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988) 作品数:13 被引量:73 H指数:6 相关作者: 王向阳 金海明 徐华梓 池永龙 徐道亮 更多>> 相关机构: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对侧神经根性症状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对侧神经根性症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单侧TLIF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87例,男334例,女253例;年龄19-71岁,平均57.1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神经根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通过两组影像学资料分析出现症状的可能原因。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对侧椎间孔面积、节段前凸角及其差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13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a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随访9-21个月,平均15.1个月。TLIF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28例,发生率4.8%(28/587)。单节段27例,双节段1例。术前诊断为腰椎管狭窄1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7例,腰椎峡部裂伴滑脱6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2例。原因为对侧椎间孔狭窄16例(57.1%,16/28),螺钉位置不良5例(17.9%,5/28),对侧侧隐窝狭窄和(或)椎间盘突出加重3例(10.7%,3/28),术后血肿1例(3.6%,1/28),骨水泥压迫1例(3.6%,1/28),不明原因2例(7.1%,2/28)。19例在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翻修术,翻修率3.2%(19/587)。有症状组手术前后对侧椎间孔面积差值为(-13.8±13.2)mm^2,节段前凸角差值为7.0°±9.8°,与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OA腰椎评分改善率无症状组为63.0%±18.1%,有症状组为46.7%±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4,P〈0.05)。结论腰椎TLIF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的发生率为4.8%,可能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对侧椎间孔狭窄和螺钉位置不良。提示应严格掌握单侧TLIF手术适应证,避免在未有效增加椎间 徐道亮 陈教想 金海明 宣俊 王向阳 徐华梓 池永龙关键词: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根病 皮质骨通道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6年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能贯穿脊柱前、中、后三柱,起到三维矫形和固定作用,目前已在脊柱外科中广泛应用。但是传统椎弓根螺钉置入时,为暴露骨性标志而对肌肉剥离的程度较大,尤其在下腰椎和骶骨进行操作时,则需更充分的暴露。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其不能同时行植骨及减压,需另取切口入路,且需反复“C”型臂X线机透视,故患者和手术医生承受辐射量均较大。另外,由于螺钉松动导致内置物稳定性下降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为骨质疏松患者,因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退化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则更大。通过改进螺钉设计以及注入强化椎体的材料,虽可提高骨.螺钉界面强度,但仍存在各自的缺陷:前者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仍难以获得有效骨.螺钉把持力;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可以显著提高螺钉的轴向拔出力,且明显增加固定节段脊柱的抗疲劳能力,但存在误注或溢出风险、易损伤神经组织、聚合产生高热及对人体有毒等弊端。经皮质骨通道置椎弓根螺钉技术采用的螺钉直径小、长度短,且螺纹排列更紧密,可充分与皮质骨集中区域接触,增加骨.螺钉界面强度;另外,其置钉点邻近峡部,对肌肉剥离程度较小,且自内而外、由下而上的钉道可降低血管、神经损伤的概率。因此,皮质骨通道置椎弓根螺钉技术为获得螺钉对椎体的有效固定强度、椎弓根螺钉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以及传统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失败后补救性置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宣俊 徐道亮 王向阳关键词:椎弓根螺钉技术 皮质骨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骨质疏松患者 椎弓根螺钉置入 强化椎弓根螺钉 颈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外伤性下颈椎损伤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下颈椎行颈前路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fusion,ACF)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行ACF治疗的下颈椎外伤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方式、入院及末次随访ASIA评分(ASIA分级A^E级分别记为1~5分),在颈椎侧位X线上测量上区域角、下区域角、局部后凸角、融合节段角度、邻近椎体及椎间隙角度等相关参数,回顾所有患者术前MRI、CT,明确邻近节段损伤情况,所有患者局部后凸角术后角度丢失大于5°归为A组(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组,23例),术后邻近节段角度无丢失为B组(373例),并通过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以上相关因素行两组间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邻近节段椎间隙、椎体及融合节段角度在局部后凸角、上区域角、下区域角中所占比例,明确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的主要部位。