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森科学研究基金

作品数:64 被引量:515H指数:14
相关作者:万琪汪兴伟刘海峰吴艳李家文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北京协和医院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细胞
  • 7篇慢传输型
  • 7篇慢传输型便秘
  • 7篇免疫
  • 7篇结肠
  • 7篇便秘
  • 6篇缺血
  • 5篇阴道
  • 5篇念珠菌
  • 5篇小鼠
  • 5篇淋巴
  • 5篇基因
  • 4篇血性
  • 4篇神经元
  • 3篇蛋白
  • 3篇蛋白质
  • 3篇凋亡
  • 3篇动物
  • 3篇动物模型
  • 3篇再灌注

机构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武警总医院
  • 5篇江苏省人民医...
  • 5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上海市精神卫...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华山医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四川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9篇万琪
  • 6篇刘海峰
  • 6篇汪兴伟
  • 5篇李家文
  • 5篇吴艳
  • 4篇钱家鸣
  • 4篇房殿春
  • 4篇徐一峰
  • 4篇李力
  • 4篇杨红
  • 4篇刘志香
  • 3篇王芳
  • 3篇王国安
  • 3篇丁凯阳
  • 3篇刘登堂
  • 3篇江开达
  • 3篇陈善娟
  • 3篇刘永红
  • 3篇尤欣
  • 3篇张瑰红

传媒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3篇中华精神科杂...
  • 3篇胃肠病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重庆医学
  • 3篇上海精神医学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华西医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10篇2004
  • 2篇2002
  • 3篇2001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己酮可可碱对体外内毒素诱导大鼠心肌细胞生成TNF-α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体外内毒素(LPS)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生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PTX对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将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为A、B、C、D组,A组(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B组加入1μg/m l PTX,C组加入10μg/m l PTX,D组加入100μg/m l PTX。作用6h后均予LPS 1μg/m l处理。采用RT-PCR及EL ISA法观察各组心肌细胞TNF-α水平及TNF-αmRNA表达情况。结果B、C、D组TNF-α生成及TNF-αmRNA表达均低于A组,且与PTX浓度呈正相关。结论PTX能抑制LPS诱导的心肌细胞产生TNF-α;本研究为PTX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实验依据。
罗萍卢永昕李爱华刘向阳
关键词:己酮可可碱心力衰竭肿瘤坏死因子-Α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IL-12和IL-23的检测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2和IL-23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严重程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轻中度、重度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IL-12p70和IL-23p19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IL-12p70和IL-23p1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3.486,P=0.000:F=11.869,P=0.000);组间两两比较,重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组和RVVC组IL-12p70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3,P=0.035;t=3.397,P=0.000);RVVC组IL-23p19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289,P=0.000)。结论IL-12和IL-2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复发有关。
夏毓喻楠何秉洁李义德王琪尚元元杨占录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23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维生素D_3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维生素D(VitD)对炎症性肠病(IBD)的免疫调节作用日渐受到关注。目的:探讨VitD3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6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1组:空白对照组、TNBS组、5-ASA组、不同剂量VitD3组及其联合5-ASA组、活性VitD3组及其联合5-ASA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10组以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造模后24 h,各组以不同药物灌胃进行干预。造模第10 d处死大鼠,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RT-PCR法检测T-bet、GATA-3 mRNA表达。测定血钙和血肌酐水平以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与TNBS组相比,单次和连续大剂量VitD3联合5-ASA组大体损伤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干预组MPO活性均明显下降(P<0.001),T-bet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5-ASA组、连续大剂量VitD3组GATA-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连续大剂量VitD3组及其联合5-ASA组大鼠出现高钙血症,且连续大剂量VitD3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VitD3可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减轻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
