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11700)

作品数:31 被引量:905H指数:18
相关作者:张群张士诚刘洪林李贵中王红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8篇矿业工程
  • 4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2篇煤层气
  • 5篇煤成气
  • 5篇
  • 4篇盆地
  • 4篇沁水盆地
  • 4篇煤层
  • 4篇孔隙
  • 3篇地质
  • 3篇渗流
  • 3篇气藏
  • 2篇地质条件
  • 2篇压裂
  • 2篇渗透率
  • 2篇渗透性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数值模拟研究
  • 2篇双重介质
  • 2篇水文地质
  • 2篇水文地质条件
  • 2篇气藏数值模拟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煤炭科学研究...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联煤层气有...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投新集能源...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张群
  • 3篇同登科
  • 3篇王红岩
  • 3篇张培河
  • 3篇李贵中
  • 3篇刘洪林
  • 3篇张士诚
  • 2篇柳少波
  • 2篇宋岩
  • 2篇张庆玲
  • 2篇桑树勋
  • 2篇朱炎铭
  • 2篇崔永君
  • 2篇张新民
  • 2篇张遂安
  • 2篇唐家祥
  • 2篇苏现波
  • 2篇李建武
  • 2篇张井
  • 1篇叶建平

传媒

  • 25篇天然气工业
  • 3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中国煤层气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4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阶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02
2005年
煤阶是煤层气的生成和煤的吸附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煤层气含量起控制作用。文章根据相 关文献中的吸附资料和实测数据,系统探讨了平衡水分下煤的吸附能力与煤阶的关系。指出随煤阶的增高煤的吸 附能力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快速增加阶段(Ro<1.3%)、缓慢增加阶段(Ro介于1.3%~2.5%)、达到极大值阶段 (Ro介于2.5%~4.0%)和降低阶段(Ro>4.0%)。这种变化与煤化作用跃变完全对应,煤化作用控制了煤的孔隙 度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而控制了煤层气的赋存空间和煤的亲甲烷能力。
苏现波张丽萍林晓英
关键词:煤成气煤化孔隙度表面性质
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序列划分初探被引量:10
2005年
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是探索煤层气成藏规律、进行煤层气资源和选区评价、制定科学的煤层气勘探 程序、提高煤层气勘探成功率的基础。中国煤层气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富集单元研究对中国煤 层气的勘探评价尤为重要。据煤层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我国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建立了我国煤层气富集单 元划分系列,将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含气区、含气盆地、富气区、富气带和煤层气藏(田)五级。
赵靖舟时保宏
关键词:煤成气
煤层气向斜控气论被引量:62
2005年
煤层气富集规律的研究贯穿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始终,融合了煤田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流体力学 等学科。文章从向斜部位煤层气富集的实例研究出发,深入分析了向斜部位煤层水对煤层气的作用机理以及应力 性质在褶皱部位的表现特征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向斜部位的煤层水具有向心流动机制,流速缓慢,溶解气不因水 的流动而大量散失;另一方面,向斜部位煤层水矿化度高,减小了煤层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对煤层气起到一定 的封堵作用;向斜构造的两翼与轴部中和面以上表现为压应力,顶板与煤层断裂或裂隙不发育,阻止了煤层气向上 逸散,有利于煤层气在此部位的富集。最后从煤田生产资料实践证实了向斜部位煤层气富集这一理论,对煤层气 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贵中王红岩吴立新刘洪林
关键词:煤层气
煤层气可采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潘庄井田为例被引量:27
2006年
文章对常规煤层气可采性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方法适用的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煤层气的可采性需要在地质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主要控制性地质因素及其有效配置。多因素加权分析法与储层数值模拟法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煤层气可采性评价方法。并以潘庄井田为例,在系统分析了影响煤层气可采性主要地质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煤层气可采性的综合评价。
张培河张群王宝玉李国富田永东
关键词:煤层气可采性
不同煤级煤对CH_4、N_2和CO_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被引量:60
2005年
