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益普生腹泻基金

作品数:58 被引量:536H指数:13
相关作者:杨学磊刘梅熊晶晶黄永坤赵亚玲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医学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腹泻
  • 16篇结肠
  • 14篇结肠炎
  • 13篇溃疡
  • 13篇溃疡性
  • 13篇溃疡性结肠炎
  • 13篇儿童
  • 13篇病毒
  • 12篇轮状
  • 12篇轮状病毒
  • 9篇石散
  • 9篇蒙脱石散
  • 9篇基因
  • 9篇基因型
  • 8篇婴幼
  • 8篇婴幼儿
  • 8篇细胞
  • 6篇蛋白
  • 6篇思密达
  • 6篇溃疡性结肠炎...

机构

  • 11篇新疆维吾尔自...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 8篇昆明医科大学
  • 5篇济南军区总医...
  • 4篇复旦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石河子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上海市儿童医...
  • 2篇四川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解放军324...
  • 2篇中国石油塔里...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11篇杨学磊
  • 8篇黄永坤
  • 8篇熊晶晶
  • 8篇刘梅
  • 7篇丁臻博
  • 7篇杨洁
  • 7篇赵亚玲
  • 6篇聂青和
  • 6篇胡红卫
  • 5篇江学良
  • 5篇贾娜尔
  • 4篇魏来
  • 3篇李玉静
  • 3篇王燕
  • 3篇杨学彤
  • 3篇赵川
  • 3篇黄小平
  • 3篇刘欣
  • 2篇田姣
  • 2篇崔慧斐

传媒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3篇实用肝脏病杂...
  • 3篇中华消化病与...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传染病信息
  • 2篇上海医药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微生物与感染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肝脏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10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感染性腹泻研究最新进展被引量:10
2011年
感染性腹泻病已成为当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笔者从微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感染性腹泻发病机制、耐药菌谱及其耐药机制、新型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方面对感染性腹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聂青和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机制耐药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监测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感染情况。方法:2006年1—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5岁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结果:248例腹泻标本,检出轮状病毒133例,阳性率为53.6%。轮状病毒感染对象主要为24月以内婴幼儿,占94.7%,发病高峰在8~9月。结论:轮状病毒是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监测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意义重大。
贾娜尔杨学磊杨学彤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儿童
2010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流行情况。方法 2010年1~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5岁婴幼儿腹泻样本503份,用胶体金法和ELISA检测RV抗原,阳性样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G、P基因型分型。结果 503份腹泻样本,RV阳性率为24.25%(122/503)。RV感染对象主要为35月以内婴幼儿(95.08%)。对102份RV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G3型是主要优势株,占46.08%,其次为G1型(34.31%)、G9型(11.76%)和G2型(2.94%),混合G型感染占4.90%;P基因型以P[8]为主导,占67.65%,其次为P型混合感染(19.61%)、P[4](6.86%)和P[6](4.90%),1例(0.98%)未能分型。最常见的G/P组合为G3P[8](35.29%)和G1P[8](27.45%)。结论 RV是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2010年G3P[8]和G1P[8]为主要流行基因型。
