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820059)
- 作品数:8 被引量:82H指数:4
- 相关作者:梁平陈焘孔令章李庆保陈聪更多>>
- 相关机构:华北电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诉讼与诉讼外合意解纷机制衔接关系考察
- 关于人民调解的规范文件贯彻了司法最终救济的理念,但由于各地方纠纷解决需要的差异,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的诉讼外合意解决纠纷的机制,模糊了诉讼与诉讼外合意解决解决纠纷机制的关系。构建一个功能互补的纠纷解决的生态系统,必须在确立司...
- 孔令章李雷
- 文献传递
- 我国法院职能转型过程中的法理探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现代法院具有个案纠纷裁判、审判信息抽象化和司法规则创制3项基本职能,基于权力监督制约、公民权利保障、法律统一性、回应型司法等理论,结合矛盾纠纷的现代性与法律规范的固有局限、司法效能的现实困境之间的张力,对法院职能的现代转型进行法理探究,然后着重针对法院职能现代转型面临的主体合法性、司法权属性、民主正当性、司法政治化等论争予以理论释疑,以期更深层次地理解法院职能的现代性问题。
- 梁平陈焘
- 关键词:法院职能权力监督制约公民权利保障回应型司法司法权
- 民众上访的理性应对与治本之策——基于河北省深化“护城河工程”的调研
- 实证调研表明,河北省民众上访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绝大部分上访案件具有明确的利益指向性,其中因民事纠纷引发的上访案件占上访总量的66.88%,民事实体利益诉求是上访的重点;二是近60%的案件上访时长超过3年,陈年积案比例较大...
- 梁平陈焘
- 文献传递
- 能动司法理念下的法院调解
- 2013年
- 作为一种理念,能动司法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调解领域的能动司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以此为指导,需要秉承法治所应有的自由、公正、效益等基本价值,立足于现阶段纠纷特点和当事人的解纷需求,为人们提供一种以国家公权力为依托,以实体规范、程序运行、诉调对接为基本维度的法院调解机制。
- 梁平陈聪
- 关键词:法院调解能动司法诉调对接
- 劳动争议原因类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劳动争议的原因类型直接制约着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建设方向。劳动争议的实证考察表明,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以及经济补偿和赔偿纠纷是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类型。企业员工对劳动关系的认知以及企业对国家法令的认知是劳动纠纷发生的内在因素。基于此,未来的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改进方向须重视纠纷处理程序制度的完善以及企业内劳动关系争议预防性调解机制的制度建设。
- 梁平孔令章
-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动争议
- 1848-1938: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思想的理论考察被引量:1
- 2011年
- 1848年纽约州的《菲尔德法典》和1938年《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分别是美国历史上两次法典化运动的代表成果。成文化的法典分别遵循了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制度模式。通过对这两部法典制定背景和内容特点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思想由权利救济程序观向实用主义程序观变迁的路径,而这种程序法典编纂思想的转变,目的在于平衡社会多方面的价值需求。
- 孔令章
-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典化权利救济实用主义
- 论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构建被引量:34
- 2013年
- 知识产权纠纷具有高度复杂性、利益保护紧迫性和市场关联性等显著特征,其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构建应坚持注重效率、保密性、市场导向并兼顾消费者的利益。而单一的诉讼机制并不能完全满足当事人的上述解决纠纷需求,基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当事人程序主体性理论,应当不断发展和完善诉讼、仲裁、调解等多元机制,并建立程序引导、法院附设ADR、司法确认、保障促进、诉讼服务等配套机制,为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多元的纠纷解决途径。
- 梁平陈焘
- 关键词: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诉讼仲裁调解
- 农村纠纷中的实力博弈及其应对策略被引量:1
- 2013年
- 转型期,村庄内外纠纷主体间的实力博弈对纠纷解决的方式与结果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村内外存有着平衡纠纷主体实力的正常机制,黑恶力量介入或通过侵入农村基层政权破坏了农村纠纷解决的生态平衡。针对农村纠纷中的实力博弈出现的问题,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 李庆保梁平
- 关键词:纠纷解决农村基层治理
- 语义与实践: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进路探究被引量:29
- 2013年
- 总体上,法治文化既包括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和法律设施,又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更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以社会福祉、公平正义、法律至上、权力规制、权利保障、良法善治等为基本内容,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基础上形成的互动、互融、互补、互促的特色文化。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建设应当在文化自信、文化自主、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达到国情语境下的多元融合,其实践既依赖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共治,又需要通过优质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广泛的法治宣传教育,最终使法治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和自觉行为,内化为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 梁平
-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律文化人治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