文章通过对长焰煤、气煤、焦煤和无烟煤分别吸附CH4、N2和CO2单组分气体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煤 级煤吸附3种单组分气体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差异性,发现CO2/CH4和CH4/N2值随煤级和平衡压力的变化而变 化,并非简单的2倍关系。之后评价了几种常用吸附模型模拟煤吸附不同气体的效果,所选模型包括Langmuir方 程、BET方程、D—A方程和D—R方程,优选出了更适合于描述煤吸附气体行为的吸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n=1 时的D—A方程更适合于描述煤吸附CH4行为,Frendulich方程和Henry方程则适合于描述低煤级煤吸附N2行为, 而所选用的模型都不能合理解释无烟煤吸附CO2的等温线在高压时出现的上翘现象。研究成果在煤层气的资源 评价、产能预测、注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以及CO2在煤层中的封存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崔永君张群张泓张庆玲
关键词:长焰煤气煤焦煤CH4N2
沁水盆地煤岩高温高压实验变形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沁水盆地煤岩样品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煤级的煤岩,在其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煤岩强度 即表现出一致性又显现出差异性。而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对于煤岩强度的影响,温度效应要高于压力效应。在 一定的温压条件下(300℃/300MPa),中煤级煤应力强度低于高煤级煤的应力强度;高煤级煤惰质组含量低的煤 岩应力强度最小。煤岩的脆—韧性转变发育于200℃/200MPa和300℃/300MPa之间,此时煤储层的孔隙率在 减小,同时产生了一些裂隙,增加了煤储层的渗透性。文章试图结合煤岩显微组分、渗透率和比表面积等测试结 果,探讨煤岩变形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杨光刘俊来马瑞
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岩温度效应压力效应显微组分
变形介质煤层气不稳定渗流问题被引量:23
2005年
由于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体容易变形,传统的煤层气井各种测试问题的数学模型都假设渗透率为 常数,这对于变形介质煤层的压力空间变化和瞬时变化将产生较大误差.通过考虑煤层的双重介质特征和煤层气 的吸附特征及介质的变形,引入渗透率模数建立了变形双重介质非稳态渗流模型。渗透率依赖于孔隙压力变化的 流动方程是强非线性的,对于双重介质非稳态渗流模型采用正则摄动法和Laplace变换进行求解,并通过拉氏数值 反演得到零阶摄动解。对变形参数和双重介质参数变化时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用新模型绘制的典型压力 曲线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这些结果为煤层气藏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试井模型。
同登科刘珊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双重介质
煤层气解吸机理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针对不同饱和类型煤层的特点及临界解吸压力在地层压力上升、下降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建立了煤 层气解吸过程的数学模型。模型能够反映气体解吸的真实情况。利用此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通过实例,计 算分析了煤层气解吸的主要机理:超饱和煤层是游离气和气体解吸的累加作用;饱和、欠饱和煤层在开采过程中控 制区域内两相区逐渐扩大;欠饱和煤层高于临界解吸压力的区域没有解吸,造成产量低下。
张冬丽王新海
关键词:煤层气数值模拟地层压力
沁水盆地中南部上主煤层超压史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为研究煤层气地质演化历程中的超压现象,建立了煤层气地质演化史模型并对沁水盆地中南部上主 煤层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区内上主煤层在燕山末期及以后确实存在超压现象,且主要分布在本区中部和 南部。超压的发育程度受构造演化史、埋藏史以及热史和煤系、煤层特征的控制和影响。超压与煤层气富集的关 系较为复杂,在超压与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和热史形成适当时空配置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形成煤层气的富集。
韦重韬秦勇满磊
关键词:煤层气超压沁水盆地数值模拟
复赛谱域提取混合相位子波的方法被引量:19
2005年
为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相位地震子波提取方法。相同振幅谱、不同 相位谱的地震子波分别对应不同的最大和最小相位分量。在复赛谱域,遵照一定的规则,子波振幅谱可以分割为 两部分,其分别对应于子波的最大和最小相位分量,分割比例的不同决定了子波不同的相位,由此可以得到最大相 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零相位子波和一系列混合相位子波。根据地震记录信噪比谱的情况,设定地震记录的希望 输出子波,对地震记录进行确定性子波反褶积。依据反褶积后地震记录方差模大小和分辨率情况,最终从一系列 相同振幅谱不同相位谱子谱集合中确定理想的混合相位子波,通过确定性子波反褶积达到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的 目标。对理论合成地震记录和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了子波提取实验,并利用提取的地震子波对地震资料进行了提高 分辨率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李国发彭苏萍高日胜何兵寿赵国平
关键词:混合相位子波地震勘探振幅谱反褶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