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2707)

作品数:9 被引量:69H指数:6
相关作者:詹红生林勋庞坚陈博王辉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颈椎
  • 3篇腰椎
  • 3篇手法
  • 3篇椎骨
  • 3篇椎骨错缝
  • 3篇骨错缝
  • 2篇整骨
  • 2篇治疗神经根型...
  • 2篇神经根
  • 2篇神经根型
  • 2篇神经根型颈椎...
  • 2篇中医
  • 2篇颈椎病
  • 2篇根型颈椎病
  • 2篇扳法
  • 1篇动力学参数
  • 1篇对照临床研究
  • 1篇旋转手法
  • 1篇血浆
  • 1篇血浆黏度

机构

  • 9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中医药...

作者

  • 9篇詹红生
  • 6篇陈博
  • 6篇庞坚
  • 6篇林勋
  • 3篇王辉昊
  • 3篇石印玉
  • 3篇张旻
  • 3篇程英武
  • 3篇张明才
  • 3篇孔令军
  • 2篇沈知彼
  • 2篇邓真
  • 2篇王宽
  • 2篇陈威烨
  • 1篇梁飞凡
  • 1篇常跃文
  • 1篇王建平

传媒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中医正骨
  • 2篇中国骨伤
  • 2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可靠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结合1例颈椎曲度变直患者和1例颈椎反弓患者的颈椎CT图像,建立曲度变直颈椎有限元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颈椎有限元模型(反弓模型)。模拟右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分别加载于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观察3种模型椎间盘、韧带、关节软骨和终板的应力特征。结果:(1)颈椎椎间盘应力分布。正常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6~7)和C_7T_1椎间盘右侧纤维环,变直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椎间盘左侧纤维环,反弓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C_(3~4)、C_(4~5)椎间盘右侧纤维环;3种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均集中于下段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其中正常模型最高应力集中于C_6~C_7右侧钩椎关节处,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最高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C_7~T_1左侧钩椎关节处和C_5~C_6左侧钩椎关节处;反弓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2)颈椎主要韧带应力分布。正常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C_2~C_3、C_3~C_4、C_4~C_5双侧关节囊韧带及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C_3~C_4右侧关节囊韧带;变直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寰枕后韧带、前纵韧带(寰枕节段)、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齿突尖韧带;反弓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颈段右侧关节囊韧带、上颈段左侧关节囊韧带、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寰枕后韧带。(3)颈椎关节软骨应力分布。3种模型关节软骨应力均主要集中于寰枕关节两侧,最高应力均集中于寰枢关节软骨,正常模型和反弓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右侧,变直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左侧;反弓模型关节软骨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4)颈椎终板应力分布。正常模型
沈知彼王辉昊王宽邓真陈威烨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扳法
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的动力学参数在体测量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动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招募34名无明显手法治疗禁忌证的健康志愿者,男29名、女5名,年龄(22.30±4.60)岁。由同一位操作者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石氏伤科颈椎定位(C_5棘突)旋转扳法操作,左右两侧各操作1次。手法操作前,分别在受试者C_5棘突两侧和双侧颏结节处粘贴测力片。采用Runinsense运动力学测量系统记录测定的力-时间曲线图,通过分析力-时间曲线图获取预载荷、载荷峰值、扳动力、扳动时间和施术时间等动力学参数。结果:34名受试者全部完成试验,未发生不良事件。左右两侧施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362.65±559.28)ms,(2 403.24±645.33)ms,t=3.591,P=0.631]。C_5棘突左侧的预载荷、扳动力均大于右侧[(7.84±4.03)kg,(6.42±3.20)kg,t=3.374,P=0.042;(6.93±3.21)kg,(6.90±2.36)kg,t=3.363,P=0.049];C_5棘突两侧的载荷峰值、扳动时间比较,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78±4.78)kg,(13.33±4.50)kg,t=3.202,P=0.069;(159.12±34.50)ms,(148.82±33.00)ms,t=3.271,P=0.056]。左侧颏结节处的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大于右侧[(7.68±2.90)kg,(6.68±2.82)kg,t=3.025,P=0.034;(4.49±2.10)kg,(3.42±2.03)kg,t=3.403,P=0.017],扳动时间小于右侧[(165.59±33.59)ms,(182.94±55.21)ms,t=3.786,P=0.025];双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1.29)kg,(3.27±1.30)kg,t=3.423,P=0.067]。C_5棘突左侧的扳动时间比右侧颏结节处的扳动时间短(t=3.356,P=0.042),C_5棘突右侧的扳动时间比左侧颏结节处的扳动时间短(t=3.307,P=0.038)。左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时,C_5棘突左侧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呈正相关(r=0.747,P=0.000);载荷峰值与扳动力呈正相关(r=0.551,P=0.003);C_5棘突左侧其他动力学参数相互之间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右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呈正相关(r=0.756,P=0.001;r=0.413,P=0.023);载荷峰值与
邓真王辉昊王宽沈知彼陈威烨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扳法
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5年
对近年来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对常用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以及目前的主要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梁飞凡詹红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
