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45-1967)

作品数:10 被引量:68H指数:4
相关作者:郑先武孙扬李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资助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中英关系
  • 3篇主义
  • 3篇民族
  • 3篇民族主义
  • 2篇亚洲主义
  • 1篇东盟方式
  • 1篇新约
  • 1篇亚洲区域合作
  • 1篇引渡
  • 1篇战后
  • 1篇殖民
  • 1篇殖民地
  • 1篇中等强国
  • 1篇日报
  • 1篇身份
  • 1篇事务
  • 1篇肃奸
  • 1篇区域主义
  • 1篇群体性
  • 1篇群体性事件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孙扬
  • 5篇郑先武
  • 1篇李峰

传媒

  • 2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当代亚太
  • 1篇史林
  • 1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当代韩国
  • 1篇阅江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历史演进与规范建构被引量:32
2017年
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是相关国家在不同区域意识主导下所进行的政治、经济与安全互动的结果,共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至1950年酝酿与起步阶段、1951年至1960年局部成长阶段和1961年至1967年分化重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不同的区域意识,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实践留下了重要的区域性规范遗产,主要是以区域自主、主权平等、不干预主义、共识性决策、非正式的渐进主义、注重经济发展、拒绝多边军事合作和泛亚洲精神为核心的"亚洲方式"的形成。这些早期区域合作的遗产为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及"东盟方式"创建奠定了必要的规范基础。不仅如此,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的实践证明"亚洲方式"是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区域合作共同的"亚洲经验"。
郑先武
战后国民政府涉港事务处置个案研究——以张添祥事件为例
2012年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争取香港主权的努力遭遇挫折,战后英国重返香港,中国在涉港事务中试图积极应对,争取国家利权。1946年12月3日,中国内地与香港边境的文锦渡发生一起英军越界开枪事件,造成宝安县居民张添祥死亡,即"张添祥事件"。事件发生后,广东地方当局和民意机构主张强硬外交,积极组织援助;国民政府外交当局亦介入善后,在民意舆论的压力下展开外交维权。最终,张添祥事件不了了之。
孙扬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英关系
万隆会议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被引量:11
2015年
万隆会议(即1955年亚非会议)进程源自两次亚洲关系会议,经由科伦坡国家会议倡议而正式启动,直至第二次亚非会议夭折而最终结束。东南亚国家在万隆会议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使自身的议题成为共同的核心关注,以至于这一进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东南亚特征",从而对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孕育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性和规范性影响。从历史看,万隆会议进程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东南亚的区域需求、塑造了印度尼西亚的区域领导地位,而且框定了东南亚国家与域外大国的关系、增进了东南亚区域认同的建构,从而推动了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孕育和发展。从规范看,万隆会议进程不但采用了协商一致的共识性决策程序,形成了二战后区域合作特定的"亚洲方式",而且将不干预、主权平等、和平相处、不结盟、非正式等"核心规范"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两者与会议所奉行的"求同存异"原则及会议所凝聚的"团结、友谊、合作"氛围共同构成泛亚洲主义框架内跨区域合作进程中著名的"万隆精神",统称为"万隆规范",并成为此后东南亚区域主义尤其是东盟框架内"东盟方式"和"东盟规范"的核心来源,从而促进了"万隆规范"的"东盟化"。这显示出亚洲区域主义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在经验和规范上的互动和共生关系。
郑先武
论抗战后期中英处置香港问题之方略(1943—1945)被引量:4
2014年
从1943年1月中英新约签订之后到1945年8月英国重占香港之前的两年又七个月是决定香港命运的关键时期。新约签订后,中国并未因此在香港问题上放弃努力,外交上接受罗斯福的建议,拟将香港列为"自由港"以换得主权;军事上则制定了从曰军手中夺取香港的作战方案。与此同时,英国成立了"香港计划组",其工作的重点是在中国军队攻占香港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重返香港。由于英国态度强硬,中国的外交努力未能奏效。1944年开始,曰军在中国大陆的一系列作战延迟了华南战场的战略反攻,日本的突然投降又使得攻占香港的军事行动未及实施即告终止。而英国殖民地部和军方积极筹谋,在日本即将宣布投降之前,派遣舰队登陆香港的决策实质上巳基本形成,英国为实现重占香港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孙扬
