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21862)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梁朝峰石德金郭英李燕胡黎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神经干
  • 4篇神经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细胞
  • 3篇细胞培养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3篇分化
  • 2篇新生大鼠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内皮
  • 2篇微血管内皮细...
  • 2篇细胞化学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细胞
  • 2篇免疫细胞化学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篇郭英
  • 6篇石德金
  • 6篇梁朝峰
  • 5篇胡黎平
  • 5篇李燕
  • 4篇李文胜
  • 4篇叶卓鹏
  • 4篇王辉
  • 1篇刘明旺
  • 1篇秦峰
  • 1篇何海勇
  • 1篇史志东

传媒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43例疗效的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自1997年7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4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术前综合性评估、围手术期处理、显微手术技巧对疗效的影响。结果肿瘤全切除40例(93%),手术死亡1例(2.3%),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4.7%)。43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纤维细胞型12例、内皮细胞型7例、混合型7例、砂粒体型6例、过渡细胞型4例、恶性脑膜瘤5例;有39例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9年,肿瘤复发3例(7.0%)结论术前综合性评估、重视显微手术技巧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并利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郭英石德金李文胜叶卓鹏王辉秦峰梁朝峰何海勇刘明旺史志东
关键词:矢状窦脑膜瘤显微手术术前评估
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刺激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增强向神经元分化的潜能
2007年
目的体外观察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对来自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响。方法采用Transwell建立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通过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及共培养早期nestin和NF,及后期NF免疫组化检测鉴定,计算各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结果在共培养第7天,共培养组NSCs的nestin阳性率为(64.04±9.40)%,对照组仅(9.41±4.80)%(P<0.01);NF阳性细胞率为(13.72±3.92)%,对照组仅(39.79±5.20)%(P<0.01);撤除CMECs后第4天,共培养组NSCs分化成神经元的比例为(55.42±4.75)%,对照组仅(27.18±2.62)%(P<0.01)。结论本结果提示CMECs能促进NSCs的自我更新,抑制其分化,并有增强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潜能。
郭英石德金梁朝峰李文胜王辉叶卓鹏胡黎平李燕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培养24h即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细胞呈短梭形,集落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区域性单层生长,6-7d内皮细胞开始融合,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纯度达92.6%。结论:成功地自大鼠脑皮质分离并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ECs,为进一步开展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的方法。
梁朝峰郭英石德金王辉胡黎平李文胜叶卓鹏李燕
关键词: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培养
新生大鼠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观察(英文)
2007年
背景:神经干细胞作为修复损伤神经组织的细胞源已引起学者的关注,如何有效的获取更多的神经干细胞逐渐成为重点解决的课题之一。目的:观察大鼠室管膜下区和海马回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和分化情况。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取出生后3dSD大鼠10只,雌雄不拘,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巢蛋白抗体(兔抗大鼠)、神经微丝蛋白(NF-200)抗体(兔抗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小鼠抗大鼠)均购自Sigma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9/12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从新生大鼠海马、室管膜下区分离神经干细胞,采用DMEM/F12无血清悬浮的条件培养,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代替血清中含有的分裂原,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传代观察。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通过检测神经干细胞表达的nestin、神经元细胞表达的神经微丝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结果。结果:分离获取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原代及传代培养20代后,在倒置显微镜下仍保留典型的"细胞克隆球"特征,神经克隆球通过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反应。经诱导后,细胞克隆球细胞外迁贴壁生长,可分化为神经微丝蛋白阳性的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实验分离培养出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石德金郭英梁朝峰胡黎平李燕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
新生大鼠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和分化特性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建立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离、培养方法,观察其生长、增殖和分化特点。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新生大鼠海马、室管膜下区分离NSCs,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传代观察。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技术,观察鉴定NSCs及其分化结果。结果分离获取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原代及传代培养均可形成细胞克隆,克隆中的细胞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显微镜下观察见典型的干细胞特征,诱导后可分化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上法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NSCs,可诱导分化为终末神经细胞。
石德金郭英梁朝峰胡黎平李燕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
VEGF对大鼠海马回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海马回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自生后第3 d的SD大鼠脑海马区分离NSCs,进行体外培养并传代,分为2组:(1)VEGF组加入150μg/LVEGF的培养液培养;(2)对照组未加VEGF。培养7 d后,撤除VEGF,分别在第7 d及第11 d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estin和NF的表达,计算各组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率。结果:在VEGF作用下第7d,VEGF组nestin阳性细胞率为52.19%±7.95%,多于对照组的29.26%±4.12%(P<0.01),NF阳性细胞率为22.33%±4.13%,对照组仅有38.62%±5.31%(P<0.01);在实验第11 d,VEGF组NF阳性细胞率为43.10%±3.70%,对照组仅30.56%±4.16%,P<0.01。结论:本实验提示VEGF能促进NSCs的增殖,并抑制其分化。
郭英石德金梁朝峰王辉李文胜叶卓鹏胡黎平李燕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海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