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70117)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张龙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新约
  • 1篇治外法权
  • 1篇专属管辖
  • 1篇专属管辖权
  • 1篇抗战
  • 1篇抗战后
  • 1篇抗战后期
  • 1篇管辖
  • 1篇管辖权
  • 1篇法权
  • 1篇《新约》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张龙林

传媒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抗战后期驻华美军专属管辖权研究
2012年
《新约》的酝酿促使美国约束驻华士兵犯罪,并经国民政府单边许诺,于1942年事实上确立专属管辖权。《新约》谈判期间,双方认为驻华美军司法管辖权与废除治外法权无关,加之担心影响《新约》的积极意义,遂将其条约追认推迟到《新约》缔结后完成。战时驻华美军专属管辖权符合当时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并非《新约》的倒退、治外法权的复活,但由于美国军事司法体制的缺陷以及中方干预权的缺位,美兵犯罪非但无法根治,反而加重了中美关系的不平等。
张龙林
关键词:《新约》专属管辖权
从两次法律互动看《中美新约》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011年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引发两次中美法律互动。第一次法律交流成效甚微,海尔密克的建议及倪征燠的赴美考察未能触及中国法制的根本问题。第二次法律合作无果而终,庞德的构想及杨兆龙的实践指明了中国法制的进步方向,却沦为宪政斗争的牺牲品。两次法律互动反映出治外法权终结后中美朝野的不同反应,体现了新约对于双边关系的进步性及局限性,揭示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名义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复杂性。
张龙林
关键词:治外法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