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QN-240)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刘海洲崔海妍更多>>
相关机构:商丘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大我
  • 1篇当下意义
  • 1篇杜甫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功能
  • 1篇政治文化
  • 1篇政治文化传统
  • 1篇中国文学
  • 1篇时代诉求
  • 1篇史剧
  • 1篇世纪中国文学
  • 1篇诉求
  • 1篇女神
  • 1篇人格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巨人
  • 1篇历史教训
  • 1篇历史剧
  • 1篇立国

机构

  • 6篇商丘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刘海洲
  • 1篇崔海妍

传媒

  • 2篇文艺评论
  • 2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时代的反讽 人生的反思——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被引量:2
2011年
《李白与杜甫》在郭沫若一生的创作历程上是最费苦心、最令人不解的一部著作,该著既无前言,又无后记,关于这部书的创作情况后人知之甚少。关于这部书的创作时间,一说是从1967年酝酿到1969年写成,一说是在《英译诗稿》完成后,即开始本书的写作,到1970年初夏完成。这部著作正式出版于1971年10月,在当时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影响巨大,
刘海洲
关键词:《李白与杜甫》反讽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文化传统
2012年
由于文学的政治传统和20世纪中国的现实国情,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文学与政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不同的结缘方式,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政治文化理念、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特殊的审美风尚。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文化传统,使文学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和教化功能,但也对文学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伤害,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刘海洲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功能历史教训
《女神》中“大我”的双重时代诉求
2011年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刘海洲
关键词:《女神》立人立国
论郭沫若民族话语建构中的“人民本位观”被引量:3
2012年
在抗日民族话语的建构中,郭沫若顺应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逐步提出了"人民本位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促使郭沫若的文学观和批评准则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人民性。与此同时,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充分体现了"人民本位"的精神,重视"人的发现",尊重人的权利,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鼓动作用,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刘海洲崔海妍
关键词:民族话语历史剧
郭沫若的人格反思及其当下意义
2012年
郭沫若在20世纪中国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其文化巨人的地位。周扬曾对郭沫若说:"恩格斯曾经把歌德比喻为奥林普斯之神,我面前的这位老人不也可以比作泰山之神吗?两个文化巨人确有相似之处。
刘海洲
关键词:人格文化巨人恩格斯
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主张
2011年
20世纪20年代,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诞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革命文学的发展,郭沫若写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文章。他主要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革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艺家的思想转向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建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文学创作,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时代的局限,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主张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刘海洲
关键词:革命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