杨学磊李玉静贾娜尔余亮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儿童基因型
儿童功能性便秘与抗生素暴露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便秘与抗生素暴露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便秘情况及基本信息。病例组包含2017年9月—2018年4月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并被诊断为儿童功能性便秘的100例患儿。结果:共收集病例组患儿调查问卷100份,对照组患儿调查问卷51份。病例组患儿的年龄为4个月~11岁,平均年龄3.6岁。78%的病例组患儿和67%的对照组患儿于2岁内使用过抗生素,但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的病例组患儿和53%的对照组患儿在近1年内使用过抗生素,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生素暴露可能是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危险因素。
牟娅妮丁国栋王怡仲张婷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抗生素儿童
蒙脱石散稳定肥大细胞功效治疗腹泻型IBS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吸附细菌潜生体(CGC)、排除CGC定植、稳定肥大细胞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效果。方法蒙脱石散体外吸附CGC、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内排除情况,拮抗肥大细胞增多和脱颗粒试验观察其效果。结果蒙脱石散体外与细菌CGC作用后,细菌CGC被吸附在蒙脱石散颗粒周围;高、中、低剂量的蒙脱石散体外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肥大细胞脱颗粒率〔(18±0.88)%,(21±0.93)%,(24±2.12)%〕和模型组(32±2.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低剂量的蒙脱石散治疗IBS,给药后4d,中、高剂量组CGC开始减少,第7天低剂量组见少量CGC定植,中、高剂量组未检出CGC;治疗7d结束后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45.3±5.2)%,(48.0±4.8)%,(61.7±6.0)%〕和模型组(78.8±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蒙脱石散能减少CGC定植,拮抗肥大细胞脱颗粒。
刘重阳刘俊康吴小兰郭林明
关键词:蒙脱石散肥大细胞肠易激综合征
上海地区2009至2011年儿童诺如病毒腹泻病的监测研究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 监测2009至201 1年上海地区儿童诺如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及流行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连续采集2 288份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诺如病毒GⅠ和GⅡ基因组,对部分GⅡ基因组阳性标本经RT-PCR扩增诺如病毒部分衣壳蛋白(VP1)和多聚酶蛋白(RdRp)序列,对核苷酸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2 288份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531份(23.2%)标本系诺如病毒阳性,GⅠ和GⅡ基因组阳性标本分别有4份(0.75%)和527份(99.25%).诺如病毒每月检出率7.7% ~ 47.3%,每年7至10月份检出率高于年平均检出率.4岁以下儿童累积病例数占95.2%,4岁以下腹泻患儿的诺如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4岁儿童(24.4% vs.10.7%,x2=10.66,P<0.05).239株诺如病毒的VP1分型包括7种基因型,依次为:154株(64.4%)为GⅡ.4[9株为2009(New Orleans),145株为2006b变异株],66株(27.6%)为GⅡ.3,7株(2.9%)为GⅡ.2,6株(2.5%)为GⅡ.6,4株(1.7%)为GⅡ.12,GⅡ.7和GⅡ.14各1株(0.4%).244株RdRp分型包括7种基因型,依次为:189株(77.5%)为GⅡ.4[14株为2009(New Orleans)变异株,175株为2006b变异株],47株(19.3%)为GⅡ.12,GⅡ.16、GⅡ.b和GⅡ.g各2株(0.8%),GⅡ.2和GⅡ.6各1株(0.4%).GⅡ.4-2010变异株自2010年6月被首次检测到,随后散发流行.198株诺如病毒的VP1和RdRp同时测序分型,56株(28.3%)存在不同的RdRp/ VP1基因型组合,以GⅡ.12/GⅡ.3(69.6%)和GⅡ.4/GⅡ.3(8.9%)常见.结论 诺如病毒是上海地区儿童腹泻常见的病原,诺如病毒腹泻全年流行.上海地区诺如病毒流行株具有多种基因型,存在不同基因型间重组株.GⅡ.4-2006b型变异株仍然为优势流行株,并未被新的变异株GⅡ.4-2009(New Orleans)所取代.
