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4061)

作品数:16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黄辅琼马玉川张晓东周志华马念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合同制定向工作任务专项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地震
  • 4篇地震预报
  • 3篇水位
  • 3篇井水位
  • 2篇临震
  • 1篇地貌
  • 1篇地球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下流体
  • 1篇地下流体前兆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变化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地貌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动态
  • 1篇地震目录
  • 1篇地震学
  • 1篇地震预测
  • 1篇地震孕育

机构

  • 15篇中国地震台网...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华北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作者

  • 15篇黄辅琼
  • 3篇马玉川
  • 3篇张晓东
  • 2篇周志华
  • 1篇舒优良
  • 1篇师皓宇
  • 1篇陈宏峰
  • 1篇马延路
  • 1篇冯向东
  • 1篇李保昆
  • 1篇彭瑞
  • 1篇王永建
  • 1篇曹则贤
  • 1篇万永革
  • 1篇马念杰
  • 1篇张世民
  • 1篇张雪梅
  • 1篇田文君
  • 1篇李世海
  • 1篇李建平

传媒

  • 7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Geodes...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探索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氢同位素与水位水温测项的临震预报对比
<正>位和水温是研究地震预报最为有效的地球物理手段之一,但是在临震预报方面有很强的局限性。随着近年来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氢同位素在临震预报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以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余震为例,探...
周志华黄辅琼
文献传递
宜宾长宁6.0级地震的同震及临震流体异常变化及其动力学意义初析被引量:3
2019年
经过长期地震预报实践总结,在地震孕育进入临震阶段,地下流体的水位和水温是比较敏感容易捕捉到异常信号的观测途径。基于孔隙弹性理论,其变化的机制及其动力学意义已经得以解释。近年来,笔者在实践总结中还发现,一次地震发生后引起的水位和水温同震变化对后续的地震形势分析也很有意义,因此,地震后的显著同震异常变化的清理也成为地震后余震分析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黄辅琼田雷
关键词:长期地震预报动力学意义流体异常临震地震孕育
北京市学生地震知识普及教育可行性分析
2019年
2010年来,全球面临地震加速释放的形势,防震减灾形势严峻,而我国地震及灾害知识总体缺乏,从青少年开始普及地震知识教育是养成防震减灾意识、降低未来地震灾害损失、培养地震预测人才的重要途径.
吴琳黄辅琼
关键词:地震知识普及
中国大陆井水位观测网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同震响应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基于全国地下流体前兆台网数据库的统计,本文了整理中国大陆井水位观测网中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水位同震响应的台站特征。分析结果是:(1)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Ⅵ度区的1.5倍的范围内主要由静态应变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仅有一个台站,水位同震阶升幅度仅1.5cm,静态应变触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震中距大于1 000km的远震响应均为水位阶升,但是其同震变化幅度小于0.3cm,为含水层被压缩引起;(3)该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的观测井较少,分布范围大,整体上以水位同震阶升占据主体,其分布主要在静态应力变化引起的范围之外,并且与构造带的对应关系无规律可循,此次地震静态应变范围内的应力应该已经得到释放。
周志华黄辅琼马玉川
关键词:水位同震响应
勤于创新思考、勇于科学探索、促进学科融合,为推进地震预报研究做出新贡献!——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5年郑州学术交流会议纪实被引量:2
2015年
2015年8月21~22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河南省地震局在郑州联合举办了2015年学术交流研讨会。会前征集了65篇专题论文摘要,邀请了14份大会报告,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重点大学的系统外特邀报告4份。研讨会期间,以宣读(Oral)方式交流报告23份,以张贴(Poster)方式交流报告11份。大会报告针对地震的过程,从微观震源破裂到宏观破裂扩展、从微观构造物理实验到宏观地震试验场试验、从断层活动性分析到区域孕震动力学环境就如何监测与遴选地震短临异常特征与过程、突破地震短临预报的方法与途径展开了广泛而深入、激烈而又富创造性的交流与讨论,作为地球组成物质的水及其特殊性提示我们在地震孕育及其预报的未来探索过程中或许需要重新定位其作用,而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示了数值地震预报可供借鉴的思维方法。论坛的交流既提出了地震预报前沿科学问题,也展现了可能的前进方向。论坛评选出3份优秀张贴报告,并给予作者下一年度宣读交流报告的资格。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历经3年的成长,已经成为地震预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工怍者交流成果、思想碰撞的平台和纽带。
