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50785)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1
相关作者:王成谭少华赵万民王利平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地利用
  • 1篇生态
  • 1篇生态质量
  • 1篇区域土地利用
  • 1篇贡献率
  • 1篇不同土地利用

机构

  • 2篇西南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作者

  • 2篇王成
  • 1篇赵万民
  • 1篇谭少华
  • 1篇王利平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生态经济评论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其生态质量效应—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2010年
本研究基于沙坪坝区2000-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通过赋予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相对生态服务价值,量化与识别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区域生态质量改善与恶化的贡献程度,旨在判断区域生态总体质量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主要表现为水田转换为建设用地,旱地转换为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对区域生态质量变化的贡献不一,水田转换为建设用地对生态质量恶化的贡献率最高,达24.44%,集中在缙云山与歌乐山山体两侧坡度较陡的区域;旱地转换为林地对区域生态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为31.81%,主要发生在缙云山与歌乐山两山之间的槽谷地带的中南部;区域生态质量未因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而降低,反而有所改善,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合理。
王利平王成李晓庆周婧
关键词:生态质量贡献率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被引量:12
2009年
农户土地利用要素投入具体表现在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的差异。不同的土地模式与管理实践不仅是农户对局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土地政策的响应,而且还是诱发土地质量变化最直接的外部诱因。该研究以重庆市万洲区万洲居仙试验区作为研究区,选取5种土地利用模式及与之相应的土地管理实践,获取576个0~20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性质变化及其经济效益的响应。结果表明,2003-2005年,试验区紫色土的土壤肥力总体上有所上升,但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其贡献程度不一,其顺序为:粮、经、菜间、套土地利用模式(CEV)>菜、经、菜间、套土地利用模式(VEV)>果、粮、菜间、套土地利用模式(FCV)>粮、豆、粮间、套土地利用模式(CBC)>单一土地利用模式(MONO);土地经济系数对土壤性质响应明显,其变化方向较一致,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越强,其土地经济系数越大;菜、经、菜间、套土地利用模式(VEV)更适合于试验区,是农户选择的最优土地利用模式。
王成赵万民谭少华
关键词:土地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