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78405)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冯学尚魏奉思刘睿范全林高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磁
  • 2篇星际
  • 2篇行星
  • 2篇行星际
  • 2篇日冕
  • 2篇日冕物质抛射
  • 2篇物质抛射
  • 1篇地磁活动
  • 1篇渡越时间
  • 1篇行星际激波
  • 1篇太阳风
  • 1篇重联
  • 1篇相互作用
  • 1篇力学方程组
  • 1篇激波
  • 1篇激波传播
  • 1篇各向异性
  • 1篇方程组
  • 1篇飞船
  • 1篇边界层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冯学尚
  • 3篇魏奉思
  • 1篇范全林
  • 1篇赵新华
  • 1篇刘睿
  • 1篇姚久胜
  • 1篇石勇
  • 1篇叶占银
  • 1篇高原
  • 1篇刘睿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E...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行星际磁云边界层特征及边界新定义被引量:5
2002年
分析1967~1998年间数据较完整的所有70个磁云边界的飞船观测,提出磁云边界新定义:它是磁云与背景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的边界层.物理特征是:外边界多是磁重联边界,温度、密度和等离子体β参数多呈现“三高状态”,内边界是磁云本体未受相互作用影响的边界,温度、密度和等离子体β参数多呈现“三低”状态.磁云前、后边界层的平均厚度为1.7和3.1h.边界层内磁场的分布函数与背景介质和磁云本体有重要变化发生.
魏奉思刘睿范全林冯学尚
关键词:行星际磁重联飞船
磁云前边界附近磁场起伏的各向异性与地磁活动的关系
2002年
以Imp8和 Wind飞船的磁场数据为基础,用最小方差分析方法对1AU附近 26个磁云前边界前后磁场起伏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的新发现有:经过磁云前边界,磁场起伏的各向异性倾向于增强.跨越边界前后起伏场各向异性的变化与地磁活动Kp指数和Dst指数相关.有的事件虽有磁场南向分量,但各向异性减弱,Kp指数仍降低(或Dst指数增加).有的事件虽无明显的南向分量,但各向异性仍与Kp指数同向变化(或与Dst指数反向变化).因此,各向异性很可能是诊断地磁活动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刘睿魏奉思
关键词:磁云地磁活动磁场强度
行星际激波传播至1AU的渡越时间预测被引量:2
2005年
考虑了激波爆发源角宽度、能量、驱动时间、激波速度及其与背景太阳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流体力学扰动方程建立起一个激波扰动传播模型,用于研究激波从太阳传播到地球轨道附近(1AU处)所需要的时间(渡越时间)问题。为印证扰动传播模型的适用性,利用1979—1989年间的27个激波事件,以及1997年2月到2000年1月间的68个激波事件,对激波到达地球轨道附近的渡越时间进行了预测,并将结果与STOA和ISPM预报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该模型在所有95个事件中,渡越时间相对误差小于10%的事件数占总事件数的25.26%;相对误差小于20%的占总事件数的50.53%;相对误差小于30%的占总事件的65.26%。
高原冯学尚
关键词:行星际激波
日冕物质抛射和冕流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采用具有同心圆形闭磁场结构的二维模型作为日冕物质抛射(CME)的触发模型,并使这种触发模型分别在偏离冕流结构对称中心 10°和45°的位置浮出,数值模拟这时产生CME事件的特征.模拟结果可以定性解释SOHO飞船观测到的部分CME事件特征,模拟结果表明:(1)在两种情况下,二维触发模型的浮出都可以触发CME事件,和CME事件相关的磁场结构闭合并呈现非对称性.(2)CME事件的闭磁场结构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将不断向电流片偏转,这种偏转效应主要发生在几十个太阳半径的范围内,最终CME事件沿着电流片传播.(3)不同位置处浮出触发模型触发的CME事件,将有不同的磁场位形,在10°位置浮出触发模型所触发CME事件的磁场结构近似呈圆形,而在45°浮出触发模型所触发CME事件的内部磁场结构近似呈月牙形.
叶占银魏奉思冯学尚石勇姚久胜
关键词:相互作用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MHD方程组
日冕物质抛射的地磁扰动强度及渡越时间的预测方法被引量:1
2006年
选取了1997.1,-2002.9期间的80个CME-ICME事件,结合太阳光球磁场的观测和CME爆发源的位置,建立了一种用于研究CME传播及其地磁响应的坐标系——电流片磁坐标系CMC(current sheet magnetic coordinate).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ME爆发位置以及爆发时刻的日球电流片位形对CME引起的地磁扰动强度(以Dst指数为例)和CME渡越时间的影响,初步结论是:(i)CME的地磁响应存在着关于电流片的同异侧效应,即当地球和CME的爆发源处于电流片的同侧时,CME更易于传播到地球,更易于引起较强的地磁暴,相对而言,异侧的CME事件较少到达地球,它所引起的地磁暴也较弱.(ii)日球电流片到地球的角距离影响相应地磁扰动的强度,电流片越靠近地球位置,相应的地磁扰动越强烈.(iii)CME爆发位置与附近电流片位形对CME到达近地空间的渡越时间也有影响.根据这些结论,提出了一种在CMC坐标系下基于CME的投影速度来预报地磁暴强度及CME渡越时间的经验模式,并利用该方法对80个事件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对于DStmi。≤-50nT的中等磁暴和强磁暴事件来说,59%的事件其磁暴强度相对误差〈30%,而全部事件的渡越时间平均绝对值误差都在10h以下.
赵新华冯学尚
关键词:日冕物质抛射渡越时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