结果: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发生率为5.81%(23/396),A、B组年龄分别为48.26±8.61岁、31.04±6.17岁,入院时ASIA评分两组分别为3.5±0.8、3.7±1.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1,P=0.045)。手术方式、性别、随访时间、末次随访ASIA评分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CT、MRI上显示非手术节段MRI椎间盘信号异常(A组3/23,B组13/373)、不伴椎间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单侧非移位型关节突骨折(A组2/23,B组0/373)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3)。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RI上非手术节段椎间盘信号异常、不伴椎间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单侧非移位型关节突骨折是ACF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31、0.006、0.002),入院时ASIA评分与ACF术后邻近节段后凸畸形发生无相关性(P=0.301)。上邻近第1椎间隙角度丢失在局部后凸角、上区域角、下区域角角度丢失中分别为78.07 陈教想 王向阳 徐华梓 池永龙关键词:椎间盘 SIRT3通过线粒体途径调控年龄相关疾病——从发病机制到治疗 被引量:3 2017年 细胞中损伤线粒体出现堆积现象是年龄相关疾病的特征之一。当细胞受到氧化应激时,作为一种NAD+依赖性的去乙酰基酶—SIRT3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与代谢来对抗外界刺激。SIRT3作用于线粒体的机制较复杂,包括了能量的产生、抗氧化、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维持膜电位以及线粒体自噬等。作为研究热点,SIRT3正被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然而,目前现有关于SIRT3与年龄相关疾病的系统性总结。因此,该文将从发病机制到治疗对SIRT3和年龄相关疾病作一综述。 王建乐 张小磊 王向阳关键词:线粒体 不同体位对脊柱骨盆矢状序列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7年 躯体矢状平衡由脊柱骨盆及下肢共同协调、维持.脊柱骨盆序列对躯体矢状平衡起重要作用,还参与腰椎滑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椎退变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还与脊柱畸形手术策略制定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脊柱骨盆冠、矢状参数是脊柱骨盆序列数值化表现,通常是通过影像学资料上测量所获得.人体脊柱骨盆正侧位X线片是通过人体站立位姿势获得的,是一种经济、易用、高效的骨显像辅助检查,其为脊柱骨盆序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途径.但是在摄脊柱骨盆侧位X线片时,人体放松站立位下上肢位于身体两侧对躯干的遮挡使脊柱显影不清,导致相关参数难以测量.因此,早期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采用屈曲肩关节使上肢前移的摄片体位从而获得较清的显像,但这种方式的体位会对脊柱骨盆矢状序列产生显著性影响,表现为部分参数偏离原有的真实值.即使是相同的体位,摆放姿势的微小变异还可能掩盖或者增大多次摄片的差异,如脊柱矫形治疗中,通过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时对矫正度数的错误判断.因此,不同摄片体位会对我们的临床治疗及研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提供一种精确、稳定且有代表性的摄片体位十分重要,为此多位学者各自提出数种不同的摄片体位并进行评估.其中体位包括上肢有支撑的被动体位和无支撑的主动体位,涉及不同的屈肩及屈膝角度.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总结对不同摄片体位进行综述. 陈熙棒 王克 王向阳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摄片体位 矢状位 影像学资料 X线片 上颈椎结核外科手术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8年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骨关节结核约半数累及脊柱,上颈椎结核占脊柱结核的0.3%~1.0%[1-2]。发生率虽低,但其部位特殊,造成该区域骨和韧带的广泛破坏,进而导致的压迫和不稳定严重威胁到延髓、脊髓,引起神经和呼吸功能障碍[3]。但上颈椎漏斗结构对脊髓压迫容忍度较大,早期不易发现,出现严重神经症状时常需要手术治疗[1-2]。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清除结核病灶,利于药物渗入,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保留和恢复神经功能,预防和矫正畸形,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1]。目前上颈椎外科手术的诊断措施主要为病灶穿刺活检术,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各种前后路病灶清除固定术和微创手术。随着外科手术诊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局部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上颈椎结核的治愈率有了明显提高[1,3]。本文就上颈椎结核的外科手术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闫应朝 章增杰 王向阳关键词:颈椎 外科手术 脊柱矢状面畸形截骨角度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16年 脊柱矢状面畸形是导致躯体矢状面失衡的常见原因之一。躯体失衡可引起躯干前倾、心肺功能异常、平背综合征、顽固性腰痛等一系列情况,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脊柱矢状面畸形的治疗一直是临床脊柱矫形领域的热点,其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重建躯体矢状面的总体平衡,缓解相应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凭借其优良的重建矢状面平衡的特点被认为是最为安全有效的脊柱矫形术之一。