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1-ST04)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琪廖一波陈全震杜萍刘晶晶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夏季长江口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制约因素被引量:8
- 2011年
- 应用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研究了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细菌、浮游病毒数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浮游细菌数量为(6.92×105~5.54×106)个/mL,浮游病毒数量为(2.22×106~9.97×107)个/mL。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的平面分布特征较一致,均为近海过渡区(B)〉近岸混水区(A)〉远岸清水区(C);在垂直分布上,表层和10 m层的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均高于底层。(2)浮游病毒分布、表层浮游藻类生长以及10 m层水温变化是影响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远岸表层浮游细菌分布还可能受硝酸盐浓度限制;营养盐供给及浮游细菌、浮游藻类的生长则成为影响浮游病毒分布的关键因子,温、盐变化对浮游病毒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 刘晶晶杜萍曾江宁陈全震寿鹿廖一波江志兵王琪
- 关键词:浮游细菌浮游病毒环境因子长江口
- 上海芦潮港海域污损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特点被引量:7
- 2011年
- 2007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在上海芦潮港附近海域进行了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调查了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附着季节和生物量分布特征,分析了主要污损生物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污损生物52种,隶属于9个生物门类,其中藻类5种,腔肠动物11种,苔藓虫6种,多毛类2种,软体动物5种,甲壳类12种,桡足类8种和其它3种。优势种为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lata、纤细薮枝螅Obelia graciliser、苔藓虫Bryozoasp.、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马尔他钩虾Melitasp.、圆鳃麦秆虫Caprella penantis、长鳃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和纵条肌海葵Halipbanella luciae。该海域全年都有污损生物附着生长,6—9月为附着高峰期,12月至翌年2月污损生物附着生物量较低,附着季节按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调查海域主要污损生物为河口低盐种,根据我国海域污损生物种类组成的异同,将调查海域归属为泥藤壶区。
- 王晓波魏永杰龙绍桥
- 关键词:污损生物生物量分布生态特点芦潮港
- 长江口及东海海域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
- 2011年
- 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长江口及东海海域进行了大面积走航采样,通过离子色谱法分析了气溶胶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探讨了其季节变化和海域分布。分析结果表明,K+和Ca2+季节变化显著,海域分布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趋势,Na+和Mg2+海域分布差异显著;NH4+-N,NO3--N和SO42--S的春、冬季节平均含量明显高于秋、夏季节,主要是由于春、冬季节盛行西北风,陆源物质大气输送明显;春季和冬季的甲基磺酸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苏北海区、长江口海区、杭州湾海区、舟山群岛海区和东海外海海区上空大气气溶胶中NO3-/nss-SO42-比值的全年平均分别为0.79,0.83,0.81,0.68和0.51,对比前人研究结果NO3-/nss-SO42-比值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陆源物质的大气输送和干、湿沉降导致长江口及东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陆源特征。
- 郑金姣高生泉陈建芳朱岩金海燕季仲强
- 关键词:气溶胶水溶性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