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11043-04)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11043-04)
-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 相关作者:闫芬杨科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红外显微镜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红外显微镜是研究不透明—半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重要手段。在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具体实验工作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红外显微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样品制备方法,重点论述了目前红外显微镜应用于不透明—半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技术方面的工作内容,并指出了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李芳黄惠兰张春红谭靖
- 关键词:红外显微镜岩相学流体包裹体
- 西华山钨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被引量:2
- 2012年
- 西华山钨矿是一个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矿脉最长可达1 075 m,最大厚度3.6m,最大延深在350 m以上。从矿床上部至下部大致相应可分为4个成矿阶段:硅酸盐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利用红外显微镜及其它相关设备,对矿床不同中段共9组样品中共生透明矿物(石英、绿柱石和萤石)与不透明矿物(黑钨矿、黄铁矿)以及明显受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程度不同的3种石英(水晶)
- 黄惠兰常海亮李芳谭靖张春红
- 关键词:红外显微镜
- 共生黑钨矿与石英等多种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红外显微测温对比研究——以江西西华山石英脉钨矿床为例被引量:19
- 2015年
- 西华山钨矿床是一个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已有百余年的开采史。但在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一直存在不同认识。作者利用红外显微镜及其它相关设备,对西华山矿床不同中段样品中的黑钨矿、锡石、绿柱石、黄铁矿、闪锌矿、石英和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蚀变花岗岩中造岩石英只见次生气液包裹体,晶洞水晶中只有原生包裹体,而云英岩石英中原生、次生包裹体均较发育。黑钨矿中以原生气液包裹体为主,在早期结晶的黑钨矿中还有较多的硅酸盐熔融包裹体,而晶洞中的黑钨矿和水晶一样——只有原生气液包裹体。绿柱石中除了硅酸盐包裹体外,主要是气液包裹体(多为次生)。其它锡石、黄铁矿、闪锌矿和萤石等都只有气液包裹体(原生或次生)。研究结果表明,西华山钨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尔后才演变成单一的热水溶液,在这一过程中黑钨矿、黄铁矿、闪锌矿、萤石和石英等矿物不断晶出。矿床总的成矿温度大致为700-200℃,压力约为160-200MPa。各种气液包裹体的盐度主要为5.0%-10%NaCleqv。文中还对这些数据的地质意义以及对脉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数据解释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 黄惠兰常海亮谭靖李芳张春红周云
- 关键词:红外显微镜熔融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特征元素测定被引量:11
- 2013年
- 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以及晶洞外部块状石英与共生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是造成共生石英与黑钨矿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下,黑钨矿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较好地保存原生包裹体和较少出现次生包裹体,而与之共生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几乎破坏殆尽,现在所看到的包裹体绝大部分是后来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且很难确切区别原生与次生关系。当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很微弱时,石英中可保存较多原生包裹体,并且原生与次生关系较易区分。当完全未受应力作用改造时,共生石英(水晶)与黑钨矿中都只有原生包裹体,其Th值和盐度值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且石英(水晶)流体包裹中富含W、Mn、Fe等成矿元素,表明石英与黑钨矿是由同一流体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条件下沉淀的。鉴于一般金属矿床皆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因此在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应该结合不透明矿物进行全面对比,并且切实加强岩相学研究。
- 黄惠兰常海亮李芳谭靖张春红周云杨科闫芬
- 关键词:红外显微镜
- 赣南西华山黑钨矿中熔融包裹体的发现和初步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文中概述了西华山黑钨矿中熔融包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初步测定结果,并提供了相关照片。文中还分析了存在这种包裹体的可能性以及它与普通水溶液包裹体或偶然捕获的流体+晶体等异常包裹体的区别。
- 黄惠兰李芳谭靖张春红
- 关键词:熔融包裹体黑钨矿红外显微镜
- 西华山钨矿床共生透明矿物与不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西华山钨矿床是一个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笔者利用红外显微镜、冷热台及其他相关设备对矿床中的透明矿物(石英、绿柱石和萤石)与不透明矿物(黑钨矿、黄铁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共生透明矿物与不透明矿物之间,在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特征上既可基本相同又可出现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黑钨矿能有效地保存原生流体包裹体(th=300~420℃;晶洞中为220~290℃),仅有少量次生包裹体(th=160~280℃),而与之共生的石英中原生包裹体则几乎被破坏殆尽,现在所见到的包裹体绝大多数是次生的或是在较晚结晶时捕获的(th=130~270℃)。只有未经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的晶洞水晶及与其共生的黑钨矿,二者获得的结果才相同或相似。绿柱石中通常有大量的次生包裹体和原生包裹体。黑钨矿与绿柱石中硅酸盐熔融包裹体的出现,表明西华山钨矿床的成矿作用始于岩浆一热液过渡阶段,其初始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一热液过渡性流体,尔后才演变成单一的热水溶液。笔者认为,在进行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时,应强调共生透明矿物与不透明矿物的对比研究,在进行对比研究时,详尽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必不可少;当单独利用透明矿物包裹体资料对金属矿床进行地质解释时,需慎之又慎。
- 黄惠兰常海亮李芳张春红谭靖周云
- 关键词:红外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