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5B03)

作品数:119 被引量:588H指数:13
相关作者:辛庆国魏亦勤樊明李红霞张双喜更多>>
相关机构: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11篇小麦
  • 22篇小麦品种
  • 22篇高产
  • 19篇选育
  • 13篇性状
  • 13篇育种
  • 12篇基因
  • 10篇栽培
  • 9篇栽培技术
  • 9篇春小麦
  • 8篇不育
  • 7篇雄性不育
  • 7篇育性
  • 7篇麦区
  • 7篇分子标记
  • 5篇多抗
  • 5篇多抗小麦
  • 5篇杂交
  • 4篇农艺
  • 4篇农艺性

机构

  • 12篇烟台市农业科...
  • 1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北京市农林科...
  • 8篇四川省农业科...
  • 7篇石家庄市农林...
  • 6篇洛阳农林科学...
  • 5篇山东省农业科...
  • 5篇江苏徐淮地区...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安徽省农业科...
  • 4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江苏徐淮地区...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江苏里下河地...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

  • 11篇辛庆国
  • 11篇魏亦勤
  • 10篇李红霞
  • 10篇张双喜
  • 10篇樊明
  • 9篇裘敏
  • 9篇刘旺清
  • 8篇任立平
  • 8篇李林志
  • 8篇田立平
  • 8篇马鸿翔
  • 8篇单福华
  • 8篇王永军
  • 8篇郑建敏
  • 8篇方亮
  • 8篇孙苏阳
  • 8篇高新欢
  • 8篇张鹏
  • 8篇李海军
  • 8篇李丽丽

传媒

  • 19篇麦类作物学报
  • 17篇山东农业科学
  • 9篇安徽农业科学
  • 9篇江苏农业科学
  • 5篇河南农业科学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种子
  • 4篇宁夏农林科技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作物杂志
  • 3篇作物学报
  • 3篇农业科学研究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中国种业
  • 2篇河北农业科学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

