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SW-01-08)

作品数:16 被引量:369H指数:10
相关作者: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吕晓霞李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沉积物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6篇生物地球
  • 5篇生物地球化学
  • 3篇有机碳
  • 3篇再悬浮
  • 3篇化学特征
  • 3篇海洋沉积
  • 3篇海洋沉积物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早期成岩
  • 2篇早期成岩作用
  • 2篇中国海
  • 2篇中国海洋
  • 2篇生物地球化学...
  • 2篇柱状沉积物
  • 2篇无机碳
  • 2篇南黄海
  • 2篇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6篇宋金明
  • 7篇李学刚
  • 6篇袁华茂
  • 5篇吕晓霞
  • 5篇李宁
  • 3篇李鹏程
  • 3篇詹天荣
  • 3篇王丕波
  • 3篇郭占勇
  • 3篇戴纪翠
  • 2篇郑国侠
  • 2篇马红波
  • 2篇高学鲁
  • 1篇牛丽凤
  • 1篇张乃星
  • 1篇李凤业
  • 1篇孙云明
  • 1篇徐亚岩
  • 1篇贺志鹏
  • 1篇张英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年份

  • 5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口外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表征被引量:6
2004年
为了评价黄河口外石油开发区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特征,本文根据2002年9月航次所取得的黄河口外41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了该区沉积物氧化还原特征参数Fe3+,Fe2+ Fe3+/Fe2+及Eh,Es和有机碳、氧化还原度(ROD)等的分布特征,以及这些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Fe3+,Fe2+,Fe3+/Fe2+及Eh,Es和有机碳、氧化还原度(ROD)等在表层沉积物中各站之间的差别不大.Fe3+和Fe-在0~40 cm深度范围内变化比较复杂,40 cm以后变的相对比较稳定.而Eh和Es有随深度减小的趋势,ROD在整个研究区都小于1,有机碳的含量高于整个渤海的平均值.综合所有氧化还原特征参数的特征,可确认该区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为还原性,该还原性特征主要是由有机碳控制的,而活性铁的贡献不明显.
李学刚宋金明吕晓霞袁华茂詹天荣李宁
关键词:氧化还原环境
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被引量:8
2006年
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的结合强度,运用连续浸取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成5种不同的形态:NaCl相、氨水相、NaOH相、盐酸羟胺相、HCl相。并以渤海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为例,探讨了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辽东湾不同层次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比较明显:氨水相>盐酸羟胺相≈盐酸相>NaOH相>NaCl相。氨水相、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碳的绝大部分,大于80%;NaCl相和NaOH相无机碳只占总无机碳的一小部分。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受沉积环境如pH、Eh、Es、含水率、Fe3+/Fe2+、有机碳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NaCl相无机碳受pH、Eh影响较大;氨水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Fe3+/Fe2+、pH、Eh控制;NaOH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Eh和pH控制;盐酸羟胺相无机碳主要受含水率、Eh、有机碳的影响;HCl相无机碳的控制因素和盐酸羟胺相的相似,但它受pH和Eh的影响更显著。虽然有机碳和各个形态的无机碳都呈负相关关系,但它对每一形态的影响都不相同,其作用受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环境的氧化能力越强,pH值越小,越不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有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环境的还原能力越强,pH值越大,越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不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辽东湾沉积物的弱氧化-还原环境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
牛丽凤李学刚宋金明袁华茂李宁戴纪翠
关键词:影响因素沉积物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被引量:161
2003年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进行了研究,估算了各形态氮对沉积物-海水界面循环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氮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TN)的比例为30.85%,其中IEF-N、CF-N、IMOF-N和OSF-N所占比例分别为3.67%、0.31%、0.42%和26.45%,其分布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控制因素亦不同;各形态氮释放的顺序与其在沉积物中结合的牢固程度一致,对界面循环的相对贡献随时间尺度发生变化,绝对贡献的大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储存量大小一致,为OSF-N(84.6%)>IEF-N(13.0%)>IMOF-N(1.4%)>CF-N(1.0%);非转化态氮占TN的69.15%,其中约有49%是由于粒度因素所致。
马红波宋金明吕晓霞袁华茂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
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的分析被引量:22
2006年
从剖析表征沉积环境演变的生物学、地质动力学以及地球化学指示因子入手,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研究的进展,揭示了诸如有孔虫、沉积物粒度、生源要素、污染物及有机质等众多指示因子以及它们的相关组合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综合分析表明,胶州湾沉积速率较低,属于缓慢淤积的海湾,是一个典型的潮汐汊道系统。胶州湾的沉积环境演变分为4个阶段:陆相、三角洲沼泽相、海陆过渡相和海湾相。在过去的50 a中,特别是近20 a来,由于受人类活动与工业排污的影响,胶州湾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海域面积大大减少,陆源输入已经成为胶州湾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沉积速率不断增加,局部海域特别是河口附近污染加重。这些变化都是通过各种生物、地质动力和地球化学因子来综合体现的。
戴纪翠宋金明郑国侠
关键词:沉积环境
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被引量:15
2006年
宋金明徐亚岩张英李学刚袁华茂
关键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全球生态系统地球系统
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的无机氮在扰动情况下的行为特征被引量:3
2005年
模拟了海洋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海水中NH4+-N、NO3--N浓度的贡献.通过实验,观察到海水中NH4+-N的浓度与沉积物和海水的混合比例成负相关.在不同振荡速率的试验中,60r/min振荡速率下的NH4+-N浓度逐渐降低到三种速率中的最低,120r/min振荡速率下的NH4+-N浓度升至最高.所选海区的沉积物在再悬浮过程中细粒径沉积物对上层水体NH4+-N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中粒径沉积物、粗粒径沉积物.海水中NO3--N的浓度与混合比例和振荡速率均成负相关.粗、细粒径沉积物在试验过程中对水体的贡献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中粒径沉积物对水体的贡献要大于粗、细粒径沉积物的贡献.再悬浮过程中沉积物对海水中NO3--N、NH4+-N的贡献主要来源于KCl浸取态氮和HAc-NaAc浸取态氮.
