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2JCZDJC24100)

作品数:32 被引量:311H指数:9
相关作者:陈旭义张赛涂悦徐云强刘秀更多>>
相关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蛋白
  • 6篇颅脑
  • 6篇脊髓
  • 5篇细胞
  • 5篇脑损伤
  • 4篇丝素
  • 4篇重型
  • 4篇重型颅脑
  • 4篇自然科学基金
  • 4篇颅脑损伤
  • 4篇胶原
  • 4篇国家自然科学
  • 4篇国家自然科学...
  • 4篇创伤
  • 3篇血管
  • 3篇生物材料
  • 3篇重型颅脑创伤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颅脑创伤

机构

  • 27篇武警后勤学院...
  • 16篇天津中医药大...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辽宁医学院
  • 4篇中国人民武装...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武警后勤学院
  • 2篇武警总医院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武警辽宁总队...

作者

  • 29篇陈旭义
  • 14篇张赛
  • 7篇涂悦
  • 5篇徐云强
  • 4篇刘英富
  • 4篇孙圣凯
  • 4篇张振辉
  • 4篇汤锋武
  • 4篇朱祥
  • 4篇刘秀
  • 3篇邢冉
  • 3篇李瑞欣
  • 3篇杨晓青
  • 3篇刘洋
  • 3篇蒋显锋
  • 3篇李东
  • 3篇李建国
  • 3篇李晓寅
  • 3篇王志宏
  • 2篇陈孝储

