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4020123)

作品数:10 被引量:61H指数:5
相关作者:涂伟萍郑细鸣蒋旭红张静张静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武夷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理学
  • 4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印迹聚合物
  • 7篇分子
  • 7篇分子印迹
  • 7篇分子印迹聚合...
  • 5篇微球
  • 5篇聚合物微球
  • 5篇分子印迹聚合...
  • 3篇皮素
  • 3篇丙烯
  • 3篇丙烯酸
  • 2篇乳液
  • 2篇热力学
  • 2篇唑啉
  • 2篇喹唑啉
  • 2篇柚皮
  • 2篇柚皮素
  • 2篇反应性微凝胶
  • 2篇分子识别
  • 2篇丙烯酸酯
  • 2篇丙烯酸酯类

机构

  • 10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武夷学院
  • 1篇仲恺农业工程...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仲恺农业技术...

作者

  • 10篇涂伟萍
  • 5篇郑细鸣
  • 3篇蒋旭红
  • 1篇杜敏
  • 1篇张静
  • 1篇张静

传媒

  • 2篇高分子材料科...
  • 2篇材料导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合成橡胶工业
  • 1篇精细化工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喹唑啉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识别性能被引量:3
2007年
以2,4-二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DCQAL)为模板分子,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得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研究了功能单体、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摩尔比、交联剂用量及吸附液添加剂等对MIPM识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碱性的DCQAL,采用酸性功能单体制得的MIPM可与之形成较强的氢键从而显示出较好的识别性能,以4-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或2,3-二甲基喹喔啉为竞争分子,其分离因子分别达1.83和2.02;增加交联剂的用量可增强印迹孔穴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识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摩尔比,能使更大比例的功能单体在MIPM中形成有序的排列,使MIPM呈现更好的识别效果;吸附液中添加少量的三乙胺(含量小于0.1%)可减弱MIPM的非特异性吸附,从而提高其识别能力.
郑细鸣涂伟萍
关键词:分子印迹微球喹唑啉
柚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被引量:13
2006年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粒,并以其为种球,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得了单分散柚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考察了溶胀比、水油比、溶剂种类及交联剂用量等对MIPMs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MIPMs的分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当用1.50μm的聚苯乙烯为种球,环己醇或氯仿为溶剂,20mmol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水油比为7:1,溶胀比控制在27~60之间时,可获得一系列粒径在4.5~6.0μm单分散的MIPMs。制得的MIPMs对模板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吸附能力,以槲皮素为竞争底物,其分离因子达1.96。
郑细鸣涂伟萍
关键词:分子印迹微球柚皮素
喹唑啉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吸附特性被引量:10
2006年
以2,4-二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DCQAL)为模板分子,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匀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 IPM s),并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功能单体、三乙胺及水对M IPM s吸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微球的识别性能。制得的M IPM s主要靠氢键作用吸附与识别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与模板分子间能产生较强的氢键作用,以其为功能单体制得的M IPM s具有较好的吸附与识别性能,其高亲和力与低亲和力结合点的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17.53μmol/g和117.02μmol/g,以4-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CQAL)为竞争底物,其分离因子α达1.78。往吸附液中添加三乙胺或少量水会减弱M IPM s的吸附能力。
郑细鸣涂伟萍
关键词:分子印迹喹唑啉
沉淀聚合法制备窄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co-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功能聚合物微球被引量:7
2009年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共聚单体,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不同交联度的窄分散聚合物微球,考察了共聚单体对聚合物微球粒度、分散性以及产率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对微球进行了表征,SEM结果显示当EGDMA的比例在40mol%~70mol%之间时,可得到单分散的poly-(GMA-co-EGDMA)微球.