谭蓓戴张晗吕红王鸥杨红钱家鸣
关键词: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维生素D
毛乳头细胞对毛囊前体黑素细胞作用的评价
2013年
目的:确定毛乳头细胞(DPC)对毛囊前体黑素细胞(MP)的激活和趋化作用。方法:采用三维分离式共培养体系,将MP与毛囊外毛根鞘角质形成细胞(KC)以1:10比例于6孔培养板中接触式共培养,DPC以1×10^6个/孔分离培养于Transwell inserts。检测DPC对MP的趋化作用。MP内黑素小体、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的表达。结果:MP与KC共培养后MP内出现Ⅲ期黑素小体,当三种细胞共培养后MP内主要为Ⅲ和Ⅳ期黑素小体。DPC可促进MP中TYR和TRP-1的表达,但对TRP-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对MP具有明显趋化作用。结论:构建了MP、KC和DPC的三维培养体系,发现DPC对MP具有明显激活和趋化移行作用。
朱丰岳学状张潇予王大光
关键词:毛囊毛乳头细胞
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局部组织中Th1/Th2因子的表达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局部组织中Th1/Th2因子的表达。方法:构建ICR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D组及地塞米松构建免疫抑制鼠模型G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D、G、H组(未雌激素化组感染)不同时间局部阴道组织中Th1/Th2因子表达。结果:正常免疫组D组局部组织中IL-2在感染早期升高较为显著,而IL-10仅在后期有短暂的升高。TGF-β1则有持续较高水平的表达。免疫抑制组G组的IL-2水平则明显下降,而IL-4、IL-10和TGF-β1则在接种后不同的时间点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上高于D组。结论:IL-2在感染早期的高表达与其参与清除白念珠菌有关;IL-4、IL-10的表达增加明显提高小鼠对白念珠菌的易感染性。
陈善娟李少华刘志香吴艳李家文
关键词:念珠菌外阴阴道动物模型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无血清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以100 mg/L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大鼠PC12细胞7 d后,将细胞随机分为无血清组、氟哌啶醇组、利培酮组(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组的浓度均分为10,20,40,60,80μmol/L)和血清组,每组5孔。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用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1)给予利培酮(20,40μmol/L)72 h后,细胞活性[(64.2±4.4)%,(60.8±3.9)%]高于无血清组[(48.0±2.8)%;P<0.01],而10μmol/L、20μmol/L、40μmol/L、60μmol/L、80μmol/L各浓度氟哌啶醇组的细胞活性[分别为(31.8±3.9)、和(24.4±1.3)%、(14.3±2.6)%、(10.5±2.1)%和(4.1±1.4)%]均低于无血清组(P<0.01)。(2)流式细胞仪检测,利培酮组的凋亡率[(34.6±2.8)%]低于无血清组[(50.7±3.1)%;LSDt-=-16.0,P<0.01],而氟哌啶醇组的凋亡率[(59.3±5.2)%]高于无血清组(LSD-t=8.6,P<0.01);血清组和利培酮组细胞滞留于G1期的比例[分别为(53.5±5.4)%和(71.1±3.7)%]低于无血清组[(81.2±3.0)%]和氟哌啶醇组[(82.1±5.7)%;P<0.01]。(3)无血清组和氟哌啶醇组多见凋亡细胞,其中氟哌啶醇组更明显;而利培酮组偶见凋亡细胞,以核浓缩为主。结论利培酮对PC12细胞有抗凋亡作用,可能是其参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王新钊谭庆荣王百忍张瑞国杨浩刘晓军
关键词:PC12细胞神经保护药利培酮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胰腺癌细胞CXCL8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2012年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以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的分泌,从而参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为探讨胰腺癌微环境调节机制,本课题研究了TNF-α对于胰腺癌细胞CXCL8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及其受体CXCR1和CXCR2的影响。方法应用real-timePCR和ELISA方法检测4株胰腺癌细胞株PANC-1、CFPAC-1、Aspc1和Bxpc3。结果①Real-timePCR结果显示TNF-α刺激胰腺癌细胞后CXCL8mRNA相对表达量呈浓度依赖性。而从时间曲线分析,CXCL8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12h为显著,随后逐渐下降。②选取12h为时间点,检测10ng/mlTNF-α对PANC-1、Aspc-1、BxPc3细胞CXCL8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PANC-1(14.31±4.80),Aspc-1(13.01±3.11)和Bxpc3(116.74±37.33)细胞CXCL8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③10ng/mlTNF-α刺激胰腺癌细胞72h后,胰腺癌细胞上清液中CXCL8浓度较阴性对照组(0ng/mlTNF-α)显著增加(P<0.05)[CFPAC-1细胞为(2689.95±79.40)ng/mlvs(2048.51±62.25)ng/ml;Bxpc3细胞为(1866.07±869.83)ng/mlvs(1308.92±850.29)ng/ml;Aspc-1细胞为(2077.19±344.13)ng/mlvs(1861.17±427.74)ng/ml;PANC-1细胞为(1624.10±420.77)ng/mlvs(1179.27±273.84)ng/ml]。④Real-timePCR检测10ng/mlTNF-α刺激BxPc3细胞CXCR1(0.68±0.056)和CXCR2(0.38±0.051)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1),CF-PAC-1、PANC-1和Aspc-1细胞CXCR1和CXCR2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TNF-α通过促进CXCL8mRNA表达和分泌参与胰腺癌微环境的调节。
