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11601)

作品数:8 被引量:70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景六王江李琳王新其沈革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水稻
  • 3篇突变体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B
  • 2篇分子
  • 2篇T-DNA
  • 1篇信息资源
  • 1篇玉米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研究
  • 1篇水稻群体
  • 1篇水稻染色体
  • 1篇突变株
  • 1篇启动子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热稳定
  • 1篇热稳定性
  • 1篇转座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上海市农业科...

作者

  • 8篇张景六
  • 5篇王江
  • 4篇李琳
  • 2篇林桂珠
  • 2篇沈革志
  • 2篇宛新杉
  • 2篇彭长连
  • 2篇徐信兰
  • 2篇王新其
  • 2篇安林升
  • 2篇林植芳
  • 1篇彭凌涛
  • 1篇张梅芳
  • 1篇陈游
  • 1篇殷丽青

传媒

  • 3篇植物生理与分...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年份

  • 4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水稻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基因的结构和表达分析被引量:12
2004年
利用该实验室T-DNA标签的编号为L395的水稻突变体,克隆了一个编码水稻谷胱苷肽(GSH)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CS)的基因,将其命名为OsGCS(Genbank accession No.AJ508915)。该基因位于水稻第五染色体上,OsGCS基因含有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编码492个氨基酸。该基因与拟南芥的GCS基因相比较,编码区域同源性较高,而启动子区域的序列没有显著的相似性。通过RT-PCR的方法确定OsGCS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可能位于翻译起始位点(ATG)上游211 bp处。在L395突变体中,T-DNA是单拷贝形式插入在OsGCS基因的第二内含子和外显子连接处,并且造成了3个碱基的缺失.在重金属耐受性、OsGCS基因表达以及体内GSH含量方面突变体L395和对照中花11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彭凌涛王江李琳安林升张景六
关键词:水稻
插入含Ds因子的T-DNA产生的水稻脆秆突变株的遗传和分子分析被引量:18
2002年
在构建由农杆菌介导的玉米Ds转座因子插入的水稻转化群体中 ,得到一个茎秆等组织发生脆性突变的株系。理化指标定量测定表明 ,脆性株系的载荷强度和纤维素含量都比正常植株低很多 ,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减少。对这个突变株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Ds因子在脆性株系中为单位点插入。检测了自交 3代(T1、T2 、T3 )植株中T DNA(Ds)插入与脆性表型的共分离关系。初步结果表明这个突变是T DNA(Ds)的插入造成的 。
张梅芳张景六
关键词:T-DNA水稻分子分析共分离
水稻脆杆突变体bcm581-1茎杆形态结构观察、理化测定和遗传分析被引量:12
2002年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Ds转座因子转化的水稻株系中,发现了脆杆突变体bcm581-1,,经Basta除草剂抗性检测和PCR检测,这个脆杆突变不是由Ds转座因子插入;引起;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的小维管束数目多于对照,小维管束之间的凹陷比对照深,而皮层纤维细胞层数少于对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表皮细胞外侧的硅质没有对照丰富。虽然,单位面积内的细胞数与对照相近。但是,突变体的细胞壁薄,维管束内纤维细胞壁的加厚程度也低于对照。因此,细胞腔明显比对照大。茎杆的力学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载荷低于对照9.6倍;延伸低5.4倍;延伸率低6.9倍;应力低6倍。茎杆的相对含水量和粗纤维含量测定表明:突变体的含水量高于对照3.5%,粗纤维含量则低于对照8.12%。bcm581-1与中花11号杂交试验显示,F1植株全部正常,F2群体中,正常杆和脆杆以3:1分离,以中花11号为回交亲本的F1B1植株,表现正常;而以脆杆为回交亲本的F1B1植株,正常茎杆和脆杆则以1:1分离,结果表明:bcm581-1的茎杆变脆是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突变。
沈革志王新其王江宛新杉李琳张景六
关键词:茎杆突变体维管束回交粗纤维含量水稻
两个新的水稻缺叶绿素b突变体光合作用的热稳定性
<正> 两个新的缺叶绿素b的水稻突变体VG28-1,VG30-5及其野生型品种中花11号的叶片用28、36、40、44和48℃等温度于暗下处理30min或以0.5℃/min的速率从30℃逐步升温至80℃。光合机构的热稳定...