然而,患者术中截骨角度的计算至今仍是难题,截骨角度过大、过小均将引起术后躯体矢状面的二次失衡。因此,术前截骨角度的准确计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躯干矢状面平衡机制的深人研究,认为躯干矢状面平衡主要由脊柱矢状面排列、骨盆矢状面排列和下肢矢状面排列三个部分组成,并分析了三者各自平衡及相互之间排列关系对维持躯体矢状面平衡的意义。研究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制定了躯体术后矢状面平衡标准,并基于躯体平衡机制提出了多种截骨角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三角法、精确角度计算法、躯干整体平衡法、脊柱股骨角测量法、数字虚拟法、图解法、外耳道-髋轴测量法和肺门-髋轴测量法。这些截骨角度方法为患者脊柱矢状面畸形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金海明 王向阳关键词:脊柱矫形术 面畸形 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对颈椎前路手术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测量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相关影像学参数,探讨其对颈椎前路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309例正常颈椎CT影像资料,男195例,女114例;年龄24~77岁,平均(54.1±10.0)岁;身高148~180 cm,平均(164.8±7.8)cm;体重41~90 kg,平均(63.2±10.1)kg。测量甲状软骨上缘(superior border of the thyroid cartilage, SBTC)、甲状软骨下缘(inferior border of the thyroid cartilage, IBTC)和环状软骨下缘(inferior border of the cricoid cartilage, IBCC)平面的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横径和对应的颈椎椎体或椎间盘横径,并记录各平面对应的颈椎椎体序数。分析各横径与身高、体重的相关性,统计不同平面、不同性别解剖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各平面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横径和对应的颈椎椎体或椎间盘横径与身高、体重明显相关。SBTC、IBTC和IBCC平面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横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分别为(44.30±4.97)mm、(41.39±4.62)mm和(26.36±3.79)mm;对应的颈椎椎体或椎间盘横径逐渐增大,分别为(27.47±2.66)mm、(29.00±3.15)mm和(31.48±3.49)mm。各平面所测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横径、对应的颈椎椎体或椎间盘横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横径存在个体差异,男性各平面平均横径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软骨在颈椎前方主位于C5以上(男性为56.9%,女性为86.0%)。男性与女性各平面对应颈椎节段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软骨位置、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大小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并可以预测颈椎前路手术中显露的难易程度,以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和咽食管壁损伤的发生率。 闫应朝 王建乐 王向阳 吴聪聪 王克 章增杰 陈凯 金海明关键词: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脊柱融合术 兔椎体软骨终板内血管三维影像结构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兔椎体软骨终板内血管的三维影像结构。方法:选取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2.5~3kg)5只,使用Micro-CT对通过腹主动脉注射硫酸钡造影剂后的兔L4、L5椎体及其终板进行10mm与5mm范围扫描,将扫描结果导入Mimics软件进行血管三维结构重建,观察椎体终板内血管的三维结构。10mm与5mm范围扫描结果分别为10mm组和5mm组,从两组血管三维图中随机选取5个血管末端并测量其直径大小。结果:Mimics软件重建的椎体终板内血管三维结构清晰可见。10mm组终板内血管俯视图可见血管在终板内接触髓核部分的中心区域分布密集,管径粗,并向四周的接触纤维环部分的终板呈放射状辐射;矢状面上可见终板将椎体部分与椎间盘内纤维环及髓核部分明显分隔开,其内血管从椎体后方发出,沿终板后方向前方辐射长入。5mm组图像可见终板内接触髓核部分的中心区域的血管与接触纤维环部分的外周区域的血管结构不同,接触纤维环部分的外周区域的血管形状为单一襻样结构,而终板内接触髓核部分的中心区域的血管是一种复杂的完全缠绕在一起的血管襻结构。5mm组血管末端直径明显小于10mm组血管末端直径(P〈0.001)。结论:注射硫酸钡造影剂后用Micro-CT扫描建立终板内血管三维结构的方法可以清楚地显示兔终板内血管的三维结构,为进一步研究终板血管变化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徐鸿明 胡斐 王雍立 金海明 陶周善 王向阳关键词:椎体终板 血管 血管造影 MICRO-CT 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方韧带复合体按照关节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的顺序进行逐级切除,依次连续测量T12-L1节段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时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 NZ)变化。结果 在前屈和后伸运动中,椎体切除及棘上韧带断裂后,ROM及NZ显著增加。在侧弯运动中,椎体切除和关节囊破坏后,ROM显著增加。在旋转活动中,椎体切除及关节囊破坏导致ROM增加,NZ无显著增加。结论 棘上韧带断裂后,T12-L1节段稳定性发生显著下降,尤其在前屈运动中。棘上韧带是维持胸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关键韧带。 李耀 沈中海 王向阳关键词:后方韧带复合体 胸腰椎 稳定性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