杨红邓卫平姚尧钱家鸣
关键词:胰腺癌肿瘤坏死因子-ΑCXCL8CXCR1CXCR2
转录因子-κB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 NF)-κB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DLBCL组织中的NF-κB,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结果 NF-κB阳性41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中NF-κB阳性率为23.53%,non-GCB型中为56.92%,P<0.05。不同性别、年龄、部位、LDH水平、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的DLBCL患者NF-κB阳性率比较,P均>0.05。随访76例,GCB型患者存活期为4~64个月,non-GCB型为0.5~41个月,P<0.05。结论 non-GCB型DLBCL患者NF-κB阳性率在明显高于GCB型;NF-κB检测有助于判断DLBCL的临床亚型和预后。
丁凯阳杨艳王芳张瑰红王志华
关键词:转录因子-ΚB免疫组织化学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随机双盲研究被引量:27
2010年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rTMS真刺激组(治疗组,15例)和rTMS伪刺激组(对照组,15例),采用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BS)模式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C),每周5次,共干预20次。于基线、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阴性因子分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共有27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有3例脱落。经rTMS干预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PANSS阴性因子分减分值分别为(4.67±2.47)分和(2.33±1.87)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41,P=0.016);SANS总分减分值分别为(11.87±8.04)分和(5.92±6.47)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08,P=0.038)。根据PANSS阴性因子分评定,治疗组的有效率达到4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16.7%;根据SANS总分评定治疗组的有效率达到46.7%,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阴性症状的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轻微的一过性头痛和入睡困难,未见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BS模式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
张志娟张新凯李惠钟晓莲成祖伟廖力维刘登堂徐一峰王继军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Ala]^(16)-aFGF(1-29)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治疗作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初步探讨皮下注射一种新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fi 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片段-[Ala]16-aFGF(1-29)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模型小鼠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通过皮下注射盐酸吗啡[2.5mg/(kg?d),45d]的方法建立肠道STC模型.成模后各组剩余小鼠再随机分为两组,记为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各组12只),其中实验1组及对照1组小鼠予皮下注射[Ala]16-aFGF(1-29)(300μg/kg,每周2次,共8wk),实验2组及对照2组则予等量的溶解液同样处理,实验过程及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粪便性状变化并测定肠道推进率.处死后的小鼠取结肠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药物干预前后结肠组织肌间丛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 c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实验第45天,实验组小鼠粪便较对照组明显干硬;且肠道推进率和NSE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63.422%±1.791%vs55.702%±1.806%;NSEmRNA:1.18800±0.03176vs0.88730±0.03554;NSE蛋白:0.90520±0.02268vs0.71300±0.01654,均P<0.05或0.01),判定STC模型建立.药物干预8wk后,实验1组小鼠粪便渐变为类似于对照组的香肠样软便;肠道推进率及结肠组织NSE的表达均较实验2组明显改善(62.250%±5.283%vs57.190%±4.291%;NSEmRNA:0.6543±0.0069vs0.4193±0.0158;NSE蛋白:0.5823±0.0190vs0.5171±0.0124,均P<0.05),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Ala]16-aFGF(1-29)慢性皮下注射可明显改善STC小鼠的便秘症状及肠道推进率,其对肠神经系统的修复保护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胡小丹李学良沙杰张爱青林琳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肠神经系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