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0ZR1439300)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魏锐利程金伟沈亚高连娣王浩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评估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PG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IOP)效果。方法全面收集评价NPGS治疗原发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IOP下降百分比和IOP达标率。应用多功能meta分析软件2.0版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合并评价量。结果术后2年,与小梁切除术(TE)相比,深层巩膜切开术(DS)、黏小管切开术(VCO)的降眼压作用均相对较低,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5.2%(DS)、30.2%(VCO)、45.6%(TE)。术中加用植入物及丝裂霉素C(MMC)均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术后2年的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1.1%和41.7%。术后4年,DS、VCO、TE的IOP达标率分别为35.4%、22.7%、47.6%;DS加用植入物和MMC的IOP达标率分别为64.6%、52.1%,高于单纯DS。NPGS并发症的发生率较TE低。结论常用的NPGS(DS和VCO)能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也比TE少,但是NPGS的降眼压作用要比TE为低。术中加用植入物、MMC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
- 高连娣葛轶睿程金伟沈亚王浩魏锐利
- 关键词:开角型青光眼眼压META分析
- 细胞因子对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 2012年
- 手术后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白细胞介素(IL-1)和干扰素(INF)等参与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化过程的调控。目前已研制出多种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治疗性干预措施,在预防青光眼手术滤过通道瘢痕化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参与调控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化的细胞因子以及针对性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 李维娜程金伟魏锐利
-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细胞因子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对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经筛选后共有8项临床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比较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与未使用丝裂霉素C的眼压下降百分比、治疗完全成功率、治疗总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指标。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12、24、36个月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与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眼压下降百分比的加权均数差分别为5.24%(95%CI,-3.24~13.72)、8.31%(95%CI,4.33~12.30)、9.56%(95%CI,4.88~14.24)、14.45%(95%CI,9.02~19.88),除术后6个月外的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的治疗完全成功率较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增加,治疗完全成功率的合并风险差在术后6、12、24、36个月分别为1.16(95%CI,1.05~1.27)、1.20(95%CI,1.05~1.38)、1.30(95%CI,1.05~1.61)、1.36(95%CI,1.06~1.73),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改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疗效,而且耐受性良好。
- 沈亚高连娣程金伟蔡季平李由魏锐利
- 关键词:开角型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丝裂霉素C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