王丕波宋金明郭占勇李鹏程
关键词:沉积物氨态氮硝酸态氮再悬浮
南黄海表层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6
2005年
南黄海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浸取氮(SOEF-N) ]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其中SOEF-N是3种粒级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形态,IEF-N是可转化无机氮中的主要存在形态,也是最易参与循环的形态.当同一粒级沉积物中的可转化不同形态氮都能参与循环时,它们对氮循环的相对贡献从大至小依次为SOEF-N>IEF-N>SAEF-N>WAEF-N.对于不同粒级的沉积物来说,细粒级沉积物中的可转化不同形态氮的绝对含量最高,粗粒级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绝对含量最低;如果沉积物中3种粒级组分所占的份额相同,那么细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量占总可转化氮的60%,是中粒级中的2倍,粗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近7倍,即细粒级沉积物对氮循环的可能贡献最大.随着沉积物粒级的由粗到细,沉积物中可转化有机氮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而无机氮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
吕晓霞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詹天荣李宁高学鲁
关键词:沉积物粒级氮循环
海洋表层沉积物再悬浮的诱因及其对生源要素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1
2005年
王丕波宋金明郭占勇李鹏程
关键词:颗粒物质沉积物再悬浮
新的痕量同位素示踪剂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2年
最近,用高精度多通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某些过渡金属,如Mo,Fe,Cu,Zn等同位素的组成,表明它们可作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剂。现有的研究文献表明,Mo的同位素可用于古氧化还原环境研究,初步结果显示,海水中δ97/95Mo的变化与海洋有氧与缺氧沉积物有直接的关系,可记录缺氧沉积物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可用δ97/95Mo的收支来估算从陆地进入海洋中Mo的通量和全球Mo同位素的收支;Fe同位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海洋生物生产力的水平,其丰度也对气候变化有影响,但生物与非生物过程都可引起铁同位素的分馏,其δ56/54Fe的变化都可达1‰,所以Fe同位素不能单独用来界定地质记录的Fe参与的过程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控制;Cu,Zn的同位素也被用来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剂,但目前报道不多。综述了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展,集中阐述了同位素示踪样品的制备、纯化与测定方法、同位素在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这一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
宋金明李凤业李学刚李宁
关键词:过渡金属全球变化生物地球化学钼同位素
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被引量:27
2002年
阐述了1998-2002年期间中国海洋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3个主要进展部分:(1)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过程;(2)海水中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入海河流流域土壤和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海洋与陆地容纳了近一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另外的50%被释放到大气中,海洋在缓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的。海洋储有的碳主要以无机碳的碳酸盐(CO32-)和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存在。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泵的作用驱动大气CO2进入海洋,在表面混合层中,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CO2不断被转化成有机碳和生物碳酸盐,并进一步从表层CO2向深层转移,形成了海洋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海洋水体中碳循环过程受到河口与近海碳的形态、转化、分布、迁移和生物生产过程等影响,海洋生物泵明显影响着海洋对空气中CO2的容量。春季和冬季东中国海皆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夏季皆为二氧化碳的源,秋季渤海与北黄海为二氧化碳的汇,南黄海与东海是二氧化碳的源。入海河流流域土壤、非入海河流流域的土壤和海洋沉积物在碳的来源、分布、含量及其迁移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孙云明宋金明
关键词: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二氧化碳土壤沉积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