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血浆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单纯固定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旋转固定组和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单纯固定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分别于固定后1周、4周、8周和12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浆黏度变化。结果:固定4周和8周之后,旋转固定组和单纯固定组大鼠的血浆黏度皆高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固定1周和12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骨错缝可引起大鼠血浆黏度的上升,导致血脉瘀阻。
陈博林勋庞坚孔令军詹红生程英武石印玉
关键词:气血理论血浆黏度
大鼠椎骨错缝模型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P物质含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6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Sham组大鼠不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只切开后缝合。分别于手术后1、4、8和12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结果:手术1、4、8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含量均低于Sham组大鼠(P〈0.05);手术1、4、8、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均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骨错缝可抑制下丘脑中P物质的镇痛作用,促进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的合成和传递,从而引起或加剧疼痛。
陈博林勋庞坚孔令军詹红生程英武石印玉
关键词:骨错缝下丘脑背根神经节P物质
大鼠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节点全血黏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腰椎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的变化,研究石氏伤科气血理论及骨错缝、筋出槽学说,揭示慢性脊柱病损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方法:将36只350~45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2只.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s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s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分别于固定后1、4、8和12周时,检测各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变化.结果:固定4、8周之后,RF组和SF组大鼠在高切(150/s)、中切(60/s)和低切变速率(10/s)下的全血黏度皆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12周后各组大鼠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骨错缝、筋出槽可导致大鼠全血黏度升高,增加血脉瘀阻的程度,从而进一步诱发或加重脊柱病损的发生.
陈博林勋庞坚孔令军詹红生程英武石印玉
关键词:腰椎椎骨血液黏度血瘀
红桂酊涂擦结合推拿手法改善膝骨关节炎疼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红桂酊涂擦结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改善膝骨关节炎疼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红桂酊结合手法治疗组(简称"联合组")、红桂酊涂擦组(简称"红桂酊组")和推拿手法治疗组(简称"手法组"),每组各30例。红桂酊组采用红桂酊涂擦治疗,手法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红桂酊涂擦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各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每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评价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于末次治疗后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3个月,3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3周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手法组(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红桂酊组、手法组(P<0.05),红桂酊组VAS评分低于手法组(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联合组VAS评分低于红桂酊组、手法组(P<0.05)。疗程结束后,红桂酊组、手法组、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4.07%、71.42%、93.33%,联合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红桂酊组、手法组(P<0.05),红桂酊组和手法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全程3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红桂酊涂擦结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安全性好,且能保持一定时期的疗效。
林勋陈博王建平庞坚张旻王辉昊常跃文张明才詹红生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推拿手法疼痛
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松解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旋转整复手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法治疗的安全性,采用Mc Gill疼痛量表(MPQ)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9.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Q感觉项与情感项总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全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手法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旋转整复手法通过纠正颈椎关节的"骨错缝、筋出槽"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安全性好。
林勋郑梦捷陈博张旻庞坚张明才詹红生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命质量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中医旋转整复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施以松解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旋转整复手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疗程为4周。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分析手法治疗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所有8个维度的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5个维度的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和情感职能(RE)7个维度的治疗前后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改善生命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林勋郑梦捷陈博张旻庞坚张明才詹红生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生命质量手法治疗旋转手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