张晓东黄辅琼
关键词:地震预报
追踪亚失稳的观测证据——以2018年2月4日台湾M_S6.5强震群前的地下水变化为例
2018年
利用先进的采样技术,在构造物理实验中发现了岩石样本变形破坏的亚失稳阶段。经过反复实验表明,当介质变形进入亚失稳阶段,介质破坏/预存断裂的滑移就不可逆转。实验结果还显示,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测点不是一个,而是在空间上随时间演化;断层失稳滑动前(或破裂前)有前兆,高性能的仪器提高了采样频率,可以检测到前兆现象的时空演变过程。如果把这个亚失稳过程看作地震发生之前的临震过程,在实际观测中找到对应的观测异常信息,就相当于找到了必震的前兆信息,即真正的“地震前兆”。
黄辅琼马玉川钟骏
关键词:失稳过程地下水变化强震群物理实验
2017年9月3日朝鲜核试引起中国东北地区的承压井水位变化初步报道
2018年
北京时间2017年9月3日11:30发生在朝鲜的核试以其大当量而震惊全球。以William Walter和Douglas Dreger为首的科学家立即在12月即将于新奥尔良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学术年会上召集了一个特别的专题进行研讨。中国科学家也针对该次核试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位移场模拟结果认为,本次核试的影响范围在110 km以外的其他地区对地壳运动测量资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本文作者于核试后第2天,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中距离分别为335 km和420 km处发现了2口承压井水位出现幅度分别为50 mm和7 mm的显著阶跃变化,两井均位于鸭绿江断裂西侧。如此明显的大幅度的核试诱发井水位变化尚属首次监测到。本文仅报道对该观测现象的客观性所做的初步分析,其物理机制及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黄辅琼陈宏峰马鸣宇马玉川
自然灾害因何而来?向何处去?--从水说起
2022年
1缘起与背景人们常说,祸不单行。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讲,这句话说的就是自然灾害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靠什么联系呢?陈颙院士科普巨著《自然灾害》中曾以能量为主线来关联各种自然灾害。笔者认真研读《自然灾害》之后发现,各种自然灾害之间除了能量关联之外,还有另一条关联线索,那就是“水”!以下从水的线索简要论述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为防灾减灾抗灾、守护宜居地球提供参考。
黄辅琼
关键词:自然灾害减灾
关于推进数值地震预测的思考被引量:3
2017年
在广泛查阅国际地震预报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数值地震预测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和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推动数值地震预测研究的有关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以达抛砖引玉之效。借鉴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发展数值地震预报首先亟需就各种观测资料进行四维"同化"分析,形成地震孕育过程中线性能量积累阶段、非线性转变到亚失稳阶段不同状态连续变化的"模式"地震资料构成的地下四维"云图"。不同途径观测资料的"同化"和亚失稳阶段的数学表达是数值地震预报技术的关键。
黄辅琼张晓东曹则贤李建平李世海
Studies on earthquake precursors in China:A review for recent 50 years被引量:6
2017年
Since the 1960s,China has been conducting a persistent and systematic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experiment to falsify the hypothesis of premonitory anomalies and the predictability of earthquak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ssessment of time-dependent seismic hazard to the reduc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Such an endeavor,with cases of both successes and failures,provided lessons which are heuristic for the studie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such an endeavor,discussing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space for improvements of this long lasting and continuing effort.
Fuqiong HuangMei LiYuchuan MaYanyan HanLei TianWei YanXiaofan Li
关键词:SEISMICITY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