传媒

  • 4篇山东医药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天津医药
  • 3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医疗卫生装备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2篇2015
  • 12篇2014
  • 5篇2013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otch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损伤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因此,深入探讨其损伤与保护机制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发现,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损伤机制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蛋白(JAK/STAT)、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13K/AKT)、Wnt/β-链蛋白(Wnt/β-catenin)、磷酸化的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反应元件(P-CREB/CRE)、Notch、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
刘秀程世翔孙圣凯陈旭义刘洋王志宏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NOTCH信号通路血管生成
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6
2014年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红花黄色素10mg/(kg·d),假手术组、模型组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d,连续7d。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48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3组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率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脑组织含水率(86.2±5.9)%较假手术组(73.7±4.1)%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0.4)分、脑梗死率(8.6±3.2)%、脑组织含水率(79.1±5.0)%均较模型组(3.4±0.6)分、(13.9±4.5)%、(86.2±5.9)%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MDA、NO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MDA、NO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增高(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能通过降低脑组织中MDA、NO水平,升高SOD水平而发挥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晓丽王毅张赛陈旭义王晓媛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红花黄色素丙二醛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效果观察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静滴更昔洛韦5 mg/(kg·d),每12 h一次,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1 h,疗程10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d)静滴,1次/d,疗程5 d。观察患者发热、头痛、呕吐及抽搐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治疗2周后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79.4%,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均高于、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可明显提高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短期认知功能。
孙艳张赛李平陈旭义
关键词:人免疫球蛋白更昔洛韦病毒性脑炎
经皮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分析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63例)及椎板间入路(26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分析比较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时间、卧床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跟踪分析各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内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下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85 min及66 min,平均卧床时间为8.6 h及8.5 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及3.9 d。椎间孔入路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8.9±1.8)分,术后3 w为(1.4±0.3)分、术后3个月为(0.9±0.2)分、术后6个月为(0.5±0.1)分;椎板间入路组术前VAS评分为(8.7±2.4)分,术后3 w为(1.1±0.3)分、术后3个月为(0.9±0.2)分、术后6个月为(0.7±0.2)分。术后6个月,椎间孔入路组优良率89.6%,椎板间入路组92.0%。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均能获得满意疗效。根据腰椎间盘突出不同类型和部位,选择正确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汤锋武陈旭义蒋显锋韩广赵长宇苗翠云
关键词:经皮内镜椎间孔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
人工仿生脊髓导管的制备及性能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背景:传统的组织工程导管制造方法存在复杂外形制造困难和内部空间结构无法控制的缺陷,不能满足一些微导管所要求的精确性和空间结构复杂性。目的:设计一种人工仿生脊髓导管,并研究其性能。方法:采用Solid Works制图软件建立导管数据模型,在3D打印机上生成平台扫描路径,以丝素蛋白和胶原蛋白为原料,制作人工仿生脊髓导管,检测导管的吸水率、孔隙率、力学性能及细胞相容性。将人工仿生脊髓导管置入SD大鼠背部皮下,置入后1,2,3,4周取出导管,观察导管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人工仿生脊髓导管的微观孔隙分布均匀,大小不等,孔径为10-240μm,孔隙率为(53.6±1.0)%,吸水膨胀率为(1 347.0±19.4)%,压缩弹性模量为(0.60±0.12)MPa;神经干细胞可在人工仿生脊髓导管孔隙中生长,呈球形或梭形,在导管表面密集生长,有些细胞伸出伪足附着在导管表面。人工仿生脊髓导管置入SD大鼠背部皮下1周后降解20%,2周后降解59%,3周时降解74%,4周后完全降解。结果表明人工仿生脊髓导管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及降解性。
朱祥陈旭义李瑞欣邢冉李东涂悦
关键词:脊髓生物材料丝素蛋白胶原蛋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斯钙素蛋白1在大鼠燃煤型氟中毒脑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燃煤型氟中毒大鼠脑组织中斯钙素蛋白(STC)1及钙离子的变化,探讨STCl在燃煤型氟中毒脑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中、高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大鼠饲料(含氟1.3mg/kg),低、中、高氟组分别饲以含氟为20.0、40.0、60.0mg/kg的饲料,所有大鼠均饮用蒸馏水,自由饮食、饮水;180d后,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STCl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并检测脑组织内钙离子含量。结果与对照组[(24.70±3.53)%]相比,低、中、高氟组大鼠STCl细胞阳性率[(48.10±2.11)%、(54.90±1.73)%、(79.30±3.71)%]均显著增高(P〈0.05),其中高氟组明显高于低、中氟组(P均〈0.05)。低、中、高组大鼠脑组织中STCl的mRNA表达(0.58±0.09、0.85±0.17、1.75±0.04)均高于对照组(0.37±0.12,P〈0.05),高氟组STClmRNA表达高于低、中氟组(P均〈0.05)。低、中、高氟组大鼠脑皮质钙离子浓度[(138.62±4.19)、(167.43±6.57)、(189.45±3.72)n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01.47±9.46)nmol/L,P均〈0.05],其中高氟组高于低、中氟组(尸均〈0.05),中氟组高于低氟组(P〈0.05)。结论STCl可能依靠调节钙离子平衡的功能参与了燃煤型氟中毒脑损伤机制。
陈旭义梁冰汤锋武张永春孙发谷江张赛
关键词:氟中毒脑损伤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26