姚玮蕾蔡洁皓王相诗葛艳玲朱启镕曾玫
关键词:腹泻儿童基因型诺如病毒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降低及药物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炎症性肠病是慢性且易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病症,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Occludin蛋白是肠紧密连接中最重要的蛋白质分子之一,表达上调,可以减少肠上皮受损,保护肠黏膜上皮间的紧密连接蛋白,降低肠道通透性[1]。美沙拉秦因其疗效好及不良反应较少而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治疗药,但仍可见其不良反应。蒙脱石散是良好的肠黏膜保护剂,参与肠黏膜的直接修复作用。本研究测定肠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
胡红卫熊晶晶赵川远孟梦魏来刘梅黄永坤赵亚玲丁臻博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OCCLUDIN美沙拉秦肠黏膜上皮黏膜保护剂肠道通透性
蒙脱石散和美沙拉秦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中VIP、SP、5-HT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美沙拉秦和蒙脱石散(思密达)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中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五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 8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干预组包括思密达组、美沙拉秦组,美沙拉秦加思密达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确认模型建立后,模型组每天经口灌入生理盐水,干预组分别每天给予思密达、美沙拉秦、美沙拉秦联合思密达治疗.每天对模型组、干预组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第5天、第12天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收集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中VIP、SP,采用ELISA法测血中5-HT的含量.结果DAI评分结果示,5 d的炎症评分并无差异.12 d的中模型组与思密达组炎症重于美沙拉秦组和美沙拉秦加思密达组(P<0.05).5 d组中,模型组VIP低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与干预组的SP高于正常组(P<0.01).12 d的模型组SP、5-HT高于正常组(P<0.05);仅美沙拉秦组的SP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其他干预组均高于正常(P<0.01).12 d模型组、思密达组的5-HT均高于美沙拉秦组、美沙拉秦加思密达组(P<0.05).结论 UC经治疗后,单用美沙拉秦、美沙拉秦联合思密达用药抗炎近期效果较单用思密达近期效果好,5 d血中SP浓度值升高能及时反应炎症情况,12 d血中5-HT变化能反应治疗后炎症的变化.5 d血中SP和12 d血中5-HT的测定可能为急性期UC的病情发展和临床治疗急性期UC判断疗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李红丽熊晶晶余丽丽黄永坤刘梅赵亚玲丁臻博
关键词:蒙脱石散美沙拉秦溃疡性结肠炎VIP5-HTSP
酪酸梭菌、蒙脱石散、美沙拉秦对UC大鼠Treg和Th17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初步研究酪酸梭菌、蒙脱石散、美沙拉秦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酪酸梭菌组、蒙脱石散组、美沙拉秦组、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组、正常组,共6组,每组8只大鼠.通过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模型.按大鼠体表面积折算药量,每日灌服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酪酸梭菌、蒙脱石散、美沙拉秦、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第5天处死每组4只大鼠,第12天后处死余下的全部大鼠,收集大鼠的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血中Treg、Th17的含量,观察Treg/Th17比值变化.结果 (1)血Treg水平在治疗的第5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高于酪酸梭菌组、蒙脱石散组、美沙拉秦组、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的第12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明显低于酪酸梭菌组、蒙脱石散组、美沙拉秦组、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组,尤其低于酪酸梭菌组,除美沙拉秦组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的第12天和第5天相比,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Treg值均有显著升高(P<0.01).(2)血Th17水平在治疗第5天和第12天时,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酪酸梭菌组、蒙脱石散组、美沙拉秦组和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组,尤其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第12天和第5天相比,Th17值除蒙脱石散组和酪酸梭菌组外,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的第5天和第12天,正常组的Treg/Th17比值较其余各组高,尤其高于模型组(P<0.05).但在治疗的第12天,酪酸梭菌组、蒙脱石散组、美沙拉秦组、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组的Treg/Th17比值已逐渐接近正常组,其中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而模型组仍低;治疗的第1
张莹熊晶晶黄永坤刘梅胡红卫远孟梦
关键词:酪酸梭菌蒙脱石散美沙拉秦UCTREGTH17
上海社区婴儿腹泻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上海社区婴儿腹泻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腹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于上海闵行区12个社区首次参加体检的婴儿6661例,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通过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统计12月内婴儿的腹泻情况及出生史、喂养史、家庭情况和营养状况等。结果 6661例婴儿中男性3523例,女性3138例。0-3月龄腹泻发生率为1.3%,4-6月龄为3.0%,7-9月龄为3.9%,10-12月龄为4.4%。12月龄内人均腹泻次数为0.13次。家庭收入、喂养方式、抚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及户籍等是婴儿腹泻的影响因素。结论上海婴儿腹泻发生率较过去有所下降。影响婴儿腹泻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喂养方式、抚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及户籍等。
肖丽萍王歆琼黄俊李云王筱金许春娣
关键词:婴儿腹泻发生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