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94043)

作品数:20 被引量:321H指数:9
相关作者:张本仁匡少平高山张宏飞凌文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德国洪堡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造山带
  • 10篇大别造山带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5篇同位素
  • 4篇辉岩
  • 3篇岩石
  • 3篇铅同位素
  • 3篇下地壳
  • 3篇榴辉岩
  • 3篇CRUST
  • 2篇地壳
  • 2篇山带
  • 2篇同位素组成
  • 2篇铅同位素组成
  • 2篇高压变质
  • 2篇高压变质带
  • 2篇北缘
  • 2篇ND同位素
  • 2篇CONTIN...

机构

  • 1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2篇青岛化工学院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作者

  • 11篇张本仁
  • 6篇匡少平
  • 5篇张宏飞
  • 5篇高山
  • 2篇韩吟文
  • 2篇凌文黎
  • 2篇徐启东
  • 2篇欧阳建平
  • 1篇李惠民
  • 1篇贾望鲁
  • 1篇胡圣虹
  • 1篇钟增球
  • 1篇王林森
  • 1篇刘勇胜
  • 1篇侯青叶
  • 1篇金振民

传媒

  • 4篇Scienc...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5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in East China被引量:11
1999年
Crustal structures of nine broad tectonic units in China, except the Tarim craton, are derived from 18 seismic refraction profiles including 12 geoscience transects. Abundances of 63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in the upper crust in East China are estimated. The estimates are based on sampling of 11 451 individual rock samples over an area of 950 000 km^2, from which 905 large composite samples are prepared and analyzed by 13 methods. The middle, lower and total crust compositions of East China are also estimated from studies of exposed crustal cross sections and granulite xenoliths and by correlation of seismic data with lithologies. All the tectonic units except the Tarim craton and the Qinling orogen show a four-layered crusta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he upper, middle, upper lower, and lowermost crusts. P-wave velocities of the bulk lower crust and total crust are 6.8—7.0 and 6.4—6.5 km/s, respectively. They are slower by 0.2—0.4 km/s than the global averages. The bulk lower crust is
高山骆庭川张本仁张宏飞韩吟文赵志丹KERN Hartmut
关键词:STRUCTURECONTINENTALCRUSTCOMPOSITIONCONTINENTALCRUSTEAST
大别造山带北麓苏家河地区两种不同基性岩浆作用的识别被引量:2
2002年
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产于大别造山带北麓苏家河地区的基性岩体不是同一套岩浆演化系列的产物,它们在岩相分带、岩石结构、矿物组合、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岩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东部岩石为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且受结晶分异影响微弱,其化学成分可近似代表原生玄武岩浆的性质;西部岩石则经历了较强的结晶分异作用。研究揭示,整个基性岩带可能由不同时代基性岩浆沿桐柏-商城断裂带侵位形成;其中,西部基性岩体年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匡少平张本仁
关键词:岩浆作用成岩机制地球化学大别造山带结晶分异作用
华北克拉通麻粒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太古宙下地壳组成的指示意义被引量:18
1999年
华北克拉通麻粒岩的SiO2 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双峰式分布特征 ,两个峰值区间分别为 4 0 %~ 57% (峰值为 51 % )和 57%~ 78% (峰值为 67% ) ,但Mg#较集中 ,主体分布范围为 4 0 %~ 52 % ,Mg#和SiO2 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各类麻粒岩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强烈的U、Th亏损和不同程度的Ba、Sr富集特征。另外 ,中、酸性麻粒岩Nb、Ta强烈亏损并发生明显的分异作用 ,Nb/Ta平均比值高达 3 1 .71~ 3 6.56,基性麻粒岩则表现出Rb亏损而Ta富集的特征 ,Nb/Ta平均比值仅为 1 7.2 0。各类麻粒岩的Eu/Eu (Tb) 与Mg#无关 ,主体大于 1。与世界范围内的同类太古宙麻粒岩相比 ,华北克拉通麻粒岩产热元素U、Th平均含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 ,稀土元素平均含量普遍较低 ,但具有较高的Sm/Nd比值 ,而且酸性麻粒岩的SiO2
刘勇胜高山骆庭川
关键词:麻粒岩地球化学特征
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北缘中生代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及构造意义被引量:7
2002年
大别造山带在地球化学分区上属于扬子大板块还是华北大板块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其显生宙矿石铅和花岗岩长石铅(揭示地壳铅)具有低铅同位素成分特征,将大别造山带整体划归华北大板块。本文对大别造山带南部(黄陂、新洲、大悟地区)、腹地(麻城地区)和扬子陆块北缘(黄石地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揭示地幔铅)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与扬子铅同位素省中南扬子亚省基本一致。扬子陆块北缘(黄石地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与扬子铅同位素省中北扬子亚省基本一致。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和Th-U-Pb体系变异趋势均表明:①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地幔属于扬子地幔,与华北地幔存在明显区别;②大别造山带壳、幔铅同位素成分上存在明显的非耦合特征,反映大别造山带壳幔演化历史的复杂性。
匡少平张本仁凌文黎张宏飞韩吟文
关键词:铅同位素玄武岩地球化学分区扬子陆块中生代大别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被引量:147
1999年
提供了秦岭 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证据 ,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 .综合研究表明 ,大别 苏鲁地区的榴辉岩是最可能被拆沉的物质 ,现今秦岭 大别地区地壳较为亏损的Eu ,Sr,Cr,Ni,Co ,V和Ti含量要求被拆沉的榴辉岩质下地壳累计厚度为 37~ 82km .秦岭 大别造山带现今众多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可较好地用下地壳拆沉作用来解释 .
高山张本仁金振民H.Kern