关键词:中英关系
亚远经委会区域合作实践与“亚洲方式”初创被引量:5
2016年
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是二战后初期成立的隶属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首个区域经济委员会,又是1966年之前着眼于亚洲整体区域经济合作及经济发展的唯一的区域政府间组织。这一时期,在联合国组织的支持和亚洲成员的共同推动下,其在地理范围、成员数量、议题领域、组织自主性和规范框架等方面逐步实现了"亚洲化",从而在亚洲区域合作实践进程中扮演着持续的核心"领导者"角色,以至于在二战后亚洲最早的区域合作动议的倡导、联合行动的实施及区域制度的设计和区域规范的建构中发挥了开创性的"先导"作用。经验上,它推出一系列旨在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经济简报和重大合作倡议,并启动一系列旨在推动区域联合行动的区域会议、区域计划和区域机制等。规范上,它注重功能性议题导向,强调区域自主和相互尊重的平等原则,奉行不干预主义及协商、共识的决策程序,履行多边框架内双边合作和泛亚洲精神等,形成一系列区域"共有规范",从而推动独特的区域合作"亚洲方式"的初步创建。因此,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规范上看,亚远经委会均称得上是二战后亚洲区域合作实践的真正起源。
郑先武
关键词:亚洲区域合作联合国
“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与“中国经验”被引量:18
2016年
"亚洲安全观"从理念转化为行动需要基于亚洲历史经验的规范框架和制度安排。文章将亚洲区域整体作为核心分析层次,阐明了二战后亚洲区域合作实践进程中所积累的以"亚洲方式"为核心的"亚洲经验",包括区域自主、不干预、非武力、尊重主权、共识性决策和非正式的渐进主义等。以这一宏观区域实践为背景,文章提出一种亚洲大国协调和合作安全相融合的"一轴两翼多节点"的"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路径。其中,"一轴"着眼于区域总体安全的亚洲大国协调;"两翼"即上海合作组织等"中亚中心"和东亚峰会等"东盟中心"的合作安全;"多节点"即各种次区域或微区域合作机制。三者分别构成这一区域安全新架构的"基点"、"重心"和"支点"。文章在最后阐明了亚洲区域安全合作进程中的"中国经验",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海精神"、"软安全"、"软法律"、主权平等及尊重多样性等,揭示了"中国经验"与"亚洲经验"的共生关系及中国在"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郑先武
“殖民地”的尺度:香港肃奸风波与“国民日报事件”论析被引量:3
2012年
抗战胜利后,为逃避国民政府惩治,众多汉奸隐匿香港,内地与香港之间由此展开引渡匿港汉奸的谈判,广东当局借机启动在香港的肃奸工作。香港肃奸旨在彰显国家意志,维护民族正义,强化国民政府对香港的政治影响。然而,肃奸人员卷入利益纠葛,加之港英政府态度消极,引渡谈判波折不断。愈演愈烈的肃奸风波引发港英政府强烈不满,当局采取强硬措施,封闭国民党在香港的机关报,由此引发"国民日报事件"。事后虽经双方协商达成谅解,但香港肃奸工作遭此挫折一蹶不振,以致无果而终。
孙扬
关键词:中英关系
“祖国将士”被拘之后--战后香港“屈士文事件”发微
2013年
太平洋战争之后,英国重返香港。抗战的胜利与祖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激发了港人的爱国之情,而宗主国的统治方式鲜有变化,香港社会进步迟缓,种族矛盾有所激化。从1945年9月开始,约10万中国军队过境香港北上,"祖国将士"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港人的民族自豪感。在此期间,一名中国军官因偷窃嫌疑被香港警方拘捕,围观的民众与警方发生冲突,并冲砸商店,此即"屈士文事件"。之后,有识之士虽提议港府善待华人,却不了了之。"屈士文事件"开启了此后20余年香港社会动荡频仍的帷幕。
孙扬
关键词:中英关系民族主义
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析论(1945~1949)被引量:1
2014年
1945年至1949年是战后香港社会动荡拉开帷幕之际。在此期间发生的代表性群体性事件有1945年"屏山征地事件"、1946年"屈士文事件"和"王水祥事件"以及1948年"九龙城寨事件"。这4起事件中,两起因征地矛盾引发,两起由警民冲突造成。深层的背景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地位提升,政府积极应对涉港事务。港人民族情感高涨,与港府发生纠葛时,往往以"祖国政府"为其后援争取利权。针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有识之士曾提议港府纾解种族矛盾,善待华人居民,却不了了之。港府亦曾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终因各种复杂原因而搁置。
孙扬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民族主义中英关系
中等强国与区域大国身份的互构--韩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在区域与全球趋势的共同作用下,韩国与印尼的实践体现出中等强国与区域大国身份间互构、中等强国身份间互补及区域大国身份间互补的特征。本文在区域与体系的互动中,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了前述三组身份间的作用关系。本文指出中等强国与区域大国身份间的互构是三组关系中的重点;进而在比较分析基础上认为,在韩国与印尼的中等强国与区域大国身份互构中,区域是两类身份的共同基础,也是两国比较分析中差异的关键,即区域大国身份更具基础性;区域安全则是两种身份实践的共同指向,亦是互构的指向。在两种身份互构的趋势下,区域层次的中等强国即区域大国;而基于安全能力建设与规范设置的区域自主是身份互构的主要特征。
李峰郑先武
关键词:中等强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