2014年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舒血宁20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40mg,静脉滴注,1次/d,2组疗程均为14d。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5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并比较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和ADL评分,TNF-α、IL-6和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7%)优于对照组(73.0%)(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舒血宁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炎症反应,起到减少脑组织损伤,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王毅王晓丽张赛陈旭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炎症因子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舒血宁
汉黄芩素及其抑制物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对人脑胶质瘤干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汉黄芩素及其抑制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l)对人脑胶质瘤干细胞(BGSCs)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1、10、1000μmol/L)对BGSCs进行浸染,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1fr)比色法检测汉黄芩素对BGSCs增殖的影响;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KlmRNA表达;同时检测脂质过氧化产物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汉黄芩素对人BGSCs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剂量汉黄芩素组BGSCs增殖[吸光度(A)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随给药浓度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IR)较空白对照组逐渐增加,以汉黄芩素100tanol/L组作用更显著[A值:0.18±0.02比0.67±0.03,IR:(64.43±0.04)%比0,均P〈0.05];各剂量汉黄芩素组CDKlmRNA表达(A值)均较空白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10tanol/L、100~mol/L汉黄芩素组出现显著提高(0.378±0.061、0.733±0.081比0.125±0.019,均P〈0.05);脂质过氧化产物GSH(mg/g)、SOD(U/g)和MDA(nmol/g)在各个剂量汉黄芩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SH:474.51±38.63、479.67±15.89、481.17±36.41比487.00±28.53.SOD:26.58±2.26、26.75±1.96、27.08±1.52比27.31±1.89,MDA:4.92±0.45、4.72±0.73、4.61±0.47比4.45±0.26,均P〉0.05)。结论CDKl可能参与汉黄芩素抑制人BGSCs生长的作用机制,该作用与脂质过氧化产物无关。
梁冰梁海乾战丽李建伟陈旭义张赛
关键词:汉黄芩素脑胶质瘤干细胞
不同方法诱导脂肪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通过比较化学和生长因子两种不同诱导方法,观察评估脂肪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NLCs)分化,并探讨诱导分化机制.方法 取SD大鼠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分离培养获得ADSCs,取其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表型鉴定(CD29、CD34、CD45、CD73、CD90、CD105)并进行实验诱导.分为化学诱导组[DMEM/F12 +5 mmol/L β-巯基乙醇(β-BME)+2%二甲基亚砜(DMSO)+ 200 μmol/L丁酸酯羟基茴香醚(BHA)]和生长因子分步诱导组[第1步:DMEM/F12+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2% B27;第2步:DMEM/F12+ 1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10 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 μmol/L维甲酸(RA)].每天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并在第3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神经细胞特异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核蛋白(NeuN)、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ADSCs细胞表型CD34(0.57%)、CD45(0.67%)、CD29(99.38%)、CD90(96.21%)、CD73(99.80%)和CD105(97.97%).化学诱导组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表达Nestin和MAP-2,但其诱导后形态在第5天出现逆转且在第7天有部分细胞开始死亡;生长因子诱导组诱导3d时Nestin表达,1周后MAP-2、Neun和GFAP表达逐渐增加,诱导生成稳定NLCs.结论 化学诱导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速度较快,但其性质不够稳定,形态出现逆转且伴随细胞死亡;生长因子法能够实现稳步诱导,诱导生成的NLCs更符合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要求.
徐云强张振辉陈旭义李东冯世庆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分化神经元样细胞
Hunt—HessⅢ~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手术后并发脑积水差异的比较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0
2015年
目的 分析比较Hunt—HessⅢ~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管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手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差异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武警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接受血管介入栓塞(介入栓塞组,403例)或开颅夹闭手术(开颅夹闭组,364例)的Hunt—HessⅢ~Ⅳ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术后出现急性脑积水的病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可能造成两组术后脑积水形成差异的因素进行量化与赋值,通过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脑积水患者短期预后情况,比较两种手术的优缺点。结果 介入栓塞组403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脑积水56例(13.90%),开颅夹闭组36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脑积水33例(9.07%),两组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0,P=0.037)。767例aSAH患者中,行血肿清除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血肿清除者[3.07%(11/358)比19.07%(78/409),X^2=47.635,P=0.0003;行脑室引流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脑室引流者[2.77%(19/685)比85.37%(70/82),X^2=487.032,P=0.000]。在介入栓塞组403例患者中,行血肿清除者脑积水发生率略低于未行血肿清除者[8.06%(5/62)比14.96%(51/341),X^2=2.082,P=0.168];行脑室引流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脑室引流者[2.59%(9/347)比83.93%(47/56),X^2=266.599,P=0.000]。在开颅夹闭组364例患者中,行血肿清除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血肿清除者[2.03%(6/296)比39.71%(27/68),)X^2=95.226,P=0.000];行脑室引流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脑室引流者[2.96%(10/338)比88.46%(23/26),X^2=203.852,P=0.000]。介入栓塞组与开颅夹闭组之间行血肿清除者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5/
刘洋孙圣凯陈旭义程世翔秦至臻刘秀陈孝储宁莉莉王志宏
关键词:动脉瘤脑积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