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820047)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海滢王立峰朱志峰刘洁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刑事
  • 2篇刑法
  • 2篇刑法学
  • 2篇罗马规约
  • 2篇基点
  • 2篇国际刑法
  • 2篇国际刑法学
  • 2篇法学
  • 2篇反腐
  • 2篇反腐败
  • 2篇犯罪
  • 2篇腐败
  • 2篇《罗马规约》
  • 1篇刑法学研究
  • 1篇刑事被害
  • 1篇刑事被害人
  • 1篇刑事被害人国...
  • 1篇刑事被害人救...
  • 1篇刑事被害人救...
  • 1篇刑事赔偿

机构

  • 9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省社会科...

作者

  • 9篇李海滢
  • 1篇王立峰
  • 1篇刘洁
  • 1篇朱志峰

传媒

  • 1篇长白学刊
  • 1篇当代法学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齐鲁学刊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法律科学(西...
  • 1篇刑法论丛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国际刑法学科发展的瓶颈与出路——以我国20所法学权威机构为调查对象被引量:1
2013年
国际刑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始终未获得应有的发展。这不仅桎梏了国际刑法学研究的深入,而且严重影响国际刑法专业人才的质量。目前看来,制约国际刑法学科发展的瓶颈主要存在于学科定位、科研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后续人才储备等四个方面。其中,国际刑法学学科定位的摇摆不定是问题的根源,导致国际刑法学科研力量分散、课程设置杂乱;而培养体系的薄弱与混乱又再次引发国际刑法学后续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进而加剧对国际刑法学科发展的阻碍。
李海滢梁翔宇
关键词:国际刑法国际刑法学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理解析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与受贿罪是两个截然独立的罪名,又不属于职务犯罪的范畴,但在程序上却归人民检察院专属管辖。从身份犯的视角考察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其犯罪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同时不以被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是否知情为必要条件。而在对向犯的基点上,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对向行为犯罪化既符合对向犯的基本理论,又顺应我国当前的反腐需求,并有利于保持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均衡。
李海滢
关键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贿赂犯罪
以“寻租理论”为基点的反腐策略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近年来,寻租理论为我国探寻腐败根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反腐策略提供了新的维度,即规范政府职能,消除制度租金;强化监控机制,堵塞寻租渠道;完善惩戒制度,加大寻租成本。
朱志峰李海滢
关键词:反腐败租金寻租理论
《罗马规约》中的“间接正犯”与“指挥官责任”——以巴希尔案为研究视角被引量:2
2014年
国际刑事法院对现任苏丹总统巴希尔提起控诉并签发逮捕令,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国际刑事法院运用"间接正犯"作为唯一的责任理论,控诉巴希尔操纵下属实施犯罪行为,以此追究巴希尔的个人刑事责任。分析以往的案例,检察官更多地使用"指挥官责任"理论,以惩罚没有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但却负有责任的上级。实际上,《罗马规约》中的"间接正犯"与"指挥官责任"两者相互补充,在追究远离实际犯罪的幕后操纵者的个人刑事责任上,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法网。在巴希尔案中,检察官在积极适用"间接正犯"的同时,应适当的采用"指挥官责任",从而构成追究巴希尔刑事责任的双保险。
李海滢刘洁
关键词:《罗马规约》个人刑事责任间接正犯
试论国际刑事法院对维和人员犯罪的管辖被引量:4
2013年
联合国维和人员在维和过程中实施的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受援助国家或地区的平民的人权,而且损害了维和部队的整体信誉并给维和行动的未来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依据《罗马规约》,维和人员的犯罪行为可以构成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核心罪行,且不因其官方身份可能享有的豁免而影响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行使。但是,受补充管辖机制影响,国际刑事法院对维和人员犯罪的管辖存在诸多障碍,需要包括美国和安理会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积极合作。
李海滢
关键词:维和人员人权管辖《罗马规约》
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未来走向——以国家刑事赔偿、国家刑事补偿与刑事被害人救助关系辨析为进路被引量:11
2012年
从未来发展来看,背负更多政治使命和道义责任的中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产生只是权宜之计,建立包含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在内的《国家补偿法》,并使之与《国家赔偿法》并行呼应,才是我们期冀的国家救济体系的理想模式。但是,就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而论,我国眼下并不存在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无疑是时下中国最好的选择。在筹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时,应当首先厘清国家刑事赔偿与国家刑事补偿,以及国家刑事补偿中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与刑事被害人救助之间的关系,这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乃至相关立法体系的构建基点,也蕴涵着中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未来走向。
李海滢
关键词:国家刑事赔偿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刑事被害人救助
执法正义:法治政府的价值理念被引量:4
2012年
建设法治政府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建设,更要强化价值理念的认同。执法正义是法律正义的基本要义,也是法治政府的价值理念。政府执法的正义诉求源于行政执法的基本特点:自由裁量空间的存在、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直接交锋、执法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服务行政与人权保障的导向。比例原则、正当程序、诚实守信和民主参与是保障执法正义实现的正确途径。
李海滢王立峰
关键词:法治政府法律正义行政执法
中国反腐败对外刑事司法合作的拓展——对“中行开平案”与“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反思
2013年
"中行开平案"涉案金额巨大、"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涉案人数众多,使这两个案件备受国内外关注,其影响亦远远超出案件本身的刑事意义。两案虽然历时久远并颇具波折,但其经验为我国反腐败对外刑事司法合作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也给我们留下思索的空间。
李海滢
关键词:腐败刑事司法合作
国际刑法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以中国为基点的思索被引量:3
2012年
在历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兴起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繁荣之后,我国的国际刑法学发展已经步入一个"茫然"的"停滞"阶段。称之为"停滞",是因为我国当前的国际刑法学研究虽然从表面上看依然成果丰硕、欣欣向荣,但实际上已陷入空前的困境;冠之以"茫然",是因为学者们至今仍然陶醉在中国的国际刑法学研究"形势一片大好"的喜悦之中,对于浮华之下所隐藏的危机似乎丝毫没有觉察。因此,在当前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重新审视我国国际刑法学研究的现状,正视其间存在的学术困境,对于深化国际刑法学的研究、提升国际刑法学的学科地位、发挥国际刑法学的学科价值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李海滢
关键词:国际刑法国际刑法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