  • 4篇2016
  • 27篇2015
  • 33篇2014
  • 31篇2013
  • 22篇2012
  • 2篇2011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抽穗期QTL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对小麦抽穗期进行QTL初步定位,并进行遗传分析,以CI12633×扬麦9号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在3年9次试验中,记载小麦抽穗期,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小麦抽穗期QTL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1A、4D、5B、6B和7A 5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5.76%~15.26%。其中位于4D染色体上分子标记Xgpw5191至Xmag1163之间的Qhd-4D基因在3年9次试验中都被检测到,是一个稳定表达的与抽穗期相关的基因。同时,不同环境条件下检测到不同的抽穗期QTL,说明环境对小麦抽穗期影响较大。
吴旭江臧淑江程凯张伯桥张勇
关键词:小麦抽穗期QTL
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变规律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较对照增产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品种育成年份的推进,小麦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逐渐降低,最高群体逐渐变小,产量、穗粒数、千粒重逐渐提高,穗数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表明,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杨洪强田文仲吴少辉张园张学品冯伟森张灿军
关键词: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
2种穗型小麦品种若干性状差异的比较
2015年
为了探明胶东地区适宜的小麦品种类型与育种方向,通过11个不同的小麦基因型,采用t测验法对2种穗型小麦品种的若干性状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单茎草重、茎质系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比多穗型品种高0.958 g、0.011 g/cm、5.354粒、5.460 g、0.504 g,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多穗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经济系数和群体产量比大穗型品种高289.847万/hm2、0.027、859 kg/hm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胶东地区生态条件下,应以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成穗率高、产量三因素协调的多穗型品种为主攻方向。
刘兆晔孙妮娜辛庆国孙晓辉李林志于经川
关键词:小麦大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性状
矮败小麦研究进展及其在安徽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介绍了矮败小麦的创制过程和四大优点,以及矮败小麦在远缘杂交、杂交育种、轮回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安徽省矮败小麦与等离子诱变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和成果,并对矮败小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黄晓荣甘斌杰夏孝群
关键词: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
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育性恢复性测定及杂种优势被引量:7
2013年
以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为母本,480个常规品种(系)为父本配制组合,研究BNS育性的恢复性。结果表明,BNS不育系具有可恢复性,但恢复源很窄。在480个组合中筛选出自交结实率达50%以上的组合22个,对这22个组合杂种F1自交结实率和7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发现22个杂种F1组合恢复幅度为53.47%~93.81%(国际法)、42.42%~76.43%(国内法),其中3个组合的育性得到较好恢复,分别是BNS/西农9062、BNS/N9209选、BNS/K460,其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分别为93.81%、91.67%和91.38%,说明这3个材料携带有BNS的育性恢复基因。22个组合杂种F1普遍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7个农艺性状大都表现出正向优势,组合BNS/西农9062、BNS/N9209选和BNS/K460杂种F1,除千粒质量正向优势不明显外,其余性状都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这3个组合杂种优势表现强,具有应用于生产的潜力。
马小飞王震李雪垠刘菲范晓静马翎健
关键词:恢复系杂种优势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小麦花后常遇高温胁迫,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为了探讨高温热害对小麦品质影响的内在原因,现对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各蛋白组分积累及品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总体来看,高温均使小麦籽粒各蛋白质组分含量提高,当处于适度高温时,面团强度增强,小麦品质提高;当温度大于30℃形成高温胁迫时,影响谷蛋白大聚体的形成,导致面团强度变弱。进一步探讨了抗高温育种策略,以期为培育品质稳定型小麦品种提供依据。
宋维富肖志敏辛文利张春利赵海滨宋庆杰张延滨张延明李集临
关键词:小麦花后高温
小麦新品种宁麦22的选育及利用
2015年
宁麦22在国家长江中下游组2008—2009年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6 354.00 kg/hm2,比对照品种扬麦158增产4.20%,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增产点次率达73.3%;2011—2012年度,平均产量6 229.50 kg/hm2,比扬麦158增产8.80%,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增产点次率达82.4%;2012—2013年度,国家长江中下游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各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4 940.00 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60%。宁麦22全生育期203~205 d,穗大粒多,籽粒商品性较好,中抗赤霉病,2013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并定名为宁麦22(国审麦200303)。该品种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皖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及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地区推广种植。
姚国才马鸿翔张鹏姚金保
关键词:小麦品种选育
高产小麦新品种淮麦3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13
2013年
淮麦32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2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株型紧凑,单位面积穗容量大,结实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突出,适宜江苏淮北麦区种植。文章阐述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李丽丽夏中华顾正中刘友华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Glu-A3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布
2012年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在面包和面条食品加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对含有LMW-GS优良基因的亲本筛选,选取来源于不同麦区包括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在内的208份核心种质为供试材料,用特异PCR方法检测Glu-A3位点LMW-GS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Glu-A3d出现频率(26.4%)明显高于其他等位类型,在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6.7%和26.0%;分布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Glu-A3d>Glu-A3c>Glu-A3a>Glu-A3b>Glu-A3e>Glu-A3g>Glu-A3f;在来源于冬春兼播麦区的育成品种中未检测出Glu-A3e和Glu-A3f。对面筋强度贡献较大的Glu-A3b在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0.7%和18.2%,说明我国小麦总体品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司红起李志霞和富霞高雅马传喜
关键词:小麦核心种质LMW-GS
小麦株高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8
2014年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高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选育矮秆和半矮秆品种是现代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小麦品种过度矮化的不利影响和适度高化的有利作用。株高的理想范围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来确定。在适当控制株高的基础上,应着重提高茎秆质量和根量,注重合理群体组成及冠层结构的选配工作,进一步优化综合农艺性状,从而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形态性状的理想组合,才能提高产量潜力,实现产量的突破。
刘兆晔于经川辛庆国
关键词:小麦株高生物产量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