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8HZC313Z)

作品数:3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来君姚先国刘冰乔明睿陶海青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劳动力
  • 2篇城乡
  • 2篇城乡劳动力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在职
  • 1篇在职培训
  • 1篇人口特征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农村
  • 1篇农村转移劳动...
  • 1篇转移劳动力
  • 1篇外来务工
  • 1篇外来务工人员
  • 1篇外迁
  • 1篇务工
  • 1篇务工人员
  • 1篇劳动关系
  • 1篇劳动力流动
  • 1篇城乡劳动力流...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财经学院

作者

  • 2篇姚先国
  • 2篇来君
  • 2篇刘冰
  • 1篇乔明睿
  • 1篇陶海青

传媒

  • 1篇财经研究
  • 1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被引量:13
2009年
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过去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在认识上的不全面,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论"敲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劳动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者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缺乏加强自身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意愿,并采取"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面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就业人群时,同样缺乏投入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动力和可能性。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文章从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数据,探讨这些因素在构成劳动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以期为能从制度安排上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供参考借鉴。
姚先国乔明睿来君
人口特征、劳动关系对在职培训影响的实证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文章利用浙江省6县市企业职工的调研数据,分析了人口特征和劳动关系特征对劳动者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获得企业培训的概率比城市劳动者低5.8个百分点;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合同的签约率较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是一般员工是造成城乡劳动者获得培训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在短期应通过劳动合同保证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在长期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才能逐步消除城乡劳动者在获得职业培训机会方面的差异。
刘冰陶海青
关键词: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培训影响因素
对城乡劳动力流动中举家外迁现象的理论分析——一个可行性能力的视角被引量:21
2009年
由于制度、人力资本以及社会的诸多因素,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两个进程的步调并不一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何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尽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永久性迁移"成为关注重点。近年来,在所谓"候鸟式"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中,举家迁移的数量增长明显。这一现象在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仍显滞后的背景下,是否意味着"农民工"在进城20多年后靠自己的力量真正扎下根了呢?文章从森的"可行性能力"角度出发,利用2006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中关于浙江省的数据,对农民工举家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用工保障环境改善等相关条件在其中的作用,以期对研究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有所裨益。
姚先国来君刘冰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