林植芳彭长连徐信兰林桂珠张景六
文献传递
含Ds转座因子的T-DNA在水稻染色体上的分布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应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了有Ds因子插入的3000多株水稻转化群体,用Inverse PCR方法,从部分独立转化植株中分离了590条含Ds因子的T-DNA插入位点处的右侧旁邻水稻染色体序列.根据旁邻序列中T-DNA右边界与侧翼水稻序列之间的插入序列的特征可分成6个主要类别,其中类型Ⅰ是主要类型,为通常的T-DNA整合,即T-DNA右边界序列与水稻染色体序列相连,或者其间插入小于50 bp的序列片段;类型Ⅱ为T-DNA右边界旁先接T-DNA载体序列,再与水稻序列相接的重组类型.340个类型Ⅰ和Ⅱ的旁邻序列通过与已知的水稻染色体序列数据库一致性比较分析,确定了它们在水稻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构建了一个Ds因子在水稻12条染色体插入的框架结构.这340个有Ds因子插入的位点在整个染色体上平均相距0.8 Mb.分析在第1条染色体上T-DNA(Ds)插入情况显示有21%的频率插入到预测基因的外显子中.T-DNA(Ds)在染色体上分布位置的确定,使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Ds因子插入株作为起始株系,导入Ac转座酶基因后,使Ds发生转座,从而获得新的Ds插入突变株,为进一步利用Ds转座标签法分离水稻基因创造了条件.
王江李琳宛新杉安林升张景六
关键词:T-DNA水稻染色体
不同启动子控制下Ac转座酶基因的表达对玉米Ds因子在水稻中切离频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01年
用水稻愈伤组织比较了Ac启动子、3 5S启动子与Ubi启动子控制下Ac转座酶基因 (Ts)的表达对Ds因子切离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bi启动子与Ac转座酶编码区嵌合基因 (Ubipro Ts)反式激活Ds因子的切离频率最高 ,达到了 72 .9%。通过杂交将Ubipro Ts基因导入Ds因子转化植株 ,得到 9株Ubipro Ts基因与Ds因子共存的F1代杂交水稻植株 ,其中有 8株Ds因子发生了切离。用Inverse PCR的方法从其中一株杂交植株中克隆到Ds因子的旁邻序列 ,其DNA顺序与亲本中Ds因子原插入位点的序列不同 ,表明Ds因子转座到了新的基因组位点。
陈游张景六
关键词:水稻启动子转座
T-DNA插入水稻群体中卷叶突变体R1-A2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7
2003年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T-DNA(携带有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bar和Ds因子)转化中花11水稻群体中,获得了一个叶片发生明显内卷的突变体R1-A。经过连续三代的分离鉴定,获得突变体的纯合株(R1-A2),并与中花11号进行杂交,在调查的36个F_1植株中,全部表现为卷叶,并对Basta除草剂都表现为抗性。在852个F_2单株中,卷叶为645株,正常叶207株,卷叶和正常叶的比例为3:1,其中,卷叶株均对Basta表现抗性,正常叶株均对Basta表现敏感,表明卷叶性状和Basta抗性存在着共分离关系。用扩增Ds因子的引物,对F_2中45个卷叶抗性株进行PCR鉴定,都获得预期长度的Ds因子片段,进一步表明在这些卷叶的植株中都有T-DNA的插入;而30个正常叶敏感株都不能检测到Ds的特征片段。在以卷叶突变(R1-A2)为回交亲本的F_1B_1植株中,全部植株表现卷叶;在以中花11号为回交亲本的F_1B_1植株中,卷叶和正常叶植株的分离比为1:1。上述结果表明该卷叶突变是个显性突变,受一个基因所控制,且该基因的突变与T-DNA的插入有关。
沈革志王新其殷丽青王江李琳张景六
关键词:T-DNA插入水稻
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网上信息资源的利用被引量:1
2003年
介绍了利用当前水稻生物学网上信息资源的方法
王江
关键词:水稻网上信息资源
两个新的水稻缺叶绿素b突变体光合作用的热稳定性被引量:10
2004年
两个新的缺叶绿素b的水稻突变体VG28-1,VG30-5及其野生型品种中花11号的叶片用28℃,36℃,40℃,44℃和48℃等温度于暗处理30 min或以0.5℃/min的速率从30℃逐步升温至80℃.光合机构的热稳定性通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速率、色素含量、叶绿体超微结构和H2O2累积的组织定位等的变化给予估测,缺叶绿素易的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的Fo-温度响应曲线的格式有差别,且突变体Fo快速升高的温度折点(48℃)比野生型(51℃)低3℃.温度升至45℃时,突变体的叶绿体肿胀,基粒类囊体开始模糊并失去光合放氧能力,但野生型的叶绿体超微结构仍无明显的变化.55℃处理后两个突变体的类囊体结构紊乱,叶片中的H2O2明显累积,野生型中H2O2量少,膨大的类囊体仍保持一定的垛叠结构.与野生型相比,高温处理过程中突变体的qP,NPQ和Fv/Fm的较大变化与其Pn下降速率相近.这些结果表明缺叶绿素b的突变体对高温敏感,LHC Ⅱ中缺叶绿素b可能导致较低的PS Ⅱ结构与功能的热稳定性,光合机构的热损伤可能部分归因于在重度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氧化胁迫.
林植芳彭长连徐信兰林桂珠张景六
关键词:突变体叶绿素水稻类囊体光合机构暗处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