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4058)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1
相关作者:张雁滨蒋骏郭斌顾升宇徐锐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地震观测
  • 2篇信号
  • 2篇震颤
  • 1篇信号分析
  • 1篇信号识别
  • 1篇震前
  • 1篇欧亚
  • 1篇欧亚大陆
  • 1篇气旋
  • 1篇强震
  • 1篇强震前
  • 1篇温带气旋
  • 1篇慢地震

机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作者

  • 3篇蒋骏
  • 3篇张雁滨
  • 2篇顾升宇
  • 2篇郭斌
  • 1篇李才媛
  • 1篇唐焱
  • 1篇王朝
  • 1篇徐文杰
  • 1篇朱健
  • 1篇徐锐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被引量:23
2013年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强震区的慢地震?是否是地震前兆?或为其它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多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昆仑山强震前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所观测的震颤波信号的特征、持续时间、震颤波强度变化与大规模大气运动的关系、信号强度随观测空间的衰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在昆仑山强震前观测到的震颤波由两个信号组成,其中11月10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5~0.22Hz(周期约4~7s)、持续时间在10—13日的震颤波,主要由同时间段内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强台风玲玲(Ling Ling)引发;而11月11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0.13Hz(周期7~10s)、持续时间在11—12日的震颤波,不是来自昆仑山强震区的慢地震,而是由来自欧洲北部及欧亚大陆的强温带气旋引发.
张雁滨蒋骏李才媛唐焱朱健徐锐
关键词:地震观测温带气旋
大陆地震观测中连续震颤波信号的定位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大陆地震观测中的连续震颤波,根据其信号特征和观测特点,在准确识别震颤波信号、提高信噪比、缩小信号范围等原则基础上,参考国际上对间歇式震颤的定位方法,对信号的识别、处理及定位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改进,提出对这类信号采用的定位技术和方法流程,并应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地震观测中几个由台风引发的连续震颤波信号进行定位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和方法是可行的,其定位结果合理可信。
张雁滨蒋骏郭斌顾升宇徐文杰王朝
关键词:地震观测信号识别
北欧气旋风暴与欧亚大陆的震动
2017年
全球地震台网(GSN)及中国地震台网(CENC)的地震观测数据分析表明:由北大西洋、北冰洋等海域进入北欧的强冷涡气旋(北欧风暴)能引发与其过程相关联的震动,其中由挪威海登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气旋风暴引发的震动波,几乎可以被整个欧亚大陆的地震仪观测到,该震动主要包含两个信号:一个主频为0.15~0.25 Hz(周期约4~7 s);而另一个是主频为0.08~0.12 Hz(周期8~12 s)的面波信号,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产生机理.不同海域和地区的风暴引发的震动信号存在差异,与气旋运动路径经过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关,气旋经过的浅海区域、海水深度、登陆地点的地形以及气旋的结构、观测点相对气旋的分布等因素决定了气旋在运动中激发有独特的震动信号.地震观测可以监测气旋在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助于探索气旋运动过程中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对气旋的影响.
张雁滨蒋骏郭斌顾升宇
关键词:欧亚大陆地震观测信号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