本质论的演进线路。
邢建昌
关键词:形象思维文化研究反本质主义
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伊格尔顿文学本质观的一种读解
2010年
在文学本质问题上,伊格尔顿不仅是一个解构者,更是一个建构者,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伊格尔顿讨论文学本质问题的关键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实践性三个突出特点。通过考察历史上人们"文学观"的演变,伊格尔顿发现种种文学观都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的,并由此得出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论。透过"文学是什么",伊格尔顿所关注的实际是"当前文学研究应该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根据"促进人类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无论是传统的文本批评还是新兴的文化研究,凡是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的就应当提倡,否则就应当反对。
李卫华
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本质观意识形态
大众传播与文学场
2009年
大众传播的出场,引发了一场革命。现代人生活在大众传播编织的神话里:大众传播对生活行使监管和控制功能,大众传播所诠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得到空前传播,大众传播所流行的修辞语汇搞笑、炒作、猎奇等,成了现代人生活叙事竞相效仿的对象。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学场的变化:文学生存的边缘化,文学叙事的视觉化、欲望化和粗鄙化,文学写作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迎纳,媒体批评成分为文学批评园地里占据高位的强势话语。面对大众传播,我们的责任是:警惕媒介文化霸权,必要的批判与反思,回到文学的生产场域并回答写作何为。
邢建昌
关键词:大众传播消费主义文学场媒体批评霸权
文学性:从“唯一特性”到“家族相似性”
2010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性'日益成为文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而研究'文学性'所无法绕过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当然是'什么是文学性'。但这也恰恰是当前'文学性'研究中一个争议最大的问题,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是因为,'文学性'本不是纯粹客观地存在于一类叫做'文学'的事物中的永恒本质,它只是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言说文学本质的一个理论范畴。因此,要解答'什么是文学性',绝不是像给'文学性'下一个定义这么简单,而是至少要回答如下问题:作为一个理论范畴,'文学性'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它为何会遭到解构?当下'文学性'的重构有何意义?
李卫华
关键词: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