关键词:秦岭-大别造山带
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通过大别造山带岩石地震波速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值与地震测深断面观察值的对比,结合地表出露岩石对深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该造山带现今地壳各结构层的基本岩石组成:上地壳主要由长英质岩石组成,榴辉岩在其中仅占0~20%;中地壳(低速层)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下地壳上部由80%镁铁质麻粒岩和20%长英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下部由幔源底侵岩浆作用形成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泊松比为0.265~0.280,明显高于榴辉岩的泊松比,表明其中即使有榴辉岩存在,含量也应极少。各构造单元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其铅、钕与锶同位素组成均可与北大别的核杂岩相对比,表明花岗岩浆均应以深部核杂岩为源岩。因此,被白垩纪花岗岩侵入的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单元和宿松高压变质岩单元深部均应由核杂岩组成,亦即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应呈拆离的构造岩片覆盖于核杂岩之上。鉴于白垩纪花岗岩的钕模式年龄(tDM)均集中于古元古代(1.8~2.2Ga),表明花岗岩的源区应限于核杂岩中构成原中地壳下部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层。这为中地壳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提供了佐证。考虑到大量花岗岩浆的抽出,应留下更大体积的镁铁质岩残留体,后者在地壳流变增厚调整过程中可能因密度增大而下沉。
张本仁张宏飞高山
关键词:下地壳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岩组榴辉岩古元古代
大别造山带北缘古生代构造-地层岩片的构造归属——岩石铅同位素组成提供的信息被引量:4
2002年
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古生代各构造-地层岩片变火山岩、变沉积岩显示了具有高放射性和低放射性成因的两类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块体效应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特征的铅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定远组构造岩片可能是南秦岭构造单元或扬子陆块北缘的成分;龟山组、南湾组-佛子岭群、石炭系岩片则属于北秦岭构造单元,它们是北秦岭构造带的东延部分.结合地质体之间的分布关系判断,在大别造山带,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在古生代的俯冲消减带应当位于南湾组-佛子岭群岩片的的北界或它们所覆盖地段之下的某个位置.
徐启东欧阳建平张本仁匡少平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北缘古生代岩石铅同位素组成
大别造山带构造归属:海西期以来地幔化学成分特征证据被引量:2
2002年
通过对海西期以来幔源岩石化学成分 (特别是高度不相容元素对比值和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对比值 )研究并与相邻构造单元 (扬子板块北缘、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带、南秦岭带 )地幔特征对比表明 ,大别造山带中海西期春秋庙 -王母观辉长岩、碰撞后晚燕山早期镁铁 -超镁铁质岩体 (包括南、北大别造山带 )以及产于大别造山带南部和扬子地块北缘的晚燕山晚期碱性玄武岩源区地幔 ,均具有富Sc、Cu ,贫MgO ,低Zr/Hf和高Rb/Sr、Ba/Sr、Ba/La、Nb/Ta、Yb/Hf等特征。源区地幔的这些特点与元古宙以来扬子地幔特征相似 ,而与华北地幔特征存在显著区别 ,反映大别造山带发育在扬子地幔上。根据大量的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 ,指出桐柏 -商城 -磨子潭 -晓天断裂带是秦岭造山带中商丹断裂带的东延。综合研究证实大别造山带主体属南秦岭的组成部分。
匡少平张本仁
关键词:地球化学对比秦岭造山带大别造山带
大别核部杂岩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04年
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认识大别核部杂岩单元的特征及归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Sm-Nd 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斜长角闪岩的 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DM))有3个不连续年龄段,它们分别为2.50~2.92Ga(平均2.71Ga);1.79~2.47Ga(平均2.14Ga);1.07~1.57Ga(平均1.38Ga)。模式年龄为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的斜长角闪岩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44±180Ma、2220±210Ma,其模式年龄与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至少模式年龄为元古宙的斜长角门岩的t_(DM)可代表其原岩的近似形成年龄,从而证明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存在着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两期自亏损地幔分异的基性火山岩变质形成的斜长角闪岩。而模式年龄为新太古代的斜长角闪岩,其模式年龄能否代表其形成年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期斜长角闪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表现得不明显。通过对其原岩性质研究表明:原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少数为钙碱性玄武岩。大别核部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原岩ε_(Nd)(t)反映出大别核部杂岩地区上地幔自古元古代到中元古代一直沿着亏损地幔 Nd 同位素的演化线演化发展,这种性质及演化趋势与扬子北缘及南秦岭早期上地幔 Nd
侯青叶张本仁张宏飞
关键词:斜长角闪岩岩石地球化学等时线年龄
Tim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Xixiang Group:Constraints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被引量:13
2002年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timing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Xixiang Group,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U-Pb concordant ages of (946+-18) Ma and (904+-18) Ma of zirc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upper and lower units of the Xixiang volcanic succession, respectively. Elemental and Nd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 volcanic suite has the affinities of arc island magmatism as well as an evolution trend of tectonic setting from front-arc to back-arc. The volcanic rocks suffered from some extensive post-stage tectonothermal events, resulting in the resetting of their Rb-Sr isotopic system.
凌文黎高山欧阳建平张本仁李惠民
关键词:YANGTZEU-PB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