蒋旭红涂伟萍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7年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分子识别效率高且便于控制粒径大小和功能设计等优点,近年来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溶胀悬浮聚合法、沉淀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和表面聚合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蒋旭红涂伟萍
关键词:分子印迹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分子识别
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点的选择性修饰被引量:2
2008年
以槲皮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并以重氮甲烷为修饰剂,对MIP的结合点进行了选择性修饰,探讨了模板分子浓度、溶剂及重氮甲烷用量等对修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性修饰能明显提高MIP的识别能力与吸附速度,以柚皮素为竞争分子,分离因子可从修饰前的1.60提高到修饰后的3.06,吸附平衡时间从修饰前的100 min降低至修饰后的60min;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模板分子浓度,增大重氮甲烷用量,采用形成氢键能力较弱的溶剂,均能提高修饰效果。测定了修饰前后MIP中不同结合点吸附过程的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化,从热力学角度对修饰效果和修饰机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郑细鸣涂伟萍
关键词:分子印迹槲皮素修饰热力学
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被引量:15
2007年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微米级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微球(PS)。以制得的PS为种球,柚皮素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Bs)。研究了溶胀比及环己醇用量对MIPBs粒径及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粒径为1.50μm的PS作种球,且溶胀比控制在27~60时,可以制得粒径在4.5μm^6.0μm单分散的MIPBs;随着环己醇用量的增大,MIPBs球形更加规则、表面更加光滑。氮气吸附测量结果表明,制得的MIPBs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的聚合物。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MIPBs存在一类等同的结合位点,其平衡离解常数Kd和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分别为8.61mmol·L-1和48.50μmol·g-1。制得的MIPBs对模板化合物柚皮素显示出较高的选择性,以槲皮素为竞争底物,其分离因子达1.96。
郑细鸣涂伟萍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柚皮素无皂乳液聚合
丙烯酸酯类反应性微凝胶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被引量:1
2010年
选用长疏水链的丙烯酸酯分散稳定剂,采用自稳定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球形丙烯酸酯类反应性微凝胶颗粒。研究结果表明,当自分散稳定剂丙烯酸十八酯(ODA)用量为30mol%~40mol%,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用量为5mol%时得到平均粒径在25nm左右的球形微凝胶颗粒。由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结果可知,选用不同的单丙烯酸酯单体,可获得在室温下为橡胶态或玻璃态的微凝胶颗粒;且制备的反应性微凝胶是环氧828/间苯二胺(EPON828/MPDA)体系的一种有效增韧剂,含有环氧基团的微凝胶颗粒,增韧效果最好,同时环氧树脂的热性能得到提高。
张静涂伟萍杜敏
关键词:丙烯酸酯类反应性微凝胶结构性能粒径环氧树脂增韧
自交联丙烯酸酯类反应性微凝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英文)被引量:1
2006年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自交联丙烯酸酯类反应性微凝胶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条件对聚合反应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大乳化剂SDS/OP-10的用量或加快预乳化单体的滴加速度时,聚合反应稳定性增加;随着引发剂过硫酸钾(KPS)、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MA)和单体用量的增加,微凝胶颗粒分子间的交联反应增强,聚合反应稳定性下降。加入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酸(AA)都能使聚合反应的稳定性增强,随着MAA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稳定性呈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当所加入的SDS/OP-10质量分数为3%-4%、KPS为0.4%-0.6%、TMPTMA为1%-3%、MAA不超过3%及单体为30%-40%,预乳化单体滴加速率为20-30mL/h时,聚合过程的稳定性最好。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可知,通过优化聚合条件,得到了含有官能性环氧基和羧基的丙烯酸酯类反应性微凝胶乳液。
张静涂伟萍
关键词:丙烯酸酯反应性微凝胶乳液稳定性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热力学与物理表征及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一种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和识别能力的高分子功能材料。文中从印迹聚合物预聚复合物的形成,聚合过程中印迹网络的构成以及聚合后的吸附性能及吸附位点等几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热力学、物理表征和模拟在分子印迹聚合物理论研究中的进展。
蒋旭红涂伟萍
关键词:分子印迹分子识别热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