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20070090)

作品数:1 被引量:31H指数:1
相关作者:温敏管兆勇钟珊珊何金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大气热源

机构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1篇何金海
  • 1篇钟珊珊
  • 1篇管兆勇
  • 1篇温敏

传媒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被引量:31
2009年
文中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用"倒算法"计算了1961—2001年青藏高原上空热量源汇,并分析了高原上空大气热量分布的气候状况。结果表明:(1)3—9月,高原上空为热源,热源最强在6月;10—2月是热汇,热汇最强在12月。整个高原上空,全年大气热量状况主要表现为热源持续时间长,且热源强度较热汇要大得多。对整层热源贡献最大的因子是垂直输送项。(2)从大气加热的垂直廓线来看,热源最大值层出现的高度随季节基本没有变化,集中在600—500hPa,但加热的强度和厚度却随季节是变化的;而热汇最大值层和强度随季节是变化的。(3)高原整层〈Q1〉的水平分布复杂,表现出强的区域性特征:高原热源西部变化比东部迅速,4—8月西部热源强度明显强于东部。春季,高原西部热源增强迅速,在5月出现200W/m2中心,比东部提前1个月。7月整个高原热源开始向南减弱,西部热源至10月转为热汇,比东部又提前了1个月。(4)自1979年后,各季节高原热源变化均表现出1990年前后的气候转变信号。夏季,高原热源变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型,其他季节为高原的中部-东北部与高原东南部反位相型。
钟珊珊何金海管兆勇温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