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44119627)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丁文祥郑景浩刘锦纷张海波苏肇伉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动脉转位术
  • 3篇转位
  • 3篇转位术
  • 3篇大动脉
  • 3篇大动脉转位
  • 2篇畸形
  • 2篇TAUSSI...
  • 2篇大动脉错位
  • 2篇大动脉转位术
  • 1篇动脉根部
  • 1篇心室
  • 1篇右心
  • 1篇右心室
  • 1篇右心室双出口
  • 1篇室间隔
  • 1篇室间隔完整
  • 1篇室间隔完整型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徐志伟
  • 4篇严勤
  • 4篇苏肇伉
  • 4篇张海波
  • 4篇刘锦纷
  • 4篇郑景浩
  • 4篇丁文祥
  • 1篇王顺民

传媒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利用“多余”冠状动脉纽片作主动脉根部成形在大动脉转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大动脉转位术(ASO)中利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主动脉根部成形的临床经验,探讨保持主动脉瓣窦的解剖形态对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型大血管错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110例,手术年龄为出生2d~2岁,平均年龄91.1d;体重1.79~9.50kg,平均体重4.70kg。根据不同的外科处理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8例,术中采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的主动脉根部成形,减小新主动脉根部近心端开口的直径;B组:32例,术中剪除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主动脉吻合口近心端与远心端直径不匹配。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中影响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总病死率为10.9%(12/110),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6.4%(5/78)vs.21.9%(7/32),P=0.019]。随访72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5年。后期死亡3例,A组1例,B组2例;5例患者再次手术。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子包括Taussig-Bing畸形(χ2=4.011,P=0.046)、合并主动脉弓病变(χ2=4.437,P=0.036)、单支冠状动脉(χ2=5.071,P=0.025)和B组患者(χ2=5.584,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主动脉弓病变(χ2=5.681,P=0.010)和B组患者(χ2=3.987,P=0.047)是构成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利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的主动脉根部成形能够较好地保持新主动脉瓣窦形态,而主动脉根部的特殊解剖形态与冠状动脉灌注有重要的关系,手术病死率降低可能与术后冠状动脉灌注得到改善有关。
王顺民徐志伟刘锦纷严勤张海波郑景浩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大动脉错位大动脉转位术
Taussig-Bing畸形合并大动脉侧侧位的外科治疗
2008年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一期治疗Taussig-Bing畸形合并大动脉侧侧位的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5月~2007年9月手术治疗26例(手术年龄3.1±2.2个月)Taussig-Bing畸形合并大动脉侧侧位患者,其中合并主动脉弓病变13例。25例患者采用动脉转位术(arterialswitchoperation,ASO),1例采用Kawashima手术治疗。合并主动脉弓病变的矫治方法主要是切除缩窄段后,将胸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下缘行端端吻合,或与升主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果住院死亡3例(11.5%,3/26)。2005年6月以后连续手术治疗的15例Taussig-Bing畸形伴大动脉侧侧位,无住院死亡。随访21例,随访时间1~5年;患者生长发育均明显改善,心脏较术前缩小,肺血明显减少。2例患者因肺动脉瓣上狭窄而再次行手术修补。结论Taussig-Bing畸形合并大动脉侧侧位的病理解剖比较复杂,必须根据不同的解剖条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降低手术死亡率。
王顺民徐志伟刘锦纷严勤张海波郑景浩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右心室双出口
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总结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IVS)的治疗经验。方法 119例TGA/IVS患者分为急诊手术组(n=61)和选择性手术组(n=58),分别行大动脉转位手术(ASO)(急诊手术组58例;选择性手术组54例,其中14例为二期ASO)、体肺分流加肺动脉环缩手术(急诊手术组2例,选择性手术组14例)和心房换位术(急诊手术组1例,选择性手术组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随访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结果术后院内死亡12例(10.1%),急诊手术组病死率高于选择性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vs 5.2%,P=0.0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急诊ASO和ASO术前左心室心肌质量(LV Mass)≤50 g/m2(P=0.05,P=0.00)。83例患者随访3月~4.5年,随访期内无患者死亡,1例因肺动脉瓣上狭窄再次手术。结论手术治疗TGA/IVS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导管介入球囊房间隔造口和辅助循环等技术可进一步降低手术病死率。
王顺民徐志伟刘锦纷严勤张海波郑景浩仇黎生鲁亚南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大动脉错位大动脉转位术
双活瓣延长技术在复杂动脉转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总结在动脉转位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中采用双活瓣延长技术做冠状动脉移植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D-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D-TGA)和Taussig-Bing畸形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技术的手术方法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1例合并复杂冠状动脉畸形的D-TGA、L-TGA或Taussig-Bing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10.0±84.5)d;体重(5.4±4.2)kg]行ASO治疗,术中采用双活瓣延长技术做冠状动脉移植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右冠状动脉主干或粗大右心室圆锥支发自主动脉左侧或右侧瓣窦,并异常前绕于主动脉根部行走。双活瓣延长技术包括:从主动脉剪取较长的冠状动脉纽片做为活瓣;剪取肺动脉(新主动脉)另一带蒂活瓣向冠状动脉纽片方向做等距离延长;活瓣与纽片的边缘互相缝合形成冠状动脉的延长管道。结果无住院死亡,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01.6±53.6)h,监护时间(9.5±4.9)d。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9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肺部感染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出院。11例患者术后延迟关胸。随访17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随访期间患者生长发育均明显改善,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1例肺动脉瓣上狭窄患者于ASO术后2年再次行手术修补。结论双活瓣延长技术做冠状动脉移植在复杂ASO中能有效减少因冠状动脉畸形导致的手术死亡,尤其适合于二期ASO以及右冠状动脉主干或粗大圆锥支发自左侧或右侧瓣窦,并沿主动脉异常前绕的患者。
王顺民徐志伟刘锦纷严勤张海波郑景浩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动脉转位术TAUSSIG-BING畸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