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4-3)

作品数:8 被引量:172H指数:7
相关作者:郝明德单凤霞唐涛李芳林王改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省农机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小麦
  • 3篇秸秆
  • 2篇施肥
  • 2篇水土
  • 2篇水土流失
  • 2篇土壤
  • 2篇人工降雨
  • 2篇小麦产量
  • 2篇秸秆覆盖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降雨
  • 2篇降雨条件
  • 2篇长期施肥
  • 1篇氮磷
  • 1篇氮磷化肥
  • 1篇性状
  • 1篇演替
  • 1篇演替过程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吸收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长沙环境保护...
  • 1篇山西省农机局
  • 1篇长武县农业技...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8篇郝明德
  • 2篇唐涛
  • 2篇李芳林
  • 2篇单凤霞
  • 1篇许继光
  • 1篇谢佰承
  • 1篇洪坚平
  • 1篇危锋
  • 1篇庞玉辉
  • 1篇王改玲
  • 1篇李燕敏
  • 1篇张春霞
  • 1篇杨晓
  • 1篇张园
  • 1篇高长青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长期秸秆还田对黄土旱塬区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秸秆还田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4a的长期施肥,表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趋势;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富集效应较明显,长期施用秸秆能加快土壤有机质转化速率,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长期秸秆还田对剖面养分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养分含量呈现出减少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全磷含量在耕层较高,在80 cm土层形成最低值。
张春霞郝明德谢佰承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黄土旱塬
长期氮磷化肥配施对不同种植体系土壤交换性镁分布与累积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解不同种植体系对土壤交换性镁的影响,从陕西省长武县黄土高原长期定位试验站采集6个种植体系[小麦连作、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红豆草-小麦(2a)轮作、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的0~200cm土壤剖面样品,研究22年连续施用氮磷(NP)化肥下6个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与累积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发生淋溶累积现象,在60~100cm土层产生累积峰;交换性镁的累积峰值由高至低分别为:红豆草-小麦(2a)轮作263mg.kg-1、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255mg.kg-1、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250mg.kg-1、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248mg.kg-1、小麦连作244mg.kg-1、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243mg.kg-1;不同种植体系0~200cm土壤交换性镁的总累积量由高至低分别为:红豆草-小麦(2a)轮作6 152kg.hm-2、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5 855kg.hm-2、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5 853kg.hm-2、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5 755kg.hm-2、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5 740kg.hm-2、小麦连作5 347kg.hm-2。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与累积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作物和种植方式的不同引起的。
危锋郝明德
关键词:氮磷化肥交换性镁
人工降雨条件下秸秆覆盖减少水土流失的效应研究被引量:74
2008年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秸秆不同用量对径流、入渗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增加入渗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覆盖率大于40%条件下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但当覆盖度低于40%时对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不明显。在土壤含水量10%,降雨强度120mm/h的雨强条件下,秸秆覆盖能推迟起流时间1~15min,增加累积入渗量37%~113%,减少径流总量3%~40%,减少土壤侵蚀10%~80%。
唐涛郝明德单凤霞
关键词:人工降雨秸秆覆盖水土流失
黄土区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肥料配施不但可以大幅度增产,还可提高肥料的肥效,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小麦体内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单施N和M肥料的增产作用不明显,单施P小麦减产38%,NP配施或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以NPM处理的小麦最高,为5980.0kghm-2,比对照增产4436kghm-2,增幅287.31%。肥料间以氮磷肥的交互作用最明显,连应值最高,为3859.5kghm-2;氮磷肥配施还可明显提高氮肥和磷肥的肥效,但有机肥肥效则以NM配施最高。小麦的综合长势以NM配施最好,株高略低于NPM配施,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均有所增加;氮磷养分吸收总量以NPM配施为最高,钾养分吸收总量则以NM配施最高;氮收获指数以NM配施最高,为77%,磷收获指数以NP配施最高,为87%,钾收获指数以NP和NPM配施最高,为16%。
杨晓郝明德李芳林
关键词:小麦产量生育性状长期施肥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40
2011年
以1992年设置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为基础,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小麦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19.2%和27.6%;丰水年份增产率为5.2%和11.7%,而干旱年份增产率高达85.0%和97.6%,表现为实施保护性耕作年限越长、越是干旱,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果越显著。保护性耕作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和土壤贮水量,提高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但不利于有效磷含量的提高。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表层0—1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比传统耕作降低6.8和6.3 mg/kg,降低了56.1%和51.9%,应注意磷肥的施用。
王改玲郝明德许继光洪坚平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理化性质小麦产量
人工降雨条件下秸秆覆盖减少水土流失的效应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采用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秸秆不同用量对径流、入渗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增加入渗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覆盖率大于40%条件下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但当覆盖率低于40%时对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不明显。在土壤含水量10%,降雨强度120 mm/h的雨强条件下,秸秆覆盖能推迟起流时间1~15min,增加累积入渗量37%~113%,减少径流总量3%~40%,减少土壤侵蚀10%~80%,效果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加。
唐涛郝明德单凤霞
关键词:人工降雨秸秆覆盖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为了解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的籽粒灌浆特性,以此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主栽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灌浆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演替过程中,小麦籽粒千粒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平均灌浆速率逐渐增加,小麦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随之增加,长旱58的W0最大,达50.53 g。灌浆三阶段中,各阶段的灌浆速率表现为,V2>V1>V3。从灌浆持续时间看,T1和T2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变异系数较大,而T3和T相对稳定。从灌浆速率来看,V1、V2、V3、Vm、Va变异系数较大,灌浆速率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张园郝明德庞玉辉
关键词:小麦黄土高原沟壑区品种演替灌浆特性
黄土高原旱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有效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后土壤中特殊吸附性钾(SAK)和非特殊吸附性钾(NSAK)储量增加,但水溶性钾(WSK)和非交换性钾(NEK)则有明显的下降,单施N水溶性钾下降了48.24%,单施P下降32.32%,NP配施和NPK配施分别下降10.61%和17.93%,非交换性钾降幅为8.56%-24.91%。增施钾肥可以缓解因长期施肥作物生长所携出的钾素,增加耕层土壤中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及特殊吸附性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对速效钾的重要性依次为WSK〉NSAK〉SAK〉NEK,土壤速效钾与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呈显著相关,与特殊吸附性钾和非交换性钾无显著相关性。
李芳林郝明德李燕敏高长青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效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